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中的读书人:儒生一念,动天下格局,少年最是意气风发

《剑来》中的读书人:儒生一念,动天下格局,少年最是意气风发

在很多小说里,敌人都是跟着主角一起升级的,《剑来》也不例外,陈平安小时候的对手也就是些同龄人的欺负和乡邻的寒酸冷语,后来离开小镇,敌人开始不断升级,直到二至剑气长城,成为了新任隐官,就无形之中成为了蛮荒共敌,特别是剑气长城战事落幕之际,就只有陈平安一人苦苦守着。

那么,诸多蛮荒之敌中,最堪大敌者是谁,不是能和阿良打架喝酒的刘叉,也不是那个有观照影子的离真,而是周密。

1.周密总论:儒生一念,动天下格局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有言: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可见如这般儒家士子之一念便可定天下格局。

《剑来》中的读书人:儒生一念,动天下格局,少年最是意气风发

宋初宰相赵普


《剑来》中周密正是这样一个人物,起于微末,献《太平十二策》差点可致妖族不的复起,大动浩然天下格局。

关于周密读书一事,只有早期在学塾有过一段识字岁月,其后靠自身就是不断精研,在书中读出了自己的修行之法,辗转直达十三境,简直就是超级天才的那种。

这种超人,不是圣贤,就是妖孽。

而周密选择的正是后一种,或许在周密而言,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以自己所想来构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世界。

于是,周密在浩然天下没有得到回应以后,就先在剑气长城谋划了一般,然而水土不服,就直奔蛮荒,在那儿,终于得到了回应,开始了不断的谋划,也愈发强大。

周密在蛮荒天下自号老书虫,又被誉为通天老狐。在古井深渊王座居第二高位,仅次于那位灰衣老人,甚至要比那个悬刀背剑的大髯汉子刘叉,座位更高。

《剑来》中的读书人:儒生一念,动天下格局,少年最是意气风发

剑来COS

他被誉为蛮荒天下的“文海”,学问一事上的托月山。据说他博览群书,学问无所不通,无所不精,门门学问斐然,儒释道三教,诸子百家,诗词,术算,书法,绘画,金石,音韵训诂,都极为擅长。

然而周密事事学浩然天下学礼圣规矩,一切只是高仿,徒其形而不究其本源。当先以蛮荒为主,完全没有为了那种真正为整个世道更好而努力,只是想证明一些东西而已,而这个东西,真正关乎的是非善恶反而对他不是那么重要。

2.儒生少年最是意气风发

说到贾生身份的时候,老秀才说明了周密原来姓贾,是儒教门生,遂以贾生称之。贾生曾向文庙建言《太平十二策》,主张"王霸之道"、"独尊儒术"。但不被文庙接纳,心灰意冷,远游蛮荒天下。在周密"死后"很多读书人为他抱不平。

贾生以汉初贾谊为原型,谊少年时跟着荀况的弟子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这和周密也就是贾生少时候是一样的,做学问不分派别,博览百家为我所用,从万卷堆积的书山里,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登高之路。

《剑来》中的读书人:儒生一念,动天下格局,少年最是意气风发

贾谊被贬

在周密还是儒家子弟的时候,说实话地位是真不低,已经有了贾生人间大儒此类称号,一个人能够被称为大儒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也充分说明了贾生在文庙的地位不低。

周密也像贾谊一样,没有用多长时间,就已经名声鹊起,在中土神州颇为得意,辗转间游历了很多地方,依据所得,献上《太平十二策》给文庙,引起了很大的重视,然而却被礼圣弃置,因为礼圣给浩然的规矩,是要行动受限制,而人心相对自由,而周密却是要从根本来推广儒家,扼杀人间真正自由,一切以儒为尊。

他的那种是要以儒家为整个浩然天下的主宰,这可不是像董仲舒的那种只是简单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要将王朝治权、宗门管理等一系列浩然天下就给当权者的自由,彻底收回来,建造一个儒生之声不可违的天下。

串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贾谊与长沙,非无圣主”,周密学有所成之时,浩然天下并不缺识货之人,他的《太平十二策》可是被文圣包括礼圣等,都认真研究过,只是这样是不能真正开万世太平的,只能治一时而已。

3.胸有长策不得用,前路何求?

周密背叛浩然天下的原因,正是他之长策《太平十二策》不得重用,他看不到一个由他打造的世界,周密不是传统的那种儒生,而是那种大枭雄。

谈及《太平十二策》,就不得不提隋朝那个王通,大抵周密的主要原型就是来自于他。

《剑来》中的读书人:儒生一念,动天下格局,少年最是意气风发

王通画像

在隋文帝仁寿三年( 603),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是王通并没有如理想中受到重用,只是被隋文帝随便派遣了一个官职。

少年一腔热血与大才却以意兴阑珊收场,弃官归乡后,和周密献策不成,都是天涯沦落人,于是继续便潜心钻研孔前人经典,王通精研孔子的“六经”作《王氏六经》,但在明朝时,南学兴盛,尤其信奉阳明学者出于对北学的偏见,对王通开创的“河汾道统”肆意加以贬抑。

王通确实也是位妖孽型人才,从小就文思敏捷,博览群书,和周密一样是个超级天才,到15岁的时候,家里给他请的老师已经教不了他了,反而成了他的学生,每天跟着他学习。

19岁时,因为他巨大的声望,被隋文帝请去讲课,王通“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可惜隋文帝觉得他太狂了,就随便给了他一个蜀王侍郎的闲职。

王通对隋文帝有点失望,做了一段时间就辞职了,从此开始了游学的经历。传说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遍游天下,不仅让他的学问更加广博、精深,也让他的名气和学术观点传遍了全国。

然后,王通回到家乡,将这些学问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最盛时弟子达一千多人,俨然是另一个孔老夫子。他的弟子们也很上道儿,将他尊称为“至人”、“王孔子”。

在这些弟子中,自然就包括那一大堆贞观名臣,当然也有人考证说房玄龄等人不算是王通的弟子,但弟子的概念不必过于细化,王通与房玄龄、魏征等人算得上是亦师亦友。”

“王通最得意的弟子名叫薛收,李世民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被李世民倚为左膀右臂,可惜天妒英才,年仅33岁就去世了。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曾对房玄龄说:“如果薛收还活着,他就是中书令(宰相)的最佳人选。”可见其才之高,尚在房玄龄之上。

《剑来》中的读书人:儒生一念,动天下格局,少年最是意气风发

李世民剧照

王通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丰富了“民为贵,君为轻”,甚至主张大臣可以废除昏君,另立明君,而且天下并不需要“正统”的传承,只要你做得好,就算是异族人也可以当皇帝。可想而知,当隋朝的几个皇帝听到这样的观点的时候,得对他多有意见,至于重用就更不可能了。

这想法可是和周密的那种一切只从实用处出发,一切都打算纳入规矩之中,颇为相似。

但是,王通的思想并没有就此埋没,而是通过他的弟子们,成就了一番伟业。当然,这里面也不得不提李世民,如果换了一个皇帝,王通的那帮弟子们能不能实行他的思想,还真不好说。

好在他们遇到了一个千古难寻的好皇帝,成功地将王通的思想推行了开来,也奠定了大唐王朝辉煌的盛世。回头再来看,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论,不正是王通的核心思想吗?”

周密和王通不一样的是,他并不像王通只是一个书生,周密还是一个很强大的修士,十四境巅峰,除过几个天下的老祖外,他就是最强大的那一撮。

人走到了一定的境界,只要一个人有思想,那么总会想做出不一样的改变。王通选择了游学育人,贾生却入驻蛮荒,化名周密,开始了野心大业。周密正是看到了儒家之中存在的问题——对山上山下管理太松散,所以他才提出了太平十二策。

然而此论,真的是歪论无疑,他想把浩然天下的框架,建造得更符合自己的想法,有种有成为主宰人家神灵的那种想法。

4.读书人的最终所求

周密就是很厉害的读书人,读书人所求为何呢?

黄金屋,颜如玉,满仓粟,立德立言,建功立业,等等等等。可是这些都有了之后呢,该求些什么,无怪乎就是身后之名与儿孙基业。

范文程的路子和周密颇像,他是明末清初的一个读书人,但是在明朝不受重用,后来投身大清,对于清朝有着重要功绩,但是后世评价不好,很像周密,生于浩然,学于浩然,却因为学问不被认可而驱外贼入家门。

《剑来》中的读书人:儒生一念,动天下格局,少年最是意气风发

范文程上朝

而范文程正是在追随皇太极之后,在能力与智谋方便不断有了成长,成为了大清开国功臣元勋,亲自参与了清朝政府的政策,这和周密在一定程度是一样的。

一样的只是为了自己的终极理想,而抛弃故土,为了蛮夷而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谋划浩然正统天下,并且还被他做成了,这无疑是让人怀疑,野蛮对抗文明,野蛮竟然更有战力?

而周密的修行方式是什么呢,最初是借三教蹊径而入,到后来直接就是“吃”,合道了颇多王座大妖,有了十四境巅峰的超强战斗力。

周密就是这样一个大大的枭雄,是时势造就了他,也是他在那样的缝隙里,种下了他那颗颜色不明的种子,至于是否长成大树,没有人知道?这棵大树上是否能开花结果,也没人知道!


参考文献:《剑来》《史记》《文中子考论》《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