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即位後大舉削蕃,逼得朱棣造反,朱允炆有哪些重大過失?

貌似所有回答都是從朱允炆的用人策略錯誤和削藩過激等角度來分析的(包括明朝那些事),先提一個問題:朱棣的老巢在哪個地方?

北平

也就是說靖難之役中的朱允炆一方的政府軍征討朱棣一方是由南向北打的,對朱允炆一方來說是標準的一次北伐(而且朝廷軍主力是步兵,明軍騎兵主力都在北方邊界,尤其是寧王和燕王二人手裡),上一位北伐成功,由南西北打成功拿下北平一代的人是誰?

朱允炆的爺爺、朱棣的老子朱元璋,朱元璋當年是怎麼拿下北京的?

“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注意到其中幾個關鍵地:山東、河南、潼關三地

陝西一帶,是秦王(藩地西安)的勢力範圍,而當時一帶秦王去世,二代秦王年幼,陝西一帶還是朝廷的勢力範圍。河南一帶,是周王(藩地開封)的勢力範圍,對於周王,建文帝也在即位之初就將其削藩控制,河南地區也掌握在朝廷手中。

對於北方的幾個王:代王(藩地大同,大同在明一代都是軍事重鎮,軍事意義極高),建文帝元年被削藩,大同收歸政府控制,山西一帶也掌控在朝廷手中。山西一帶的晉王對朱棣並無好感,站在朝廷這邊,山東一帶的齊王在建文帝元年被削藩,甘肅一帶的 岷王建文帝元年被削藩。

朱允炆即位後大舉削蕃,逼得朱棣造反,朱允炆有哪些重大過失?


整個北方一帶的王:只有寧王一個王是站在朱棣一邊的,而且還是被迫的,其他的北方戰略要地,除了燕王朱棣自己掌控的周邊,其他戰略要地基本上還掌控在政府手裡,尤其是當年朱元璋北伐中提到的山東、河南等地,也盡在政府掌控手裡,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削藩顯得有點操之過急。

注:朱元璋冊封幾個王爺都是為了扼守天下戰略要地,為什麼黃子澄要提出削周(河南開封)、齊(山東青州)、湘(荊州)、代(山西大同)、 岷 (甘肅),這些王都掌握的天下戰略要地,黃子澄也不是什麼一無是處的腐儒,為什麼要掌控這些戰略要地?尤其是荊州、開封、青州這三個點?尤其是開封和青州,直接是朱元璋當年制定北伐戰略中的關鍵點

所以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朱允炆一方的政府軍是如何佈置作戰戰略的:直接由山東境內進入河北境內對北平直搗黃龍,實際上這一戰略也是較為正確的,北方戰略要地還在朝廷手裡,可以明確的由山東一帶直接北上進攻朱棣的大本營,雖然政府軍在河北一帶屢敗屢戰,尤其是李景隆這樣的飯桶級別統帥存在,但建文二年鐵鉉、盛庸二人也在山東一帶成功遏制住朱棣的勢頭,而朱棣一方的兵馬也越打越少,更無法突破濟南一帶的山東防線無法南下,如果局面照此發展,朱棣遲早會撐不住先敗。

朱允炆即位後大舉削蕃,逼得朱棣造反,朱允炆有哪些重大過失?


可以看出政府軍早就對朱棣構成了一張巨大的保衛圈,朱棣想要南下的通道也被鎖死(巴蜀一線基本不可能、荊州這個關鍵點也就在一開始就被朝廷一方鎖死)

也就是說在建文元年-建文三年的三年間,雖然建文帝一方存在削藩過急、用將不得當的問題,但是主動權一方仍然掌握在朝廷一方,建文帝也沒有說的那麼不堪,即使是削藩並沒有讓明朝宗室站在建文帝對立面,整個靖難之役中除了朱棣也沒其他第二個王爺敢公開叫板中央,朝廷的政策總體上還是正確的,即使去翻翻史料,大多數武將對靖難之役是什麼態度,至少在建文帝四年開始之前,局面掌控在政府一邊,哪個朝廷武將敢不聽從朝廷調遣?但是關鍵轉折點出在了建文帝四年。

對於朱棣一方來說,靖難之役就是從北方攻打南方,北方攻打南方,要麼可以從巴蜀地區進入南方、要麼可以通過襄樊地區進入南方(荊州地區本由湘王掌控,但湘王早被削爵收歸朝廷)、要麼通過淮揚地區進入南方,朱允炆一方的大本營在南京,想要守住南京,淮揚地區一帶是必須要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裡,對於身處北平一帶的朱棣來說,想要拿下南京,似乎也就只有走河北-山東-淮揚一帶,而在靖難之役之中,山東一帶其實還是掌控在政府軍手裡,朱棣反覆攻打山東中心濟南都沒有拿下,最後卻繞過了山東地區,直插淮揚地區。

關鍵的建文四年,本來朝廷握有大好局面,儘管朱棣一方直插淮揚,但是並沒有那麼順利,從正月到四月,在淮揚一帶多次被朝廷軍給擊敗,但建文帝一方卻偏偏在淮揚防線關鍵時刻出了差錯:

1 四月,建文帝聽信大臣建議,以為燕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構不成威脅了,就調動徐輝祖的中央主力部隊回南京,直接導致平安、何福的軍隊孤立無援。

2 後勤供應線保護不足,被朱棣一方掐斷,導致平安、何福的主力軍需要進行轉移去尋找糧食不給,恰恰在轉移的過程中,由於三發信號彈的錯誤,被朱棣一方抓住機會給擊破,朝廷軍經此大敗士氣大損,淮揚一線南方軍出現漏洞,只能被迫調動駐紮山東的盛庸部回訪,而盛庸部的糧草供應線也早就被朱棣一方掐斷,士氣受損、糧草不足的朝廷軍就這樣被解救掉了,而至此,淮揚一線被徹底打開,南京門洞就直接暴露在了朱棣一方的眼前。

當年漢朝七國叛亂,周亞夫也是切斷了七國軍隊糧草供應才最終取勝

假如建文帝充分意識到淮揚一線的重要性,沒有調動徐輝祖一部回南京,造成淮揚線防守力量下降、假如充分做好糧草線保護工作,不給朱棣一方掐斷後勤的機會,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三聲炮響造成的低級失誤,淮揚一線的朝廷軍不會就這麼容易讓朱棣方解決掉,朱棣也很難跨過淮揚一線。

跨不過淮揚一線,南京還能拿下?

如果說山東河北一線的失敗還可以接受,哪怕是李景隆初期損失慘痛,對朝廷來說都不是什麼致命性的打擊,畢竟朝廷一方只要大後方穩固,還可以遠遠不斷朝這個地區派兵,朝廷有足夠的實力支撐這些損失,朱棣一方是沒有機會的,偏偏在最關鍵的時候,建文帝接連犯了幾個錯誤,直接導致最關鍵的防線被撕開。

就像當年的國共內戰,直到淮海戰役一戰,天下歸誰手才分曉,直接導致長江以北地區歸了我軍,南京也直接暴露在我軍的鋒芒下,而朱允炆和朱棣叔侄間的鬥爭,儘管朱允炆在最初存在用人失策、操之過急等問題,但朱允炆畢竟是大明名正言順的皇帝,朱棣掌握的終究只是河北一帶地盤,朱允炆的老師黃子澄和齊泰被後人嘲笑為腐儒,書生不懂用軍,而其實他們提議的削藩對象也都是掌控的天下戰略要地的地方,戰略要地能不及早掌握在自己手裡麼?

朱允炆即位後大舉削蕃,逼得朱棣造反,朱允炆有哪些重大過失?


所以總結:1 黃子澄、齊泰早期的削藩策略並非不妥,削的目的就是儘早掌控這些戰略要地

2大明宗室實際上除了一個寧王被迫參與朱棣一方以外,其他都站在朝廷一面。

3 整個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到3年,並沒有出現大的原則性出現,只要能夠持續下去,朱棣一方根本就無機會打到南京。

4 朱允炆關鍵的錯誤是出在了建文4年,一系列錯誤直接導致了淮揚防線丟失,南京門戶被打開,也是在這一年,才分出了勝負。

而朱棣為什麼有能力能夠直接從北平一帶繞過山東直插淮揚防線,因為朱棣手裡有著高機動的騎兵:

當年太祖朱元璋北伐時候,能夠順利收復北方的一個原因就是有一支強大的騎兵,明朝建立後,這些戰馬也都分佈在了邊界一線用於對蒙古一戰,包括精銳的蒙古投降騎兵,而這些騎兵部隊,尤其是朵顏三衛騎兵部隊,都基本掌控在了朱棣手中,有了騎兵,就可以執行長距離的大機動作戰,這也保證了後來朱棣能夠率領大軍遠離大本營直插淮揚防線的一個原因,假設沒有這些騎兵,朱棣拿什麼進行長距離的離開本土的作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