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辛苦培养孩子却换来嫌弃,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了少了这个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一对夫妻把儿子辛辛苦苦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上了班,有了收入之后,父母就不再给他零花钱了。可是进入社会后的儿子花钱大手大脚,还要追流行,一点工资根本就入不敷出。最后他用嫌弃的语气对父母说:“既然你们不能一辈子给我提供优越的生活,为什么要让我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

父母辛苦培养孩子却换来嫌弃,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了少了这个

看完这个例子不禁让人深思,做父母的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如果没有注意方法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养尊处优,习以为常,意识不到生活中的艰辛,以后到了社会中,如果收入跟不上支出,只会让他生活在痛苦里。父母不可能供养孩子一辈子,所以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体会生活的艰辛和困难,才能逐渐培养男孩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其懂得感恩和珍惜,锻造其坚强的意志。

父母辛苦培养孩子却换来嫌弃,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了少了这个

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的吃苦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美国的一些州立学校就特别规定:学生不带一分钱,必须独立谋生一星期才能予以毕业。尽管这条件有些苛刻,但得到了家长们的全力支持,事实也证明,这的确让孩子受益匪浅。

在德国,父母从不包办或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甚至还有相关法律规定:孩子不带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活动,如洗碗、扫地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日本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赠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外面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也不例外。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他们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会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父母辛苦培养孩子却换来嫌弃,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了少了这个

从这些国家的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1、让孩子学会打理生活

自立是成长的第一步,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应该从放手让孩子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开始。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整理房间,让孩子自己上学,自己解决和同学之间的矛盾等等,正是在处理这些生活小事的过程中,孩子才会一步步地脱离父母的保护,增强自我保护的力量。

2、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创造

吃苦教育,孩子始终是主体。有的父母把孩子带到贫困的农村住几天或者是去夏令营进行吃苦锻炼,往往在磨练孩子的时候又下不了狠心,这样流于形式的吃苦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让男孩自己去体验,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去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才能让孩子体会吃苦的体验,积累经验的同时学会珍惜和感恩。

父母辛苦培养孩子却换来嫌弃,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了少了这个

​当然强调让孩子吃苦,也不是说让孩子吃得苦越多越好。逼着孩子去吃苦,孩子心里不乐意,忍耐力就会降到最低点,所以父母不应该避免男孩吃苦,也不应该逼着孩子去吃苦,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

总而言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要让其吃点儿苦,让其体验和忍耐生活之不易,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生存和适应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