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後悔沒逼孩子,高曉鬆讓女兒混日子~父母聽聽專家怎麼說

著名歌唱家劉歡在一場綜藝節目中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女兒對於音樂有很高的品位,同時有很高的音樂感悟力,女兒小時候也喜歡彈琴,但是經常懶於練琴,夫妻倆也就沒有刻意強迫。現在覺得這事兒有點後悔,他真的感悟力特別好,記憶力也特別好,她喜歡的音樂比我強,聽好多非常先鋒的爵士,非常複雜的音程關係,她聽兩遍能唱下來,所以覺得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點音樂,有點兒後悔。

同樣是作為音樂人的高曉松,則在不同的場合表示希望女兒能夠多學一些無用的東西,去做一些無用的事,能夠學會心安理得的混日子。比如說他並不刻意的去希望女兒像他一樣去從事音樂事業,去學習彈琴,雖然他的女兒彈了一首的好古箏。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同樣作為名人,無論是在社會資源上還是在經濟基礎上,都有著我們普通百姓難以企及的高度。這使得他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可以任意的選擇他們認為合適的任何方式;同樣作為他們的子女,也有了其他的孩子所不具備的高起點。我想劉歡老師的女兒,即便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音樂,她對音樂的感悟以及對於音樂的理解和鑑賞能力要比我們的普通百姓不知高出多少倍。而高曉松眼裡的混日子則是能夠隨遇而安,率性而為,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應付考試之類的。這是我們普通人奮鬥一輩子也很難達到的高度。

但是毋庸置疑的一點是,這兩位名人的言論之所以引起普通百姓的關注,是因為他們觸動了教育孩子的痛點:究竟是應該給孩子壓力,逼迫著孩子,推動著孩子學習,還是去順其自然,放手讓孩子自然發展。作為普通的百姓,畢竟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未來。


劉歡後悔沒逼孩子,高曉松讓女兒混日子~父母聽聽專家怎麼說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

我們討論要不要給予孩子壓力的之前,我們不妨先看一看社會心理學關於焦慮模型的定律: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葉克斯和多德森兩位心理學家以1908年發現的這條定律,這條定理說明了在一定範圍內, 動機的強烈程度和表現的好壞成正比,但是隻會達到一定的峰值,當動機強度太高,表現反而會下降, 也就是說壓力和人們的表現好壞是一個函數的形式, 呈倒U型分佈。

定律同時說明,心理緊張水平與活動效果呈現倒U曲線,壓力緊張水平過低和過高都會影響成績。

在緊張水平較低時,思維靈敏度減慢,動作準確率降低,肌肉鬆弛,注意力不集中。

而當緊張水平過高,情緒就會混亂,心理過度緊張,興奮性過強,肌肉也會形成緊張狀態,注意力就會過於狹窄,大腦失去對身體的控制能力。

瞭解了這個定律之後,我們就可以逐步的找出一個如何能夠協助孩子達到他們最大潛力,讓他們能夠在各個方面取得好成績的方法。

劉歡後悔沒逼孩子,高曉松讓女兒混日子~父母聽聽專家怎麼說


首先我們的目標是明確的,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孩子能夠表現出最好的狀態,在學習上能夠取得最好的成績,也就是能夠達到u型的頂端

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夠過於鬆懈,這樣會使得孩子處於一種低水平,低效率的狀態。而是應該適合的給孩子一定的壓力,一定的鼓勵,讓他們能夠在一種比較緊張的狀態下,能夠付出更多的精力,同時也能激發出孩子更多的潛能,使得他們的學習效率能夠得到很大的提高。這也就是像劉歡老師所說的那樣,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推一推孩子,在孩子出現鬆懈狀態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逼一逼孩子。

但同時也不能使得孩子壓力過大,如果說壓力過大,跨過了倒u的峰值,即便是家長和孩子都處於一種高度緊張,高度焦慮的狀態下,所得到的效果反而是適得其反的。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多少孩子因為學習的壓力過大,無論是來自家庭的還是學校的,都使得他們在有意無意當中產生了厭學的情緒,更不幸的是有一些孩子而因此患上了抑鬱症。

作為孩子的父母,不焦慮的很少,不給孩子壓力的也很少,但是我們如何能判斷是不是給予孩子過多的壓力呢?


劉歡後悔沒逼孩子,高曉松讓女兒混日子~父母聽聽專家怎麼說


孩子壓力過大的一些表象:

厭學。

這當然是一個再清楚不過也是首當其衝的表現了,如果孩子有了厭學的表象,當然這方面會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也許是孩子對某一個科目不感興趣,也許是他和某個老師不是很投緣,但是無可置疑的是孩子感到了無形的巨大的壓力是不可否認的因素之一。這種壓力很可能是來自父母的,希望孩子能夠考出一個好的成績,但是孩子感到自己無能為力了,即便再努力,也無法達到父母的期待,那麼也許索性就不學了。

抱怨身體不舒服。有時候孩子經常會抱怨身體上這裡或者那裡不舒服,不是頭疼就是肚子疼。即便去醫院檢查,也沒有什麼器質上的毛病。有些時候家長以為孩子是為了逃避某些事情而假裝出來。當然這種情況並不是沒有,同時這也是一種孩子在躲避壓力的表現。但是往往是孩子即便沒有器質上的疾病,但是由於孩子精神上巨大的壓力,他們確實是能夠感覺到身體上的不適,而這些不是則是來自精神上的,是神經性的不舒適。

日常行為的異常。我們都知道某一些特殊的行為可以使我們判斷一些人會有比較大的心理壓力。比如說啃手指,很多人把啃手指歸結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實際上對於很多的人,尤其是孩子,啃手指甲往往是孩子內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的表現,他們無從釋放,以次來緩解心理的壓力。往往是這種壓力沒有得到好的疏導,才會逐漸的形成了一種習慣。還有揪頭髮,有些時候孩子會情不自禁的撕扯自己的頭髮,這往往也是一種精神高度緊張的體現。還有就是有心的家長應該有意識的觀察孩子的睡眠,如果孩子睡眠質量明顯下降,睡不踏實,甚至有失眠的現象,家長則就要警惕了。還有就是在孩子的飲食上,孩子是否出現了暴飲暴食,或者是表現的,沒有食慾,食量下降,如果有類似的問題發生,家長都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並且一定要把孩子是否有過多的壓力考慮在內。

當觀察到孩子出現了壓力過大的表現,家長一定要及時的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方式,調節對孩子的期望值,適當的給孩子創造相對寬鬆的環境。

父母之於子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應該起到的是一種輔助的作用,當然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接近峰值,但是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只能是盡力而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