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辛苦培養孩子卻換來嫌棄,教育孩子時千萬不要了少了這個

最近看到一篇報道:一對夫妻把兒子辛辛苦苦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上了班,有了收入之後,父母就不再給他零花錢了。可是進入社會後的兒子花錢大手大腳,還要追流行,一點工資根本就入不敷出。最後他用嫌棄的語氣對父母說:“既然你們不能一輩子給我提供優越的生活,為什麼要讓我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

父母辛苦培養孩子卻換來嫌棄,教育孩子時千萬不要了少了這個

看完這個例子不禁讓人深思,做父母的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如果沒有注意方法方式,讓孩子在生活中養尊處優,習以為常,意識不到生活中的艱辛,以後到了社會中,如果收入跟不上支出,只會讓他生活在痛苦裡。父母不可能供養孩子一輩子,所以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讓孩子吃點苦,體會生活的艱辛和困難,才能逐漸培養男孩獨立自主的能力,讓其懂得感恩和珍惜,鍛造其堅強的意志。

父母辛苦培養孩子卻換來嫌棄,教育孩子時千萬不要了少了這個

一些發達國家對孩子的吃苦教育是十分重視的,他們的一些觀念和做法也值得學習和借鑑。

在美國的一些州立學校就特別規定:學生不帶一分錢,必須獨立謀生一星期才能予以畢業。儘管這條件有些苛刻,但得到了家長們的全力支持,事實也證明,這的確讓孩子受益匪淺。

在德國,父母從不包辦或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甚至還有相關法律規定:孩子不帶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家務活動,如洗碗、掃地等。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勞動能力,還培養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日本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贈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去外面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也不例外。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他們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背上一個小揹包,別人問為什麼,父母會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父母辛苦培養孩子卻換來嫌棄,教育孩子時千萬不要了少了這個

從這些國家的教育中,我們不難發現,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有兩個重要的方面:

1、讓孩子學會打理生活

自立是成長的第一步,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應該從放手讓孩子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開始。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整理房間,讓孩子自己上學,自己解決和同學之間的矛盾等等,正是在處理這些生活小事的過程中,孩子才會一步步地脫離父母的保護,增強自我保護的力量。

2、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和創造

吃苦教育,孩子始終是主體。有的父母把孩子帶到貧困的農村住幾天或者是去夏令營進行吃苦鍛鍊,往往在磨練孩子的時候又下不了狠心,這樣流於形式的吃苦教育沒有任何意義。只有讓男孩自己去體驗,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創造,去努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才能讓孩子體會吃苦的體驗,積累經驗的同時學會珍惜和感恩。

父母辛苦培養孩子卻換來嫌棄,教育孩子時千萬不要了少了這個

​當然強調讓孩子吃苦,也不是說讓孩子吃得苦越多越好。逼著孩子去吃苦,孩子心裡不樂意,忍耐力就會降到最低點,所以父母不應該避免男孩吃苦,也不應該逼著孩子去吃苦,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應該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承受能力。

總而言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要讓其吃點兒苦,讓其體驗和忍耐生活之不易,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生存和適應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