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策,出實招,大變樣,大安結出“脫貧果”!

4月的北方,倒春寒還未褪去,漫山遍野的杏花開始綻放。

大安,這個嫩江之畔的小城,今非昔比。曾經,人們雖心有不甘,卻無力擺脫貧困。如今,趕上好時代,生活變了樣,全市齊力脫貧,幸福曙光近在眼前。

昔日貧困苦,今日換新顏。

用實策,出實招,大變樣,大安結出“脫貧果”!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白山松水間,大安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熱度和速度向貧困宣戰。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全市18270戶、3281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累計脫貧17813戶、31941人,9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剩餘未脫貧457戶、870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末的14.8%下降到0.33%。這一喜人成果,令人歡欣鼓舞。

深入脫貧攻堅戰場前沿,採擷貧困戶的歡聲笑語,記者發現,是“紮實細緻、攻堅克難、甘於奉獻”的12字大安脫貧攻堅精神引領貧困群眾奔向小康。

用實策,出實招,大變樣,大安結出“脫貧果”!

車釐子樹在嚴格的溫控和光控下,結出累累碩果。

瓜熟蒂落結出“脫貧果”

初春暖陽,車行至大安市太山鎮,一排排綿延不斷的溫室大棚連成片,猶如排排藍色的船帆駛向遠方……

藍牆築村頭上,紅瓦砌黃沙裡。大安市的扶貧車間——眾城採摘園並不顯眼的牌匾隱匿其中。院內整齊標準的溫室大棚一字排開,隨意掀開一棟的門簾,熱氣撲面而來。掐尖、打叉……採摘園裡幾個貧困戶正俯身於粗壯的柿子秧苗間,悉心打理著勃發的新葉。

“現在都一把年紀了,出去也不好找活幹。老闆知道我家困難,就讓我來這打工,一天能掙百十塊錢。”見到記者,連志華打開了話匣子。“像我們這樣的貧困戶,採摘園一天還多給10元錢。”和兒子相依為命的曹洪豔說起自己的特殊待遇,樂得合不攏嘴。

用實策,出實招,大變樣,大安結出“脫貧果”!

扶貧車間徐氏眾城農業有限公司採摘園,使貧困戶增收近7萬元。

太山鎮蔬菜種植歷史悠久。縣誌記載:“(太山鎮)土質肥饒……土產黃瓜,最為有名。其餘蔬菜亦較他處為優。”“渾湯大白菜”的美譽更是遠播縣域內外。過去,這裡的村民種地都是小打小鬧,靠天吃飯。2017年,徐氏眾城農業有限公司成立了採摘園。同時,也主動擔負起共建帶動的責任,創造工作崗位,幫助貧困戶脫貧。

“我就是土生土長的大安人,從事玉米、雜糧、綠色蔬菜種植有20多年了。成立採摘園的初衷也是想回報家鄉,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不善言談的徐彬,說起扶貧車間眼睛立刻亮了起來。

扶貧車間共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650人次,使貧困戶增收近7萬元。在8號溫室大棚內,車釐子樹在嚴格的溫控和光控下,果實已經變紅。“再過 20天,我們的車釐子就可以上市了,這幾年的行情始終不錯,越來越受到顧客歡迎。” 王景權介紹:“在採摘園的工作都是慢活,不用太出力,一年也不少掙。”

53歲的王景權患有糖尿病,幹不了重活。放水、看大棚、調試溫度是他每天的工作。在這工作,風吹不著雨淋不著,他一干就是兩年,已經掙了6萬多元,輕輕鬆鬆地脫了貧,日子也越過越順心了。

用實策,出實招,大變樣,大安結出“脫貧果”!

紅崗子鄉南崗村萬畝良田。

“看井員”老閆的“甜”日子

在大安市聯合鄉長虹村,68歲的閆喜東坐在水源井管理房門前,認真填寫值班日誌。

老閆住在水源井管理房後院,坐在家裡炕頭上也能看清前面的狀況,可老閆不肯,一定要在工作崗位上做好看護。

農村水源井管理員,是老閆近年來新添的身份。

過去,長虹村不需要“看井員”。村民喝的水來自村北頭一口80米深的水井,是20多年前打的。

早前,飲用水水質沒有明確標準。“接的水發黃,存在水缸裡三天不刷,四圈就掛著一層水垢。”老閆回憶說:“水喝起來發澀,有股怪味。但時間長了,大夥都習慣了。”

當地水質氟含量高,像閆喜東一樣,很多村民都長著一口參差不齊的“黃板牙”。村民們也沒有保護水源井的意識,常在附近放牧、倒垃圾,“那地方賊都不光顧”。

喝健康水,成了這個小村莊幾十年來的大難題。

用實策,出實招,大變樣,大安結出“脫貧果”!

聯合鄉長虹村看井員閆喜東在水源井管理房認真填寫值班日誌。

近年來,農村飲水安全成為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點。隨著打井設備和飲用水標準提升,大安市開啟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五年來,長虹村不斷髮生變化:大安市水利局在村裡重新選址,打了一口140米深的水源井。為了控制供水,水源井上安裝了“硬核”設備,只需按下按鈕,就能自動控制全村供水;遇到故障時,設備會主動提示。為了保護好珍貴的水源井,村裡清理了附近因自然降雨形成的汙水坑,建了管理房,還聘了老閆做“看井員”……

“水變清了,也更好喝了,做的菜都比以前香。”老閆接了一瓢水,展示給記者看。

水變甜了,村民們的日子也變“甜”了。除了飲水安全工程外,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等工作也在村裡陸續開展。

前兩年,老閆兩口子從破舊的泥土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磚房。養殖合作社分紅,光伏產業分紅,發展庭院經濟……在產業帶動下,村裡貧困戶增收渠道變多了,老閆家的年收入從過去4000元直接翻了番。

“過去日子苦,老閆常為錢犯愁,不愛笑。現在你再看他,天天笑呵呵!”長虹村第一書記李純樸說。

與記者告別後,老閆又回到管理房,守護珍貴的水源井。

用實策,出實招,大變樣,大安結出“脫貧果”!

蘑菇種植走出新天地

脫貧攻堅,僅僅依靠外部力量、輸血式的幫扶是遠遠不夠的,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增強內生動力才是長遠發展之路。

聯合鄉紅權村,有一位名叫歷洪巖的村民,他堅持種蘑菇10年,成了遠近聞名的蘑菇種植專業戶。

初春的大安寒氣逼人,但是走進聯合鄉紅權村洪巖家庭種植農場食用菌種植基地的蘑菇房,卻暖意融融,溼潤的空氣夾雜著菇類特有的清香,栽培架上菇肉鮮厚的平菇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菌包上。歷洪巖種植蘑菇已經有10年,靠著自己的辛勤勞動,逐漸發展成為聯合鄉的蘑菇種植專業戶。

由於歷洪巖管理得當,種植的蘑菇新鮮、品質好,深受批發商青睞,每月都有固定的訂單,銷路也不用愁。為了打造品牌,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聰明的歷洪巖又成立了家庭農場,依靠政策扶持,與原來相比,利潤增加了50%。

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歷洪巖的三個蘑菇種植大棚,菌袋達到10萬餘袋,大棚還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讓周圍的剩餘勞動力得到了一定的收入,帶動他們一同致富。

來源:吉林農村報

作者:姜偉明 記者 徐文君

總編:孟繁傑 石巍 韓鐵英

編輯:初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