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为什么灭不掉小小的高句丽?

隋炀帝由于“慕秦皇汉武之功”,从四方炫耀、开边拓疆,发展到穷兵黩武、对外扩张,他连续三次发动征讨高丽的战争,直接导致隋王朝和隋炀帝本人走向毁灭。

魏晋以来,朝鲜半岛上三国并立: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中,高丽实力最强。高丽对中国是认可臣属关系的。北魏时,高丽“岁致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北魏也按宗主国对藩国之礼给予“衣冠服物车旗之饰”(《北史·高丽传》)。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为什么灭不掉小小的高句丽?

隋朝对比高丽,无疑是“庞然大物”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朝鲜半岛三国继续与中国通使。随着隋朝国力日益强盛,从隋文帝开始就产生收复朝鲜半岛的想法。“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只有一位读书人刘炫看法不同,写了一篇《抚夷论》,认为对高丽可抚不可伐(《隋书·刘炫传》)。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二月,高丽王高元“帅靺鞨之众万余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这等于火上浇油,隋文帝“闻而大怒”,派遣汉王杨谅、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率水陆三十万征高丽”。可是,隋文帝的小儿子杨谅,根本不是领兵打仗的材料,派他去当统帅,这一仗肯定打不好。结果大败,隋文帝留下遗恨。

隋炀帝三次发动征讨高丽的战争,概况如下:

第一次征高丽,惨败而归

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丽,发生在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但起因要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出榆林塞北游突厥牧地说起。隋炀帝在塞北草原接受启民可汗朝拜时,高丽也有使者在突厥,启民可汗不敢隐瞒,引见隋炀帝。

黄门侍郎裴矩,曾编撰过《西域图记》一书,对推动隋炀帝开通西域商贸有功。这一次,他陪同隋炀帝北游突厥,针对高丽派使者暗通突厥,又给隋炀帝上了一奏,说:高丽之地本来称孤竹国,周朝的时候是箕子的封地,到汉朝时分为三郡,晋代时属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先帝“欲征之久矣”,当时杨谅当统帅攻高丽师出无功。现在陛下难道甘心看着这“寇带之境,仍为蛮貃之乡乎?”隋炀帝问:“如何?”裴矩答:“请面诏其使,放还本国,遗语其王,令速朝觐。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隋书·裴矩传》)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为什么灭不掉小小的高句丽?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

隋炀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在突厥召见了高丽使者,让他回去给高丽王传话,请高丽王主动来朝称臣。可是高丽王不怕,“高元不用命”,不理这个茬儿。隋炀帝丢不起这个面子,“始建征辽之策”。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始,隋炀帝为征讨高丽做了较长时间的多方面准备:

  1. 开通永济渠(大运河的一部分),从洛阳直达涿郡(今北京)。
  2. 课天下富人买军马,导致马匹价格飞涨,一匹马贵至十万钱。
  3. 派遣使官监造兵器,求精求新。使官检阅若不认真,立即斩首。
  4. 下令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口紧急造船三百艘。匠役昼夜泡在水中作业,腰部溃烂生蛆,死者十之三四。
  5. 令河南、淮南、江南急造车(畜力车、人力车)五万辆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
  6. 发河南、河北民夫运送军需。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只运送黎阳、洛口仓米至涿郡。船只相接千余里。经常有数十余万人水陆运送,昼夜不息。民夫死后尸体被弃路旁,满路秽不堪。
  7. 下诏征天下兵丁,到涿郡集中。被征丁男大量逃亡,隋炀帝下令到处搜捕,抓获即斩。为求生,只能起义反抗。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四方征集兵员齐集涿郡。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运送粮秣物资的人力“倍于兵”,超过二百万;总共达到四百多万人。故《隋书》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为什么灭不掉小小的高句丽?

隋炀帝调集百万劳力开凿的大运河

隋炀帝打仗,打的是排场,他想用这样庞大的阵势把对方吓倒,一心等待高丽王举手投降。故出师之日,他严令诸将:凡军事进止,一律都要奏报,等待诏令,不得擅自行动。尤其规定:凡高丽军请降,必须上报,不得纵兵进攻,需等待诏令到后再采取下一步行动。这简直荒唐!战场上凡是对方投降,就得令其缴械,就得占领对方阵地,宽待俘虏就是了。隋炀帝下达的这些命令、规定,等于把隋军的手脚捆死,这仗还怎么能打赢?

隋军渡过辽河,围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高丽守军快支撑不住时就诈称“投降”,得以喘息。他们利用隋军逐级上报的时间,快速补充物资,修缮工事,等隋军驰奏回来,他们又顽强抵抗。就这样,隋炀帝动用了上百万军队,竟没有攻下高丽一座城市。隋军大将来护儿从海路进攻至平壤城下,由于受隋炀帝军令限制,不敢擅自攻进城去,结果反被高丽军打败,四万精兵只逃回几千人。宇文述等诸将率三十多万人渡过鸭绿江,也攻到平壤城下,由于同样的原因,败回时只剩两千七百人。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为什么灭不掉小小的高句丽?

隋辽东地区

隋炀帝发动的第一次征高丽之战,准备时间这么长,动用兵力这么多,却败得这样惨!隋炀帝在这一仗中的愚蠢,不亚于春秋时期的宋襄公。

隋军大败,隋炀帝大怒,他准备发动第二次更大规模的进攻。隋炀帝没有弄懂,像他这样把上百万军队送上门去挨打的荒唐仗,打一次不垮台算是他万幸,但上帝绝不会给他第二次机会。可是,他执迷不悟,偏偏还要打第二次、第三次,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第二次征高丽,后院失火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下诏第二次征高丽。他第一次征高丽,已经把无数家庭搞得家破人亡,各地的农民起义已经风起云涌。有史以来,凡暴君,都是昏君。他们根本听不到黎民百姓的心声,根本看不清已如枯柴烈火般的民情,一意孤行。由于兵丁大量逃亡,这次他另外征集了一批武艺超群的“勇士”,号称骁果,以为护卫。三月,隋炀帝由东都洛阳到达涿郡,四月到辽东,命大将军宇文述和杨义臣等进攻平壤,来护儿仍统领水军从东莱渡海出发。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为什么灭不掉小小的高句丽?

韩国画家笔下的隋朝高丽战争

但这时,种种矛盾已经开始爆发,不但各地农民起义蜂起,朝廷上层也公开分裂。

陆军刚到前线,水军尚未出发,后院突然起火——在河南黎阳仓负责为前线运送军粮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举兵反叛,进围东都洛阳,达官贵族子弟纷纷加入,大批农民响应,声势迅速扩大。杨玄感是司徒杨素之子,杨素既是一代名将,又为隋炀帝夺嫡篡位出过大力,但后来遭到隋炀帝猜忌,忧郁而死。杨玄感对隋炀帝猜忌父亲杨素等开国元勋早已心怀不满,曾同几位兄弟多次密谋废黜隋炀帝,扶立秦王杨浩(隋文帝孙子)为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玄感跟随隋炀帝征讨吐谷浑时,他就想袭击隋炀帝行宫,被他叔父杨慎制止:“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为什么灭不掉小小的高句丽?

隋第二次征高丽

这一次,他再也克制不住内心的愤恨,在黎阳起兵反叛隋炀帝。他对士兵和老百姓说,我身为上柱国,官也够大了;家累万金,富贵无所求;今天冒着灭族危险举兵反叛朝廷,就是“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隋书·杨玄感传》)他这几句话很有煽动性,响应者不绝辕门。

隋炀帝得到黎阳兵变的告急文书,慌作一团,连夜退兵,“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高丽军在后面追击,怕是隋军诱兵之计,又不敢追得太紧,但仍给隋军后卫造成很大伤亡(《资治通鉴·隋纪六》)。

杨玄感起兵时没有武器,留守洛阳的隋军前来“迎敌”,往往不战自“败”, “败退”时有意将武器丢弃一路,送给杨玄感的起义军。这也反映了人心所向、军心所向,隋炀帝已经完全不得人心。起义军在两个月内发展到十多万人。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为什么灭不掉小小的高句丽?

杨玄感也是浪荡子出身,他并无宏图大计,只想过一下当皇帝的“瘾”。当时李密曾向他献上、中、下三策:上策,袭据涿郡,扼临榆关,拒隋炀帝于关外,隋军将自行溃散;中策,攻取长安,安抚士民,据关中与隋炀帝对抗,可与之较量一番;下策,攻取洛阳,但洛阳有越王杨侗(隋炀帝孙子)留守,一旦久攻不下,隋军四方来救,难以坚持。杨玄感却说:“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不取洛阳,怎显我威力?”结果攻洛阳没有攻下,杨玄感想在洛阳城外“称帝”,被李密制止。李密对他说,“称帝”不是儿戏,不能这么瞎闹。

隋炀帝回军,命大将宇文述、屈突通、来护儿分路围攻杨玄感。杨玄感兵败,向西败逃,途中自杀。隋炀帝以“治杨党”为名,大开杀戒,屠杀了三万多人,流放六千多人。杨玄感曾开仓赈济百姓。隋炀帝下令,凡领取过仓米的人,全部坑杀,再次暴露出他的暴君面目。

第三次征高丽,亡国之役

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已经搞得民不堪命,第二次征高丽又引起后院起火,如果他稍有一点清醒意识,第三次征高丽是无论如何不能再搞了。不!如果他不搞第三次征高丽,他就不是隋炀帝——继续征高丽!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又驾幸涿郡,下诏书,征天下兵丁。可是当时天下已经大乱,许多郡守拥兵不发。上路的兵丁则大量逃亡,因此征募的兵员比第一次征高丽少得多,比第二次征高丽也少了很多。但高丽毕竟是小国,兵源有限,财力资源也有限。隋朝连续三次征高丽,把高丽民众搞得困弊不堪。高丽王高元只得遣使前来求和,隋炀帝算是挽回了一点面子,率军返回洛阳。他要求高元亲自来京城洛阳朝见,高元当然不会听从,没有来。第三次征高丽也就不了了之。

隋炀帝是个浪子型的封建帝王,他一天也安分不了。天下已经乱得岌岌可危,但他一点也不着急,该玩则玩。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为什么灭不掉小小的高句丽?

隋炀帝东巡图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秋,他又出游雁北,突然遭到突厥始毕可汗来袭。隋炀帝事先接到义成公主密报,驰入雁门,才幸免于难。随着多次的穷兵黩武,隋炀帝将隋朝带入了黑暗,不久因为不堪忍受征高丽的军役,山东爆发了王薄领导的农民起义,随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隋朝最终淹没在起义的浪潮里。可以这么说,隋朝的短命,与三征高丽不无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