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文是金鱗讀春秋第001篇-何以隱公?喜歡春秋歷史的同學們,歡迎關注@金鱗戲蘭池,讓我們一起交流,共同進步。
在中國歷史上,隱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年份。
首先,東方大國魯國的上一任國君魯惠公去世,庶長子息姑成了他的繼任者。其次,地處中原大地的鄭國發生了內亂,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母親武姜的支持下,於發動了叛亂。
本文先來聊聊發生的魯國的那些事兒。
01.何以隱公元年?
魯隱公在歷史上出鏡率非常高,倒不是因為他有怎樣的豐功偉績,而是因為孔子著《春秋》就是從隱公元年開始的,於是捎帶著他也就出名了。那麼為什麼孔子選擇這一年作為春秋之始呢?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這個問題非常嚴肅,歷史上有很多人探討過。
- 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認為隱公時代是孔子所能瞭解的歷史上限,所以只能從隱公開始;
- 相反的觀點則認為隱公之前魯國國史記載非常完備,不需要孔子刪減整理,所以孔子刪減春秋從隱公開始;
- 最出名的一個觀點則是:因為隱公所以隱公元年,簡單來說,魯隱公是一個賢君,跟周公一樣攝政但最終卻被弟弟弒殺,令人嘆息。
上述三個觀點,那個最正確或者說最合理呢?其實都有道理,但最合理的應還是第三個。我們常說春秋微言大義 ,那麼春秋之始的選定,自然不會是隨隨便便就選定的!孔子選擇從隱公時代開始編撰春秋,寄託了儒家的理想和情懷,也有褒揚魯隱公的意味在裡面。
02.周公之後
魯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祖先是大名鼎鼎的周公,第一任國君是周公的長子伯禽。伯禽在位四十多年,而且堅持使用周禮來治理國家,又因為老爸攝政的功勞,被周成王賦予了“郊祭文王”和“奏天子禮樂”的資格,於是魯國便成了周文化,也就是周禮最忠實的執行者和繼承者。
在所有諸侯國中,有“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這樣的說法,那麼周魯到底親厚到何種程度呢?下面來看一個例子。
周宣王時期,魯武公帶著大兒子括和小兒子戲去朝拜周宣王。周宣王見到魯武公的兩個兒子後,非常喜歡他的小兒子戲,並且當眾要求魯武公立戲為魯國的太子。
周宣王的決定自然遭到了眾人的反對,其中有個叫樊仲甫的大夫更是一口老血噴到地上,老淚縱橫的說,周禮是咱王朝的立國之本,“廢長立幼”不就是拿大錘敲咱自個的承重牆嗎?再說,咱大周雖然是天下共主,但立太子這事是人家魯國的內政,只能監督不能干涉,你說你這是鬧哪樣?
樊仲甫苦口婆心的勸了老半天,但周宣王不但不聽,還吹鬍子瞪眼的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老子是天王,誰不聽就拿大鍋烹了誰?我們不知道這個叫“戲”的小夥為何這麼招周宣王待見,而周宣王這麼做到底是何居心?金鱗覺得這是周宣王在故意噁心魯國:
你不是老說什麼“周禮盡在魯矣”嗎?我偏讓你來個廢長立幼,看你如何決斷?魯武公雖然不樂意,但回國之後還是按照周宣王的要求,立姬戲為嗣君,而戲也就成了後來的魯懿公。不過魯懿公得國不正,很快就被自己的侄子,也就是括的兒子伯御給趕下了臺。周宣王見狀,又任性的出兵把伯御給廢了,另立路魯武公的另一個兒子稱為國君,是為魯孝公。
周宣王把魯國給禍禍了幾十年,鬧的兄弟叔侄相殘,也讓自己這個周天子的權威聲望大減,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03.既生息何生允?
魯國傳到魯惠公時已經是第十三代了,他在位46年,跨度基本和周平王在位時間重合,是一個生命力相當強盛的君主。
魯惠公的原配是宋國女孟子,不過無後而死,繼室聲子生了個兒子,叫息姑。在魯惠公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息姑作為庶長子是妥妥的下一任國君,但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爹又娶了一個年輕姑娘,並且很快給他生了一個弟弟,一個身份地位比他高的嫡長子弟弟,而這個年輕姑娘本來是要給他當媳婦的!
原來息姑到了結婚的年齡之後,魯惠公為他求娶了宋武公的女兒仲子,這位仲子不但人長得漂亮,重要的是還天生異象,其纖纖玉手的手紋,有“為魯夫人”這幾個字。因為這個奇特的手紋,仲子註定要嫁到魯國,而且還必須嫁給魯國國君當夫人,因為這是上天的旨意,不容違抗。
如果仲子順順利利嫁給息姑,等著息姑即位之後,自然就成了魯國的夫人。壞就壞在魯惠公人老心不老,身子也不老,竟然對仲子一見傾心,將兒媳婦霸佔成了自己的夫人,還生了個兒子允,算是提前應驗了仲子的命運預言。
仔細想想,金鱗覺得這段歷史其實有兩個疑點:
- 第一,魯惠公到底有沒有搶兒媳婦?雖然太史公的《史記》是這麼寫的,但是其他資料,比如《左傳》並無相關記載。
- 第二,仲子的手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真的有這種天生異像之人?就像賈寶玉銜玉而生那樣!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疑點,雖然歷史上搶兒媳婦的事情屢見不鮮,但金鱗個人覺得魯惠公倒是未必,這很有可能是太史公腦洞太大,自己發揮出來的。理由是春秋時期,嫡子對每個諸侯而言,都是畢生追求的一個目標,在魯惠公沒有嫡子且身體尚能再戰的情況下,再娶是極其正常的一件事情,而且仲子的手紋是為“魯夫人”,直接嫁給魯惠公更合理。
那麼第二個疑點呢?以我們現代醫學的眼光來看,這事和賈寶玉銜玉而生一樣,肯定是無稽之談,是封建迷信,甚至是陰謀詭計,那麼為什麼宋國人搞封建迷信和陰謀詭計呢?自然是為了宋國的利益!
道理很簡單,因為孟子死了,那麼宋國為了維護自己在魯國的利益,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嫁一個人過去!而且這種事情在後來幾千年的歷史上屢見不鮮,比如西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的原配是出自弘農楊氏楊豔,臨死的時候拉著司馬炎的手,逼著他他娶自己的堂妹楊芷。司馬炎開始還裝腔作勢的推遲了一番,但很快就跟小蘿莉你儂我儂了,不過小蘿莉雖然人美心善,但是個傻白甜,司馬炎死後很快被兒媳婦醜鬼賈南風給活活餓死了。
當然還有一種觀點,同時回答了這兩個疑點,那就是一個人的手上不可能有複雜的紋路,而《左傳》中之所以對此事言之鑿鑿,為的就是掩蓋魯惠公亂倫的醜事,把搶兒媳婦這事美化成上天的神示而已。
金鱗無力破解這個懸案,只能存疑。不過沒有疑問是息姑的滿腔鬱悶,他肯定會在無數個難眠的夜晚舉手問蒼天:“既生息,何生允?”
04.何以隱公?
魯國是奉行周禮最為典範的諸侯國,對公子的教育肯定也差不了。好學生息姑雖然鬱悶,終究也不得不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他自己安慰自己,給自己療傷:如果可以安安穩穩的做個諸侯國公子,也沒什麼不好,畢竟國君也不是好當的,我不去爭也不去搶,隨他去吧!
可命運的戲劇性在於當你放棄你的執念準備遊戲人生的時候,機會卻又偏偏出現了:魯惠公娶了仲子沒幾年,薨了!
魯惠公的死因,想必跟《金瓶梅》中的張大戶差不多,張大戶收用了十幾歲的潘金蓮之後,雖然有大老婆看著,但“不覺身上添了四五件病症”,並且忽一日“得了患陰寒病症,嗚呼死了”。
魯惠公戰死不要緊?魯國怎麼辦?試問魯隱公想不想當國君?肯定也想,但因為他不是嫡子且弟弟是嫡子的情況下,他應該就不想了。可他還是當了,為什麼?
戰國時期的公羊高寫過一篇文章,叫《春王正月》,對魯隱公的分析還是合情合理的,摘錄如下:
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上面這段文字,跟繞口令似的,不過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太子允年幼,如果直接讓允即位,則可能造成政局不穩國家內亂,庶長子姑息作為曾經的國君候選人就被趕鴨子上架,成了代理國君。太史公對這事是這樣描寫的:“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
05.名不正則言不順
“名不正則言不順”,魯國幾十年前的那段內亂已經是很好的證明了,而魯隱公則再次完美的詮釋了這個道理。從歷史記載來看,魯隱公即位之後,他這個代理國君當的非常低調,換個詞就是
憋屈。很多國家大事本來都應該由魯隱公出面主持,但因為他只是所謂的代理國君,就只能瞪眼瞅著,比如老爹惠公的葬禮不能主持,母親聲子的葬禮也只能從簡。除了各種禮制上約束,國內很多實力派大佬也都出來挑事,比如費伯私自修建領地的城牆,再比如公子羽父不聽命令私自帶兵外戰,甚至修建國都的南門也不是隱公的命令。
魯隱公在位十一年,對國內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沒什麼特別舉措,對政敵也都比較寬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不折騰。不過這種寬仁的性格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那麼為什麼魯隱公如此寬仁?私以為還是他頭上的緊箍咒:代理國君,既然是代理而且要還政,他就不想把事情辦絕,給自己的留下什麼政治汙點,也不想樹敵太多,為自己招來災禍。
可政治是殘酷的,身陷其中之後,哪裡有什麼中間道路?又怎麼可能全身而退!當他的弟弟允逐漸長大之後,他不得不以一種令人錯愕的方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告別了他悲情的一生。不過,在國家王朝權力的繼承中,兄弟相爭是永恆的主題,不來點腥風血雨才讓人奇怪。
發生在同一年的鄭國內亂告訴我們,就算你名正言順的當了國君,你的兄弟也未必會放過你!喜歡春秋相關歷史的同學們,歡迎關注@金鱗戲蘭池,金鱗將會以時間為順序,帶你精讀春秋左傳,讓我們一起回望那段神秘卻精彩紛呈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