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202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为——“天问一号”。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如今探测火星任务发布,正是一代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成就了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高光时刻”。

而这其中,少不了山东和山东人的付出和努力,他们见证了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山东力量”。

山东已有6市发布“航空航天”布局

“青岛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

说到山东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不得不说到青岛。

因为中国最东部的固定测控站就在青岛。

青岛航天测控站隶属于中国西安卫星控制中心,担负着日常卫星测控和载人飞船测控、命令发布等重要使命,是“神舟”载人飞船发射主动段里面最关键的一部分。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青岛航天测控站是我国本土综合型陆基测控站,是我国大陆最东部的固定测控站。青岛航天测控站曾经出色地完成了多次“神舟”系列飞船的测控,其中“船箭分离”动作就位于这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载人航天任务中,该站担负着飞船上升段、运行段、留轨段的实时测控任务,接收记录飞船遥测、外测数据及其他下行数据,并实时传送给东风中心、北京中心、西安中心,同时接收东风中心、北京中心的遥控指令和注入数据并发送给飞船。

其实,除了青岛烟台外,省内多市也已开始布局航空航天产业。

2018年2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发布,从实施规划全文中,记者注意到,山东至少有6市发布了关于发展“航空航天”服务或材料的布局,包括青岛、烟台、东营、临沂、德州、滨州等地。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为什么各地这么重视航天航空产业发展?这要从航空航天产业的属性和未来发展前景来解读。航空航天产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关系国家安全,对经济和社会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战略高技术产业。统计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据测算,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1:2,而相关产业的带动辐射在1:8-1:14之间,也就是说,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14元的回报。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2019年前三季度,山东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航空、航天器及设备、电子及通信系统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势,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40.0%和10.6%。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航天航空产业的带动作用。

“我也是山东人!”培养航天人才的山东筹划

“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曾经回忆在青岛体检的过程:当时符合初审条件的共有1500名飞行员,“那年体检用了一个月,与以前不一样,这次巨细无遗,似乎动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对我们进行了从头到脚的逐项检查。”航天员选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体检后范围缩小到90人,从90人中又筛选出60人,到北京接受临床体检、智力测试等。经过层层选拔,杨利伟坚持到了最后。

与航天员选拨一样,发展航空航天事业,离不开专业的航天人才。其实在中国航天史上,有很多航天人都是山东人。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戚发轫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张建启

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祖籍山东龙口;张建启,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山东曹县人。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中国女航天员、山东烟台人王亚平和聂海胜、张晓光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

而对于培养航空航天人才,山东也在努力探索中。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2019年10月,潍坊滨海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和南昌航天科技集团举行了山东航空航天大学项目签约仪式,拟在滨海区筹建山东海洋航天航空科技大学,该项目总投资近26亿元。

根据山东省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及潍坊市区位优势,大学将围绕重点发展的航空制造、智能制造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拟建设航天航空科技馆、电子信息空间卫星导航工程中心等10余类基本设施,设置航天航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工程学院等近10个专业学院。

大名鼎鼎的513所

山东对航天事业的贡献非常大,不只是人才的输出,还包括技术方面的贡献,其中513所就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在烟台,513研究所大名鼎鼎。

513所位于山东烟台,作为我国空间电子骨干研究所,历史可以追溯到1966年。513所前身为549厂。1966年,正值我国三线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原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下属天津华北电子仪器研究所(整体)、沈阳科学实验装备厂、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北京)、上海科学仪器厂及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抽调科技人员,内迁山西太谷组建549厂。

随着三线建设的结束与改革开放的到来,太谷在交通、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劣势逐渐显现,搬迁被摆上了案头。在经过考察以后,1986年,经航天工业部批准,549厂主要技术力量由山西太谷搬迁至山东烟台,1992年更名为513所。

“十五”以来,513所抓住我国载人航天和北斗导航卫星等重大航天卫星型号发展机遇,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大力拓展技术领域,在交付产品数量大幅攀升的同时,在航天员出舱通信子系统、S频段中继终端、综合电子系统、等领域取得了技术优势,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513所逐渐确立了计算机、软件、测控通信、机构结构、系统集成五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定位。同时,513所形成了宇航、军品、航天技术应用和部组件四个业务板块,建立了适应空间飞行器电子产品与型号产品研制生产的设计、生产、调试、测试、检验、试验体系。

513所还突破了脉冲星导航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X射线探测器的多项关键技术,使该所成为我国脉冲星自主导航卫星的主要研制单位。而该所突破的激光能量传输的关键技术,对于航天器间无线能量传输、深空探测、太阳能电站等领域意义重大。

“神州七号”发射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建启曾表示,以航天服来说,11台关键的设备,513所就做了9台。

东方航天港:未来中国航天“高光时刻”的见证

4月22日上午,东方航天港产业项目开工暨重大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山东海阳举办,烟台又添东方航天港这一崭新名片。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此前,我国共有四个航天发射中心,位于酒泉、西昌、太原和文昌,分别承担不同轨道和类型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其中,前三个发射中心位于内陆。“中国东方航天港”项目正是以此为契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省在海阳打造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推动海上发射高频化、常态化、系统化。

去年6月5日,我国成功实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长征十一号火箭从山东烟台海阳港运抵预定海域,在海上平台点火起飞,顺利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送入太空,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海阳港作为海上发射出海母港,见证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高光时刻”。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据航天专家介绍,海上发射较之陆地发射更安全,建设航天港,有望使得我国日益频繁的商业小卫星发射更自由、灵活,成本也更低。海上发射能够远离人口稠密地区,减少火箭发射对人的不利影响。如果在内陆发射,火箭发射期间的助推器,整流罩,一级、二级火箭分离后,一般都会降落回地面,产生安全风险。

而海上发射运载火箭的残骸可全部落在公海上,不必为躲避居民区而限制火箭的发射方位角,因此可以实现任意轨道倾角的发射,这个优势是陆地发射难以企及的。如果火箭发射出现故障,危害会更大。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海上发射必须选择地理位置优良、能够适应低星角发射的海域,山东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另外,山东有很强的工业基础,尤其是在海工方面有很强的实力,能够提供从设计、制造到港口的保障服务。

海阳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230公里,境内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有港外锚地与港内水域之间按10000吨级杂货船设单向进港航道。并且境内还有生产海工设备的大型企业,符合火箭发射作为发射母港的要求。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以海上航天技术服务港为牵引,必将吸引航天产业汇聚。

据悉,东方航天港将以海上航天技术服务港,以及航天产业总部中心、航天智能制造中心、高端配套中心和航天文旅中心等“一港四中心”为主要空间布局。

来源: 新华社、中国航天报、

中国新闻网、青岛早报、齐鲁晚报等

“天问一号”来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东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