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耳根子软的父亲 PK 沉默寡言的女儿

《李尔王》:耳根子软的父亲 PK 沉默寡言的女儿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李尔王》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书写了一个典型的父权悲剧。年迈的不列颠王李尔决定将权力和领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以摆脱政务的纠缠,安享晚年。

但是他分配给他的三个女儿领土份额的多少却是由女儿们当场对他表达的爱意来决定。结果,大女儿刚乃绮和二女儿瑞干分别以甜言蜜语获得了父亲的欢心,各自得到了一半的领土和财产。可是最受宠爱的小女儿考狄利亚(Cordelia)虽然真心热爱父王,却诚实地说出“我按照我的义务爱父王,不多亦不少”,因为她无法完全地只爱父王一人,她还要分一半的爱给她未来的丈夫。这样的回答触怒了李尔的权威和尊严,李尔一怒之下将原本分给小女儿考狄利亚的领土分给了她的两个姐姐,并且断绝了和考狄利亚的父女关系。

但是分封领土之后的结果,却是大女儿和二女儿开始慢待交出权力的李尔王,最终将他赶出了自己的国家,甚至听任李尔在暴风雨中受冻也不收容他。小女儿考狄利亚得到消息后,率领军队来讨伐两个姐姐的逆行,但是战事不利。最终的结果是两个姐姐因为和大臣格劳斯特伯爵(Earl of Gloster)阴险的私生子哀德蒙通奸,受到了惩罚。但是,小女儿考狄利亚却因战事失利被俘,爱德蒙买通了监狱守卫并密令杀死了考狄利亚。而懊悔的李尔王最终守着小女儿尸体悲痛而死。

《李尔王》:耳根子软的父亲 PK 沉默寡言的女儿

李尔王与他的女儿们

《李尔王》自问世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赏,虽然期间托尔斯泰曾经提出过该剧有违常理的批评,此外人们多是交口一致的称赞。可是人们传统上对该剧的解读多是从李尔王个人的角度出发,认为李尔王顽固而愚昧的父权意识和宗法观念导致了他的悲剧,这出剧的主旨在于体现对专断的封建家长制和父权观念的批判。这样的解读固然是没有错的,可是毕竟是过去人们站在反封建的角度所得出的结论,却忽视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其解读也是具有多面性的。

事实上,这部剧中有一个角色是被忽视的,或者起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三女儿——考狄利亚。三女儿在过去的观点中一直被认为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但是,如果抛开过去的观点,以一个独立的视角观察三女儿考狄利亚这个角色时,我们会发现考狄利亚在这部戏中不能仅仅被认为是李尔王的配角,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狄利亚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和李尔王平等重要的角色,这出传统上被认为是表现李尔王的父权悲剧的戏剧作品也可以被认为是考狄利亚个人的性格悲剧。

偏执性格导致的悲剧

在《李尔王》的开头部分,李尔王让三个女儿各自表达对父王的爱以获取分封领土的情节为整个故事的发展打下了铺垫,这也是李尔王悲剧的开始。过去人们多是从李尔王的角度出发,认为李尔王放弃王位的做法已经是很不正确了,更加荒唐的是李尔王居然只听凭女儿们当场对他所表达的爱意来作为分封领土的依据。这当然是极为不明智的。对李尔王的批评也多集中在这一点,这也是人们以为该剧不合常理的地方之一。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不论李尔王的对错是非,而是站在女儿们尤其是小女儿考狄利亚的角度上考虑时,可以发现这个开头不仅仅对李尔王的个人悲剧有重大的意义,对女儿们而言,也是如此。而且对于三女儿考狄利亚,这个开头对她的意义甚至是大过对李尔王的。

因为对考狄利亚而言,这里涉及到一个选择的问题,她可以选择甜言蜜语地迎合他的父亲,就像她的两个姐姐做的一样;也可以选择诚实地回答自己的爱“不多也不少”。这个选择将决定她的命运,因而这个选择是极为重大的。其重要性跟哈姆莱特的那个著名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活着还是毁灭)相比也不逊色。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考狄利亚选择了诚实地回答。她也因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对于考狄利亚的这种选择,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多数人会从现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会认为考狄利亚不应该这样回答。因为顺从父母的意思是孝道的内涵。她不应该去顶撞父亲的威严,尤其是她很清楚父亲自傲暴躁的性格。并且在这种事关重大的抉择中,她不该意气用事,而应该权衡利弊,因为她需要获得父亲的分封,来更好地服侍父亲,毕竟父亲是最宠爱她的!而如果能这样的话,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但是,人们对考狄利亚的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因为这没有考虑考狄利亚的性格特点,也没有真正站在考狄利亚的立场上看问题!我们其实回避了小女儿个人本身的因素,而一味站在大团圆结局的立场上要求考狄利亚。其实,小女儿难道是神志不清的吗?她不知道要权衡利害轻重?不明白顺从父亲的威严?不懂得要理性和现实?毫无疑问,这些她都懂得。可是,她还是选择了诚实地表达自己“沉默的爱”(Love and be silent)。

对她而言,这其实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她的本性是善良而诚实的,不忍心通过欺骗来获取利益,尤其是对自己的父亲。这是她宝贵的优点,她自己很明白也很珍视自己的这种品质。所以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诚实,哪怕这会冒犯父亲的威严,哪怕无法得到分封和嫁妆,哪怕断绝和父亲的关系!

对此有人还是会认为,即使她很珍视自己的诚实的品质,她为什么非要在任何时候都坚持说真话呢?善意的谎言不是更可行吗?这样的质问其实给我们深入分析考狄利亚的性格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事实上,我们可以在考狄利亚诚实的品质上在添上一个性格特征——偏执!

所谓的偏执即是过于执着于某一个理念以至不容许对它有丝毫侵犯。小女儿的偏执之处在于她坚信:说谎是可耻的,诚实的品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玷污。退一步讲,我们可以认为她觉得如果当时她和她的两个姐姐一样地甜言蜜语,那么,她和她们又有什么分别?她所谓的诚实就无从表现。

可以说正是这样一种偏执使得她敢于说出自己的爱“不多也不少,只能尽本分”这样的话。而她明知父亲的权威不可侵犯,父亲的性格更是狭隘暴躁的,她也知道这种回答可能带来的后果。但是她还是说了出来,这恐怕不能只归结于她的诚实的品质,而应该归结于她偏执的性格。而这一点也许正是人们所没有看到的。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李尔王》可以被认为是考狄利亚的性格悲剧,这也十分符合莎翁个人作品乃至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创作特点。

爱与沉默的两难选择

但是,认为考狄利亚偏激的性格导致悲剧,就是这出剧的结论吗?不是的,这里就又涉及到一个问题,考狄利亚的偏执是否应该?在日常语用中,偏执被认为是带贬义色彩的,可是在这里小女儿的偏执就该是被贬低的吗?其实词语本身的褒贬色彩无关紧要,如果用倔强或是执着等更加中性或者褒义的词语来替换偏执也未尝不可。关键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考狄利亚的这样一种偏执!

其实,这里对考狄利亚的性格作出评价不能单纯地由考狄利亚本身的性格特点得出结论,因为这里还涉及到本剧的另一个著名的主题——爱与沉默。

《李尔王》:耳根子软的父亲 PK 沉默寡言的女儿

“爱并保持沉默”(Love and be silent)是考狄利亚在大女儿刚乃绮说出“我爱你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比这一双眼睛、全世界和自由都更亲爱;超过一切可能计值的珍贵,不下于美健尊荣的生命。人子所能爱的,或是人父所能享的爱,我是完整无缺的。我的爱使言辞都显得薄弱无力了,我爱你胜过上述的一切”时,她所发出的旁白。

大女儿的这句话本身也是莎翁关于爱的名句,只是在剧中出自大女儿之口而变得十分具有反讽意味。而考狄利亚的旁白事实上也透露出考狄利亚的偏执即在于她认为爱是必须保持沉默的,毕竟在其他问题上也许考狄利亚不会那么固执。这也留给读者一个问题,那即是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爱与沉默”呢?

“爱与沉默”作为本剧的一大主题跟本剧的剧情是一致的,从李尔王分封领土开始,他的标准即是女儿们对他的爱,只不过他是以他当场所听到的女儿们对他所表示的爱意作为衡量的手段。可以说他的原意是不错的,那个女儿爱他最多,他就分封给她最多的领土。可是他的衡量的方式是错误的,他不能放在一个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来评价女儿们的爱,而只是通过语言这种手段,显然是不理智的。

但是这也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李尔王以为“爱就不能沉默,否则我如何知道你的爱。”从这个角度上看,李尔王的观点毫无根据吗?而李尔王和考狄利亚对爱与沉默的不同理解,事实上就体现出这一主题的深刻性了。爱与沉默作为本剧的一大主题其实具有很深刻的二律背反的性质。

之所以怎么说,是因为关于爱与沉默之间其实有一个悖论,既然你爱,那么你是保持沉默还是不保持沉默呢?如果你保持沉默,那么你如何表现你的爱,仅仅通过实际行动?可是实际行动不就包含了你要用语言说出来你的爱吗?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仅仅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爱值得信任吗?这样的爱会是真的吗?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既有实际的行动,也能以言语表达爱意,可问题是很少人人能同时做好这两点,嘴巴甜的人可能不会有什么真情实意,而真正有爱的人却可能生性害羞或者木讷。

而且即便有人能同时有行动和语言,我们从心理上还是认为默默的爱肯定是最为真诚的,因为沉默的爱意味着只付出,而不索求回报。而说出来的爱也可能是无功利性的,却始终让人觉得是有所求的。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正是如此,在中国父母通常很少会说出他们对子女的爱,但是一举一动却无不包含着最真诚的爱,我们在传统上也是默认和赞赏这种方式的。反观西方人家长和孩子之间表达爱意倒是很直接的,这可能是由东西方文化思维和心理习惯的不同造成的。这本身也说明了爱与沉默之间的多取向性。那么既然如此,爱是保持沉默还是不保持呢?这就是在这一主题中的矛盾性!

而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李尔王和考狄利亚对爱与沉默这一主题的认识差异,李尔王的观点毫无疑问的是他认为爱就绝不应该保持沉默,所以他才会把女儿们对他表示的爱作为分封领土的标准,当然这里面还包含着其他的因素,比如他可能早已为他的女儿们确定好分封,只是希望通过口头上一个仪式性的表达来达到一个宣誓的作用,同样也可能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虚荣和满足。

总之,他一定是预设了爱就不能保持沉默这样一个前提的,所以当考狄利亚说出她的爱不多不少时,他会显得十分惊讶和惶恐,他也希望考狄利亚改变主意“Nothing will come of nothing ,speak again ”,却遭到拒绝。巨大的期望导致失望更大,他一怒之下,没有分封给原来他最钟爱的考狄利亚一点领土,甚至断绝了同她的父女关系。

而考狄利亚则刚好相反,她对爱与沉默的理解是真正的爱言语无法表达,她认为姐姐们所表达的爱很虚伪也并不珍贵,所以她宁愿选择诚实地说出自己的爱的缺陷,坚守沉默的爱,而这种爱其实正是最为宝贵的。当然正如前文所述,这其实也证明她诚实的品质和性格上的偏执。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两人对爱与沉默的认识差异呢?这其实是很难的问题,因为爱与沉默之间,正如前文所述,本身即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性。从现实的角度上看,当然考狄利亚要适当地说出来,那样能避免误解,避免悲剧的产生。可是现实却往往使人在爱的表达上选择沉默。

当然,如何对待爱与沉默,本身也许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这出剧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表现出了这么一个深刻的主题,而不是给了一个答案。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主题与人物的性格的结合也是十分融合的,既表现出李尔王的短视和暴躁,也表现出考狄利亚的诚实和偏执,这也是这出剧所以出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上对《李尔王》的解读多集中在李尔王个人的性格和父权观念上,重在批判李尔王所表现的专断的封建家长制和父权观念。本文则从考狄利亚的角度侧重分析了考狄利亚偏执的性格特点,认为考狄利亚的个人性格也是导致这出悲剧产生的因素,同时本文结合爱与沉默的题来分析了李尔王和考狄利亚对待这一主题的认识差异,这种认识的差异也是主导致悲剧产生的一大因素。

这里我们也可以莎翁创作该剧的高明之处,在反封建的基础之上,同时描写了一个爱与沉默的主题,这个主题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的十分恰当,因而使得造成这出悲剧的因素十分丰富,因而使得该剧呈现出多主题的特点。

虽然如此,本剧的最主要的中心总体上还是可以归结到人物的性格上去,因而这出剧事实上也是一出典型的性格悲剧。相对于把李尔王作为这出性格悲剧的主角的传统观点,本文则侧重分析被忽视的考狄利亚的个人性格特点,认为其实考狄利亚不能仅仅被认为是该剧中的一个配角,相反她其实可以被认为是该剧中和李尔王同等重要的角色,因而该剧也可以被认为是考狄利亚的个人的性格悲剧!

《李尔王》:耳根子软的父亲 PK 沉默寡言的女儿

《李尔王》电视剧海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