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漫遊奇境》教我們:如何去感受和獲得“快樂的一天”

當我看到《快樂的一天》時,沒想到它居然是一本人物傳記,更沒想到它可以把作為童話大師的劉易斯·卡羅爾講得如此透徹,可以把“快樂的一天”中的“快樂”講得如此有趣而深刻。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現實,無論面對什麼樣的人,難道我們不都是為了更快樂地生活嗎?哪怕是作為數學家或者牧師,我們也需要讓生活之樹常青。《快樂的一天》用孩子也能喜歡和理解的方式,既介紹了童話大師,又讓我們對生活的意義——每天的快樂,多了更多的感受。

《愛麗絲漫遊奇境》教我們:如何去感受和獲得“快樂的一天”


《愛麗絲漫遊奇境》教我們:如何去感受和獲得“快樂的一天”

一、《快樂的一天》:致敬《愛麗絲漫遊奇境》

《愛麗絲漫遊奇境》,如雷貫耳的名字。可是這部作品確立自己的經典地位卻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經歷。根據英國金斯頓大學教授威爾·布魯克在《愛麗絲漫遊奇境:流行文化中的劉易斯·卡羅爾》的研究,每個時代都對這部作品有著驚世駭俗的解讀:

“本來,《愛麗絲漫遊奇境》只不過被當做一個有趣但沒多大內涵的兒童故事,1930年代的時候,人們突然開始要挖掘童話的深意。然後,1960年代,人們說卡羅爾一定吸毒了,因為故事裡的內容和他們自己服用LSD和大麻的體驗是一樣的。到了1990年代,人們開始問,卡羅爾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和小女孩的關係是不是有點過於親密了?”

不管怎樣,《愛麗絲漫遊奇境》不僅孩子喜歡讀,大人也喜歡,其中包括王爾德和維多利亞女王。它已經被譯成了100多種語言,影響了很多創作者。中國作家沈從文受此影響,在1928年還寫過一部《阿麗思中國遊記》。

手裡的這本《快樂的一天》,講的《愛麗絲漫遊奇境》的作者劉易斯·卡羅爾(1832-1898)的生活中到底有哪些趣味和快樂,他又是怎樣把這些快樂和趣味運用到創作中去的。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一本講卡羅爾如何在生活中“逗趣”的,講他如何在童話的世界中展現自己的強大想象力的圖畫書。

可以說,《快樂的一天》是為了致敬卡羅爾。文字作者凱瑟琳·克魯爾和圖畫作者茱莉亞·薩達共同完成了這樣一部作品,帶領我們走進卡羅爾的生活和創作,走進一場語言和想象力的狂歡。凱瑟琳·克魯爾是美國一位很擅長寫傳記故事的作家,創作了包括《喜歡塗鴉的男孩:蘇斯博士的童年故事》《發明電視的男孩》等幾十本作家作品。而插畫師茱莉亞·薩達來自西班牙,為《愛麗絲漫遊奇境》《愛麗絲鏡中奇遇記》《秘密花園》《綠野仙蹤》等童話作品畫過插畫,對色彩和構圖有著超強的把控力,能夠把故事中獨特的韻味給傳遞出來。

《科克斯書評》雜誌這樣評價這次跨國合作的成果:“克魯爾詼諧的文字配上薩達精美的插畫,為卡羅爾的生活和愛麗絲冒險故事中那些著名的人物注入了新的活力……思想深刻又令人回味。這本書將會給卡羅爾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帶來新一批的讀者。”

在《愛麗絲漫遊奇境》中,卡羅爾到底採用了什麼方式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大人們去過分解讀,孩子們自得其樂)為之痴迷呢?《快樂的一天》這本圖畫書可以說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不要一本正經,要關注周圍的有趣事兒;大人要與孩子們在一起,你才會不感到無聊。


《愛麗絲漫遊奇境》教我們:如何去感受和獲得“快樂的一天”

二、一本正經的教育:缺一次滑進兔子洞的經歷

19世紀中期,英國對義務教育開始重視起來。1851年,憲章運動下通過了普及義務教育的決議,5-12歲的兒童有了受教育的權利。這一時期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完美的生活”,現實的教育必須在古典主義教育和科學教育中取得平衡,以適應實際社會和生產生活的需要,尤其那些涉及個體發展的內容,更應該值得重視。

斯賓塞對那些滿足興趣愛好和情感需要的休閒活動非常重視。他認為人需要“自然、文學和藝術的樂趣”。如果缺少了繪畫、雕刻、音樂和詩歌,生活喪失了自己的一半精華。人們雖然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重視科學技術,提倡功利主義,但是從來沒有忽視過“興趣”對人的影響。對於兒童來說,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他們自己進行探索,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推論,少一些長篇大論的講述。

《愛麗絲漫遊奇境》(1865年出版)就是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誕生的。卡羅爾的“愛麗絲”徹底顛覆了維多利亞時代說教文學的壁壘,承認兒童的玩耍和遊戲,承認兒童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這在當時還是需用極大的勇氣的。

對於卡羅爾來說,這種書寫帶著自己童年時的影子。7歲時他可以讀完《天路歷程》,十幾歲時可以為家庭的兄弟姐妹編選幽默雜誌。因為他有口吃,不能很好地與同伴們交流,但是他通過自己編輯的雜誌,完全彌補了不足。

在《快樂的一天》中,卡羅爾也是逗趣專家,把每個人逗得像柴郡貓那樣咧嘴大笑。他的十個兄弟姐妹都很崇拜他。撒歡兒蹦、鬧熱一堂、跟花兒說話、蹭蹭爬樹……都是卡羅爾與兄弟姐妹們的最愛。

牛津大學畢業後,即使卡羅爾成為了維多利亞時期一位正經體面的紳士,他仍然有著童年時期那種“歡妙勁頭”,不會讓身邊任何一個孩子感到蔫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會讓孩子們早飯前想六件不可能的事:

要不要畫些可笑的東西,比如大同小異?

要不要試著去安慰那隻愁愁鳥?

要不要跟那對神秘的雙胞胎——叮噹兄和叮噹弟爭論一番?

要不要當心那個可怕的笨老怪?

要不要去捕蝸鯊?

要不要玩一把搶命刀,把它弄得咔噠響?

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一個大人,居然要和孩子們玩這樣的遊戲!這樣的遊戲,居然一個大人可以想得出來!維多利亞時代能夠這樣玩耍,沒有遊戲精神和冒險勁頭怎麼可以!

這種“遊戲精神和冒險勁頭”在《愛麗絲漫遊奇境》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展開,作者開篇就這樣敘述:

愛麗絲挨著她的姐姐坐在河邊,由於無事可幹,開始覺得沒勁。她剛才對姐姐正在閱讀的書本瞧了一兩眼,可是書上既沒有圖畫,也沒有對話;愛麗絲覺得:“一本書既沒有圖畫,又沒有對話,那有什麼用處呢?”

愛麗絲情不自禁道出來好童書的精髓:有故事的對話和有想象力的圖畫。在兒童那裡,喜歡和討厭,有趣的還是沒勁的,有用的還是無用的……他們往往都是很直接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更不會去理性分析該怎麼講話。這種無拘無束的狀態恰恰是大人們不願意看到的,因為大人們總喜歡講道理。

我們可以看到,愛麗絲在故事中完全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在接二連三的冒險中經歷了一次又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些突如其來的事情(愛麗絲頭腦中的想象)恰恰讓一個孩子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成長。哪怕這只是一場夢,故事的結尾確實說明了這是一場夢,可是這場夢是多麼驚心動魄而又驚喜連連啊。

相信誰都不願意在這樣的夢境中醒來。即使醒來,也還會願意去多多做這樣的夢。在我們大力提倡尊重兒童的今天,有多少兒童可以自由自如地在繁忙的學校生活和輔導班生活中閃轉騰挪呢?即使很多兒童沒有意識到自己很忙,他們是否還有像愛麗絲那樣有做夢的時間和空間呢?

更可怕的是,我們現在的考試還是沒有把幽默、逗趣和想象力當做“正規”的內容,它們充其量只是佐料,只是某種寫作方法。我們只需要去分析它們,不需要去感受它們,更不需要去把這個當作學習和生活的榜樣。最後我們肯定是把愛麗絲做了什麼事情、分析這個人物的特點變成了一道道試題。

無論如何條分縷析,有些趣味和快樂是沒有辦法通過考試獲得的。面對多姿多彩的生活,面對神秘莫測的自然,每個人都應該從小去感受它們。超市、地鐵、遊樂場和高樓大廈越來越普及的都市生活裡,每個人缺的或許就是像愛麗絲那樣勇敢地從兔子洞裡滑進去,並且去經歷一場屬於自己的歷險。


《愛麗絲漫遊奇境》教我們:如何去感受和獲得“快樂的一天”


《愛麗絲漫遊奇境》教我們:如何去感受和獲得“快樂的一天”

三、與孩子們在一起:讓每一天都是快樂的

卡羅爾畢業於牛津大學,擁有數學家、邏輯學家、攝影師、牧師、作家等多重身份。可見他興趣廣泛,在每個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他創造的“蛇鯊”(Snark)一詞還被詞典收錄。當然,他最大的成就要數創作了《愛麗絲漫遊奇境》一書。

《愛麗絲漫遊奇境》之所以得以出版,其實是與口頭講故事一脈相承的。一次坐船旅遊的途中,卡羅爾為了給同行的孩子們(包括愛麗絲·裡德爾·哈格里夫斯,書中同名主人公)講了愛麗絲滑入兔子洞後的冒險故事。現實的遊歷加上愛麗絲在故事中的遊歷,兩者相得益彰。比如童話中講到瘋狂茶會時,現實中也是真有這件事的。他們在中途停下過,目的就是上岸喝茶休息。只不過,卡羅爾在故事中把簡單的茶歇變成了一次充滿瘋狂想象力的敘述:

房子外的大樹下有一張桌子,三月兔和制帽人正在桌旁喝茶。有隻睡鼠在他們中間酣睡著。他們三個擠在桌子的一角,可桌子實際上很大,還有很多座位。愛麗絲在另一頭的一把大椅子上坐下來。

“來一杯咖啡吧。”三月兔友好地問。

愛麗絲看看四周,只看到一隻茶壺。“我沒見到咖啡的影兒。”

《愛麗絲漫遊奇境》教我們:如何去感受和獲得“快樂的一天”

喝茶的兔子,酣睡的睡鼠,制帽人,加上愛麗絲,就這樣被這個充滿想象力的敘述融合在了一起。卡羅爾要讓孩子們知道,喝茶這件事不是那麼簡單,裡面有著豐富的趣味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嚐。當然,卡羅爾的這個想象世界並非簡簡單單地生拉硬套,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而是他從滑進兔子洞那一刻起就有了自己的規則。

三月兔也好,酣睡的睡鼠也好,制帽人也好,毛毛蟲也好,柴郡貓也好,紅桃王后也好……都是愛麗絲冒險路上的美麗而又驚險的遇見。可以想一想,孩子們坐在無聊的船上,拿什麼東西來度過漫長的航程呢?沒什麼比故事更能讓孩子們著迷了。故事裡的世界,就是想象的世界,也是一個瘋狂而有序的世界,孩子們可以在其中玩得過癮,獲得深深的滿足感。

所以我們看到,在《愛麗絲漫遊奇境》中,卡羅爾完全化身為想象家和文學家,讓自己嚴謹而有邏輯的思維長出了想象的翅膀。這種想象在一個大人身上出現,真是難能可貴,尤其是在當時教育環境下。很多人長大後,就不會去思考自己的內心世界,而是忙於爭名奪利。所以,大人的生活雖然看上去物質充盈,可是生活和情感了無生氣、一片荒蕪。

但是,孩子的世界就會不一樣,他們更有可能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直接而真誠地、富有想象力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作為大人的卡羅爾恰恰就是那個可以與孩子玩在一起的人,可以用故事很幽默、很細微地連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其實,卡羅爾坐在船上講這個故事時只有一萬八千字,只是一次口述作品,並沒有記錄下來。在愛麗絲·裡德爾·哈格里夫斯的強烈要求下,後來卡羅爾才記錄下來的。對於現實中的這個愛麗絲的“強烈要求”,卡羅爾當然是滿口答應。

愛麗絲·裡德爾·哈格里夫斯晚年回憶:“卡羅爾先生時不時划動小船,同時,他用自己微弱的聲音講故事,還伴隨著他奇怪的口吃……就這樣,這個永遠讓人開心的故事開始了,它之後走入了許多許多人的心裡。”

你看,就是這樣一個口吃的人,因為與真實的愛麗絲在一起,所以就變得不一般起來,並且講了一個可以“永遠讓人開心的故事”。相信當時在船上,作為孩子的愛麗絲·裡德爾·哈格里夫斯已經深深地被故事迷住了。

講故事的人快樂,才能講出如此動人心魄的故事;聽故事的人也開心,才能讓故事流傳下來。雖然這只是“快樂的一天”中的一個故事,可是它值得很多人去講,很多人去經歷一番跟愛麗絲一樣的故事。

這樣看來,在劉易斯·卡羅爾那裡,“快樂的一天”何止是一天?“快樂的一天”應該是千千萬萬天,是一個生命該擁有的一種常態。而要獲得這種狀態,就是需要多跟孩子們在一起,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不明白跟小孩子在一起怎麼會無聊。”

《愛麗絲漫遊奇境》教我們:如何去感受和獲得“快樂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