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感《零售的哲学》2

读书随感《零售的哲学》2

二、关于商品:

在商品结构方面,我认为711与传统便利店的最大区别在于增加并主推了鲜食这个品类,711最开始的鲜食主要包括一些预制的饭团便当、关东煮、茶叶蛋等,这类商品的毛利普遍在50%以上。为了更好的销售鲜食,711还特地建立了专有的物流配送体系,以便客人能在第一时间买到从工厂生产的商品,保证了鲜食的新鲜和口感。而711之所以选择这几样商品,是因为这几样在日本民众中的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推广过程中,711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研发,顾客在门店见到的东西属于711自己的PB,而不是简单的把半成品拿来处理一下的大众品。就像是宜家的丸子,自己研发的东西,除了在711,其它地方是吃不到的。

读书随感《零售的哲学》2

鲜食相对毛利更高

如果传统便利店想以增加鲜食品类来提升毛利,那么应该怎么去思考呢?我认为,一些商业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不止要看商品本身,还要看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什么样,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就像柯达最后生产的胶卷质量仍是最好的,但是市场不需要了,不是因为质量不行,是时代发展的问题。

读书随感《零售的哲学》2

柯达破产

同样,我们今天看到711这几样鲜食PB的成功也有其时代和环境的大背景因素存在,我认为不能盲目的跟从,要根据具体的市场和客层来选定、研发商品。书中也提到,711在拓展全球市场的时候,同样是这么做的:在日本是关东煮、饭团便当;在美国就是汉堡、薯条;在台湾就是烤肠;在北京是盒饭套餐、包子冷面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归根结底,我认为可以归结到一句话,便利店想要赚钱就不能只销售包装食品之类毛利低的东西,一定要销售利润更大的东西。

读书随感《零售的哲学》2


读书随感《零售的哲学》2


在我看来,711的做法就是把餐饮拉进来一起做。没错,就是餐饮,而且是更贴近当地普通民众甚至底层民众的餐饮,不能是一看就高大上的餐饮,一定要足够接地气才行。这种情况在我带第一个店的时候感受最深,鲜食类的东西一旦价格设定高过一般餐饮的水平,就基本不能长期销售下去。

读书随感《零售的哲学》2

因地制宜的引进鲜食

在书中有一句话,铃木先生曾看到日报说“当地的餐饮行业把利润下降归结到便利店抢走了客人”,他提这个的本意是想告诉自己的员工不能总为工作未完成找借口,但我们也可以从侧面感受到当时的711把餐饮做到了一个多么大的程度——都可以抢走正规餐饮的客源。在北京,部分711门店引进了一饭多菜的套餐,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盒饭。大家可以想一下,现在中国大陆很多城市街边都有这样的自助盒饭门店,人均收费10-20不等(地区不同价格自然不等),而中国快餐的形式有很多——黄焖鸡、麻辣烫、套餐盒饭、西式快餐等等,711选择引进盒饭,就是因为毛利高、接地气,受众最广泛。

读书随感《零售的哲学》2

真正引进到门店后,除了研发属于自己的味道,在服务和卫生反面也提高标准。客人最后看到的是711标准的套餐,那么同样的价格水平,加上了品牌效果加持,套餐自然就销售的很好了,而且很受周边客人的欢迎,毕竟喜欢性价比高的人很多。所以,但从商品结构上来看,711毛利高的主要原因是把鲜食的销售占比扩大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