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 78 安徽壽縣豆腐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2017年8月。

尋味中國 78 安徽壽縣豆腐

尋味中國系列,取名多以“地名+食物名”的模式。其中的地名,地級以上城市單寫,縣鄉級則會加上省名。此外,地名與食品名之間是否加“的”有一定差別。若無,就是當地特產或者源出。如泉州面線糊、蕪湖傻子瓜子;若有,則是普遍性或沒有明確發源地的食品,福州的海蠣煎、承德的莜麵栲栳等,都是此類。

本篇名為:安徽壽縣豆腐,中間沒有“的”,是否意味著,豆腐源自壽縣?

曾經是國家貧困縣的壽縣,歷史上曾有過顯赫的聲名。它是楚國滅亡前最後一個都城,秦漢時期,這裡是九江郡的治所——壽春。淮南王劉安在壽春編撰了著名雜家作品《淮南子》。據說,劉安與八位道德學問高深的老人在城外的一座山中煉丹、學仙、吐納、碼字兒,此山後名為“八公山”。經過長期的科學研究與實驗,劉安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靈丹妙藥,服食後羽化昇天,雞犬隨之。煉丹之餘,他們還隨便搞點食品研究,偶以滷水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

尋味中國 78 安徽壽縣豆腐

淝水之戰與八公山 攝於壽縣博物館

其實,劉安是被漢武帝下旨捉拿後自殺的,他死後,全家以及數千門客——當然包括所謂的八公——都被齊刷刷咔嚓了。不好說劉安是否有叛逆之心,他被漢武帝找理由捏死的可能性更大。但《淮南子》可不僅是道家修煉,其中《兵略訓》就有七千多字,說劉安沒野心,誰信?

尋味中國 78 安徽壽縣豆腐

《四庫全書·淮南子·兵略訓》

豆腐的製作是一種相對複雜的食品加工工藝,是否真的誕生於兩年多年前的壽春?其實只是傳說而已,並無明確佐證。豆腐,被有明確文字記載始於北宋,一般認為發明於唐或五代。將豆腐歸於有《淮南子》加持的劉安,只是常見的一種名人附會罷了。

豆腐未必與劉安有什麼關係,卻很有可能誕生於淮河流域中上游地區,所有的傳說、附會必有其背後的邏輯。

尋味中國 78 安徽壽縣豆腐

壽縣古城

中國人培育了大豆,我們祖先為了獲取其相對優質的植物蛋白,將大豆的加工技術琢磨個透。本系列也多次提到,大豆的發酵製品,包括豆醬、醬油、豆豉等,構成了中國味道之本。豆腐更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它將不易消化吸收的大豆轉變為迥然不同、變化多端的美妙的食物,成為千百年來國人極重要的植物蛋白來源。

壽縣所在的淮河中上游區域,多為丘陵地帶,與小麥、稻米相比,大豆更適應於這裡瘠薄的土地。豆腐即使不是在壽縣被髮明的,這裡也是將豆腐這一食品研究到極致的地方。時至今日,各類豆腐製品依然是安徽很多地方——尤其是山區——的著名特產、小吃(見《尋味中國 49 歙縣毛豆腐》)。說安徽是個豆腐省,也沒錯。

尋味中國 78 安徽壽縣豆腐

壽縣孔廟

壽縣也是座挺有味道的古城。城牆保存的相對完好,文廟不錯,還有個規模不算小的博物館,在一個縣城實屬不易。只是古城內的保護還一般,應當是經濟條件所限。

來到壽縣,當然要大吃豆腐。壽縣的商業街上還有專門的豆腐店,店裡豆漿、豆腐腦、豆腐乾等等種類繁多,猶如豆腐開會。

尋味中國 78 安徽壽縣豆腐

壽縣夜景

只吃豆腐也有個好處,省錢。這頓晚飯是我們一家出行以來花費最少的一頓晚餐。除了肉沫豆腐腦、海鮮豆腐腦外,再點了份類似關東煮的豆腐雜燴。豆腐腦真不錯,極是幼嫩可口,有些類似於日本的內酯豆腐。至於那種燉煮的豆腐乾、豆腐皮一類,口味也就是一般般。其實這類咕嘟咕嘟一鍋燉煮又澆上一樣的滷汁的食物,口味都差不多。豆腐是好東西,一頓吃太多也不舒服。

尋味中國 78 安徽壽縣豆腐

即使壽春就是豆腐的發源地,也不能指望這裡的豆腐有多麼特別。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食品,豆腐早已走出國門,在東亞、南亞等地廣泛傳播,英語的豆腐的發音就是源自中文——Tofu(見《尋味中國 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釀豆腐》)。

豆腐的製作早已沒有秘密可言,大豆的品種也趨於類同,各地豆腐的差別僅在於水質和製作工藝。因此不能說哪兒的豆腐就比哪兒更好,只能說各有特色,品嚐各地的豆腐,體會其味道的差異,才是尋味樂趣之所在。

尋味中國 78 安徽壽縣豆腐

後記:

淮南王劉安自殺後,漢武帝除淮南國,再立九江郡,其面積比淮南國小了很多,治所仍然壽春。最早的九江郡建於秦代,管轄區域包括現在的安徽、江西全部以及湖北黃岡。

專程來一趟壽縣,是為了看看歷史上的另一個九江。筆者在江西九江工作生活多年,常見有人誇耀這個名字的歷史多麼悠久。其實,九江府之名到明朝才被確立,與秦漢時期的九江郡,根本就是兩碼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