(一)他的童年
1938年腊月,他出生了,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住在从地主那租来的茅草屋里,寒冬被新生的儿子打破,头胎是个儿子给整个大家庭带来了久别的喜悦。因为他母亲婚后一直没有怀孕,备受家人指责,多亏他的出生,让他母亲有了些许安慰。可是整个大家庭谁都没有想到他会是父母的独子,因为他母亲身体一直不好,生了他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力怀孕,全家都庆幸独子是儿子,可以继承香火。
虽然当代流行独生子女,可在那个年代,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是女儿的话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家门不幸,甚至是耻辱。所以这个儿子对整个家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家中唯一的独子备受呵护,即使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他也是享受到了当代独生子女的幸福。家里所有的长辈都宠着他,家里有好吃的也给他,可以说集千万宠爱于一身。
村里有一条弯弯的小河直通长江,河的两边则种满了不同种类的果树,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水果可以吃。夏季他和小伙伴们在清澈的小河里嬉戏玩耍和摸鱼;冬季他和小伙伴们在枯萎的果树下“野炊”,物资匮乏的年代,红薯都难得吃上,不知道当年他们野炊吃的是什么?
他家租的茅草屋在村里的学堂附近,可以说他是听着读书声长大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因此而字写的特别好,在村里无人能与他匹敌。受他外公和父亲的影响,他7岁开始进学堂(私塾)学习四书和三字经,在学堂(私塾)念了四五年。解放后继续读了两三年,但学的是新知识,一直读到十四五岁,因为家里太穷,无法支撑他继续学习,便在家种地。学费从最开始的5升米到后来的一斗麦子,再到解放后是几角钱。在那个年代,因为学费比较贵,所以很多人并没有学习的机会。虽然平时要进学堂学习,但是他在家也要放牛、打猪草、喂猪等,日子还是很苦的。
由于他从小接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四书五经,于是他认为学习四书是为了烧香和祭祖时写“人情福祉”,于是他成为了村里为数不多能够写“老福祉”的人(“老福祉”在葬礼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能缺失),直到现在总会有人找他写“老福祉”。虽然他在建国后也学了一段时间的新知识,但只是所学的仅是皮毛,而且远远不够,这也为后来他重大的人生抉择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