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你决定余下的一生几乎全部投入到哲学之中的?

asd57362118


一是生命的周期使然,人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必须用减法去生活,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背负在身上。譬如,所谓五十知天命,应该顺其自然去生活,不能再作无谓的抗争。已有的都有了,没有的不要去强求。而这,本身就包含了哲学的“变”与“不变”的思辨。所以,放下其它,在下半辈子专心哲学,首先是一种精神皈依。

二是哲学的难度使然。年轻态钻入哲学,再怎么天才,亦有深奥、晦涩、飘渺等困惑,那是因为阅历的局限。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缺乏了对现实社会的感知,在证伪或证实时,就实现不了内在的逻辑自洽。有了历尽沧桑的履历后,这部分作业已经完成,具备了基础条件。

三是财务自由使然。多年的积累,完成了孝老抚幼的基本使命,完全可以只为自己活着,至少可以确保今后的生活无忧。目标上不需要急于变现,过程中有了投入的保障,可以静下心来做点真正的学问。而哲学正好需要这样的心态和情怀。

四是梦想使然。这有两种可能,或二者兼而有之。一是少年时代就像摸索社会人生,这个梦随着年龄的增长未见褪色,反倒愈加浓郁;二是想给紧随而来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起到度化的作用。也有十年磨一剑的淡定、坚韧和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综上所述,全身心投入哲学的人大抵如此,而且因为前期专业根底的厚薄,也决定了最终成就的高低。


中部人文地理


这不是余下一生的问题,而是贯穿整个一生的问题。

因为哲学本就是性命之学,所谓“尽性立命”,才能发现真实的源头,从而归根复命。

所以,人生一世,若不想盲目、迷茫,不想到老还稀里糊涂,若想透过纷繁世象看到宇宙世界的本来面目,怎能离开哲学?

有了哲学,你才有可能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在众人皆醉时保持难得的清醒,才有可能在临命终了微微一笑:“此生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柔纤光虹


思人生前几十年是对生命事物的具体细微的体察,这种具体细微的体察虽让人能有收获,但还是显得肤浅而混乱,对以后人生虽有用但却不能够指明方向,至多也就是对微观世界的浮光掠影的捕捉,如果能够对世界要有宏观的把握和处理,那就要去学习体验哲学。你想透过迷雾幻影看清事物的本质,看清人生的方向,而不迷失自我,那就只有宏观的哲学最适合,唯有宏观的哲学才能使你在这世界微观的运作行动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古今中外之大者皆是如此,最能够印证者唯是毛泽东此一伟人,吾之所崇者是也。然吾辈非有坚韧不拔之毅力,所观只能是伟人之项背之一毛,思之喟叹,故于此思哲之路只能做龟蚁之徐行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