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與曹植誰更適合當皇帝?為什麼?

偉大的時代


曹操在曹丕與曹植間擇立繼承人,已是建安後期政治中的重大事件,他將直接影響著曹操“大魏”的發展路線,在曹操心裡不管是誰繼承他都必須堅持現在的發展路線,那麼在曹心裡曹丕與曹植被究竟誰更適合繼承他那?當然這裡面說法不一,且記載也各不相同,如南宋人葉適認為,曹操打算在諸子中選擇有才能者作為繼承人,且並不專守嫡長;有記載“以文則(曹)植,以武則(曹)彰”因此葉適認為,假使曹植稍用智術,即可得天下。又有清代人宋翔:“曹植淡泊功名,有忠義之心,而曹丕有代漢之意,又居長嫡,故曹操舍曹植立曹丕”,他認為曹植淡泊功名,同時曹操考慮到曹丕是長子,若立曹植可能產生不良的政治後果,故立曹丕。可不管有什麼說法,曹操在選擇繼承人上是既注重才能,又堅持道德標準的,其態度是相當慎重的。那麼最終曹操是通過那些標準來考察他們,並最終訂下來的那? 一、在文才方面 因曹操博學多才,且一生愛才惜才,對己對子尤其如此。所以他希望他的繼承人也必須有出眾的文才,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像他者,唯有曹植”,可見曹操對曹植的喜愛程度;據記載“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由此可見曹植十幾歲已能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此後曹植的文才便引起曹操的注意。在十八年五月曹操晉爵魏公,魏國建立,此時曹操並不立即確立太子,已顯示出曹操在曹丕、曹植間已有所權衡;十九年曹植徙封臨菑侯後,曹操欲立曹植的意圖便十分明顯了。據記載:“太祖(曹操)徵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梅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與!’”徵孫權是在當年七月,此前曹植已徙封臨菑。在古時諸侯出征,則太子監國,曹操留曹植守鄴,其意義在即在於隱合古制之義;而他緣此勉勵曹植被,更是意味深長。在此之前留守鄴城通常是曹丕充任的,這種角色的轉換,表明曹丕的地位已受到實際威脅。在文才方面曹植小勝曹丕一籌。不過在文才方面曹操也曾經考慮過由環夫人所生的曹衝,對於曹衝我們都很熟悉,因為他的“以舟稱象”和“智宥庫吏”已流傳至今,其實曹衝的過人之處主要是在於他的“仁愛識達”;有記載稱“衝每見當刑者,輒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勞之吏,以過誤觸罪,常為太祖陳說,宜寬宥之。辨察仁愛,與性俱生。”由此突出表現了曹衝觀察、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態度,以其十餘之齡,實屬難能可貴。曹操曾經寄未來於曹衝,“有欲傳後意”,看重的正是這種秉性。又有記載“劉先甥零陵周不疑,幼有異才,曹操謂曹衝可與其為儔;及曹衝卒,曹操心忌不疑,遣刺客殺之。”由此可見曹操對曹衝才能的器重,只可惜曹衝在其它方面尚不及曹丕、曹植。 二、在政治抱負和政治才能方面 曹植終究未能立為繼承人,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有兩條:1、是政治抱負,即篡漢之志;2、是政治才能,即統治之才;在這兩點上曹操對曹植都不敢確信。曹操在後來的教令中說:“始謂子建(曹植),兒中最可定大事。”所謂“定大事”無疑就是篡漢之志。可見曹操是把選擇繼承人與完成篡漢大業聯繫起來考慮的,因此,他要求繼承人必須具備篡漢之志和統治之才,在他當時曹操看來曹植是具備這樣的才能的,曹操也曾對曹植寄予厚望。但是隨著發展曹植的表現卻不能令曹操滿意,曹植缺乏明確的篡漢意向,卻囿於傳統觀念,對漢室心存眷戀;且書生氣重,拙於權術矯飾;相反曹丕則野心勃勃,且曹丕善結交和籠絡政治人物尤其是名士。建安十三、十四年,曹丕從曹操南征荊州,又從至揚州;回鄴後,參與議論“田疇辭封”事,建議“宜勿奪以優其節”,得到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釧繇的支持;建安十七年七月,曹操西征馬超等關中諸將,曹植等從徵,曹丕留守鄴城,以程昱參軍事,其間,蘇伯、田銀在河間起義,曹丕遺將軍賈信前往鎮壓,及時平定,為如何處置降虜,程昱與曹丕協商,決定先請示曹操,再作決斷。有記載:“太祖還,聞之甚說,謂昱曰:‘君非徒明於軍計,又善於處人父子之間。’”從曹操的話來看,表明他對曹丕的政治地位是相當重視的。在這一點上曹植被遠不及曹丕。 三、在徵詢僚屬的意見方面 《三國志》載:“初,臨菑侯與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訪群司。”“魏國既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表明曹操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曾廣泛徵求各下屬機構中僚屬的意見,並採取了謹慎的隱蔽方式。在史籍中明確記載曾接受諮訪的有5人,他們是太中大夫賈詡、尚書崔琰、東曹掾邢顒、侍中桓階、中尉楊俊。此外,尚書僕射毛玠、西曹掾丁儀、黃門侍郎丁廙,也在受諮訪之列。曹操如此鄭重地向臣屬徵求意見,並依據臣屬的集中看法,即收集支持曹丕、曹植的主要理由和各自的支持率,從而作出傾向性判斷。依據種種跡象推斷,事情是朝著有利於曹丕的方向發展的。 1、支持曹植最得力者莫過於丁氏兄弟,丁廙曾勸諫曹操說:“臨菑侯天性仁孝,發於自然,而聰明智達,其殆庶幾。至於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願從其遊而為之死,實天所以鍾福於大魏,而永授無窮之祚也。”話中極盡讚美,尤其點明“賢才君子”愛戴曹植,可使大魏“永授無窮之祚”,極富感染力。這些話連曹操都覺得有些過分,丁廙則申明自己“不避鉞之誅,敢不盡言”。丁氏兄弟確實是傾全力支持曹植的,其主要理由即曹植是“奇才”。其次支持的有楊俊,“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楊俊支持曹植的傾向是明顯的,但底氣卻不那麼充足。 2、相反從支持曹丕者的情況來看,邢顒在接受曹操諮問答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願殿下深重察之!”毛玠密諫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綜上所述:邢顒與毛玠都是從歷史出發,發果舍長立幼可能引起爭鬥和內亂,這也正是曹操不能不顧忌的。袁紹舍袁譚而立袁尚,在他死後,譚、尚兄弟互相攻伐,授曹操以隙,相繼覆滅。劉表舍劉琦而立劉琮,導致他死後,荊州不保。這些都是曹操親見和親歷之事,必然感觸至深。同時崔琰(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更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力主曹丕“宜承正統”,辭意決絕。此舉給予曹操及群僚極大的震動,可以想象。也正因此加深了曹操對曹丕有政治地位的認識,而舍長立幼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迫使他放棄了立曹植為繼承人的想法。 四、在“家事”方面 曹操擇立繼承人即是“家事”也是“國事”。因而也充滿了感情因素,“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這裡表明現植性情、習尚與曹操相投合,言辭對答也令其愜意,因而深受寵愛。在聯絡父子感情方面,曹植捷足先登。曹丕深知在聯絡父子感情方面不及曹植,於是請教賈詡,賈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賈詡足智多謀,他提出的幾點建議,看似平凡、實則是高明的“自固之術”,對於聯絡父子感情,極具針對性。曹丕也深知這一點,便從之並深自砥礪。據記載:曹操出征,曹丕、曹植送於路側。曹植稱述功德,出口成章。而曹丕臨別時哭泣而拜;此時曹操及眾人認為曹植辭藻多華,而誠心不及也。又有載:“幹母(王昭儀)有寵於太祖。及文帝為嗣,幹母有力。”所以說曹丕的“深自砥礪、御之以術,矯情自飾”,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曹操對曹植的眷愛之情。 綜上考察,曹操最終立曹丕為繼承人,這期間曹操經歷了以理性思考澄清感性認識的過程。不以感情用事,而是正確地審度時勢,正是曹操在擇立繼承人這類重大決策的英明之處。當然擇立繼承人的過程曹操篡漢建魏的一次預演,無論最終支持曹丕還是曹植,都是承認“大魏”為前提條件的。


愛吃肉的狗


半閒認為:當然是曹丕比曹植更適合做皇帝。

東漢末年,風雲激盪,一時間豪傑輩出,群星璀璨。在連年征戰,群雄逐鹿的同時,代表魏晉時期建安文學的曹操、曹丕和曹植,自然是其中的最為閃耀的明星。

他們父子兄弟三人都對當時文壇有著巨大的影響,被合稱為“三曹”。

他們的詩文一改以前的頹靡之風,氣韻沉雄,樸實無華。那一時期的文學被後世稱為“建安風骨”。

如論曹丕和曹植誰更適合做皇帝,不妨分別看看此二人。

一、文人性情到極致的曹植

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曾以“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作為對曹植的評價。確實,作為“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曹操也曾對其寄予厚望,史書記載,曹植“幾為太子者數矣”

但曹植生性灑脫,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為,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終日宴飲遊樂毫無節制。

曹植在曹操外出征戰期間,藉助酒興擅開司馬門,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將曹操制定的法令拋到九霄雲外。曹操得知此事大怒,處死了長官王室車馬的公車令,曹植也告別了激昂飛揚的灑脫,陷入難以自拔的苦悶之中。

更有甚者,當曹仁被關羽所圍困,曹操任命他為徵虜將軍,去解救曹仁時,曹植竟然已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令曹操大失所望,曹植再也與太子之位無緣

二、允文允武的曹丕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起初並不被曹操所看重。曹操曾打算立,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的神童曹衝為太子。可惜天妒英才,這樣一個寧馨兒卻在十三歲時就得病夭折了。曹操曾對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後來也常對人說:“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

在文學造詣上,曹丕不輸曹植,著作甚豐,成就卓著,是建安文學的積極創作者和熱心倡導者。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文學評論專著。他一生存有辭賦30篇,詩40餘首,《黃覽》100卷,《列異轉》3卷。尤其是他的《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曹丕還善擊劍騎射,好博弈彈棋,在《典論》的自敘中更自詡其非凡箭藝,能“左右射”,可謂文武兼備。南朝垣榮祖對他的評價是: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

曹丕最終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

縱觀此二人生平,半閒認為:曹丕的世子之位當之無愧,也比曹植更適合當皇帝。世事變幻,滄海橫流,古來權位之爭從未停歇,就像《箜篌引》中唱的“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其奈公何!”


半閒山人


從理論上來講,曹丕與曹植都沒有當上皇帝的機會。

曹丕當上皇帝也純屬偶然。

因為曹操一生也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東漢宰相。即使在曹操死時也沒明確誰來即曹操的位置。

曹丕個性自私放蕩不羈,曾在一次曹操中

軍帳遇襲事件中差點丟命時,單人獨騎逃脫。使曹操失望傷心不已。

所以曹操一生打壓曹丕。但曹操也深知曹丕心狠手辣為自己的翻板,將來最可能成為自己的繼承者。

曹植個性聰穎好學、知識淵博,但個性極不成熟。

再加上受點打擊,就自暴自棄,嗜酒如命也是最大毛病,所以曹操後認為其不堪重用。

他倆的相互特點,如果讓大家選誰當皇帝最為合適。大家肯定選曹丕而非曹植。

曹操死前並未書面說明誰來繼承他的位置。曹丕是在司馬懿、賈逵、司馬孚等人的擁立下成為的魏王。可見曹丕為下屬極為擁戴。

曹植在政治上極大成熟,簡直就是一堆糊不上牆的爛泥而已。失寵則廢。

而曹丕不同,曾在失寵的三年裡,不驕不燥,三年後曹操再次讓其擔當大任。由此可見曹操心思縝密,因為他深知越打壓誰,誰越可能將來後來者居上。

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後來曹丕是在漢獻帝劉協三次“禪讓”後才答應結束了東漢一百九十多年的歷史,當上的魏文帝。這些都能看出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性格特色。

而曹植呢,歷史上他連當皇帝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其胸無大志,稍遇挫折,就萎靡不振。而曹丕屢挫屢勇,越發煥發出其雄心壯志。

所以曹丕後來能當上皇帝也是歷史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