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敏感期,這些你都做對了嗎?

0-2歲會出現的敏感期分別有:視覺、口、手、走、空間、細小事物、秩序、模仿、自我意識、審美。

現在我們來一一說一下這些敏感期,供大家參考一下

孩子敏感期,這些你都做對了嗎?

上次給大家分享了手、走的敏感期,今天再來給大家分享兩個敏感期:空間、細小事物

01

空間

喜歡探索空間,最早表現為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旋轉、扔東西等。

有的父母在寶寶還沒出生前,就接受了愛和自由的幼兒教育培訓,父母精心準備的結果,就是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了足夠的瞭解,並因此具備了科學的高水平的愛孩子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心目中接納新生命的理想狀態。


空間的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有趣的一個敏感期,因為通過時間和空間,我們一下被界定在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在早先還是一個感覺的狀態,在其後的發展中,位置就逐漸轉換秩序。如果沒有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就不會發展出更為抽象的秩序。


孩子需要找各種各樣的空間中來感知不同的空間。上下、裡外、空曠與狹小、方圓。只有在小的空間中孩子才有明顯的空間感。孩子透過感知不同的空間進而建立空間的概念。感受空間,發展到承受更大的空間,這實際同時也是一個心理承受能力發展的過程。同樣是空間,體驗的模式是不同的,孩子在靜態的空間體驗中逐漸走向動態的體驗,通過物體的運動探索空間。


孩子敏感期,這些你都做對了嗎?


02

細小事物

對極小而精緻的東西感興趣。


看微小的東西需要專注,需要耐心,需要聚精會神,需要時間。這些甚至比那觀察的對象本身還重要。蒙特梭利說過,兒童在一歲半到兩歲時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使兒童掌握事物的細節,但這不意味著兒童總是這樣的,一些成人想當然地認為關注細微事物是兒童所有時期的特徵,這是把一種敏感期“泛化”地理解了。兒童的敏感期很多很多,每個敏感期出現的時間都不固定,同一個敏感期中兒童的表現也不盡相同。皮亞傑認為,兒童首先是通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的世界。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一定是從微觀開始的,並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的眼裡也是微觀的。

兒童在能夠實現行動上的自我控制後,就開始嘗試著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增加對環境的認識,在這個認識的過程中,簡單圖式不斷增加,並且不斷地通過調節讓本能的感覺活動上升到知覺狀態。認知的過程就這樣展開了。

另外,在兒童的世界裡,探索、觀察自然是他生命的一種特殊現象(和成人相比較)。因為這是生命自我創造的過程,所以兒童對整個世界充滿著好奇和興趣,甚至是熱愛。世界在他們面前生機勃勃,對他們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在他們的耳朵裡、眼睛裡、嘴裡、鼻子裡、手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探索的能量。他們必須發展並越過本能感覺的階段。這正是兒童的生命不同於成人生命的地方。成人用知識和大腦來理解世界,兒童則用自己的經歷將環境內化了,這就是創造生命。這與忙碌的、感覺麻木的成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以蒙特梭利說:兒童對細小事物的觀察與熱愛,是對已無暇顧及環境的成人的一種彌補。


孩子敏感期,這些你都做對了嗎?


好了,今天分享的這兩個敏感期對大家有幫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