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生產隊長是個有經濟頭腦的人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馮正平,1949年出生,上海市青浦縣人,朱家角中學六七高中畢業生,1968年插隊於上海市青浦縣朱家角公社山灣大隊(現在的東方綠洲處),1973年到安亭師範學習。

原題:上海郊區插隊記 作者:馮正平 新三屆

運輸船上

生產隊長是個有經濟頭腦的人,為了提高生產隊的收入,想方設法與附近解放軍部隊的王參謀拉關係,請他到生產隊來吃飯、拉家常。生產隊殺豬宰牛,必定請他來喝酒。於是我們順利地接到了為解放軍部隊運輸石子的任務。

生產隊搞起了基本建設,購買了一條12噸的水泥船,改裝了一艘用拖拉機發動機為動力的小輪船,加上原有的兩艘8噸的水泥船、兩艘5噸的木船,組成了一支像模像樣的小船隊。

生產隊的男勞力,分為兩班,一班人在大田勞動時,另一班人就去跑運輸,每個星期對調一次。任務是每天到松江辰山裝滿石子,然後運到澱山解放軍工地上。運輸船上的勞動很累也很刺激,我有幸分在第一班。

嗚!嗚!小船隊出發了!隊長與駕駛員在小輪船上神氣活現地指揮起航,拖船上的人員與家人揮手告別,船隊在村中小港裡緩緩前進,岸上的家屬沿河送行,小孩子們奔跑著、聲嘶力竭地央求父親給他帶吃的回來,送行者一直跟到村口,眼望著小小的船隊進入漕港河,才三步一回頭地回家去。

初次出航還真出了不少洋相,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船當作單獨的個體,每逢90度轉彎時,都把舵掌得滿滿的,結果後面的船因慣性的累積而被甩到岸邊。頓時手忙腳亂,又是撐槁又是放墊球,還是撞到橋墩上,引得岸上的行人哈哈大笑。經過幾次的混亂操作,才逐漸步入正軌。其實船隊是一個整體,小輪船是動力源,主方向由其掌握,後面的拖船隻需要把舵回直,或者稍作修正即可。

辰山,它的一角已經被挖掉,綠色蔥籠的植被中露出一大塊青灰色的巖壁,就像一隻被砍掉一大塊肌肉的野獸痛苦地躺在那裡,山腳下是一個採石場,大大小小、各種規格的石子堆得滿地都是,幾架龐大的軋石機在轟轟吼叫。採石場旁邊還有一個大坑。

30年後重遊此地,這裡已經成為“上海植物園”,大坑的地方變成一深潭,架著浮橋,供人遊覽,山上瀑布懸掛,山洞曲徑通幽,與當時已經判若兩地,當然這是後話。

我們停穩船,架起跳板,每人一副擔子,自裝自挑,誰也不甘落後。根據約定:12噸船配三個人,其他船兩個人,五噸的小船裝滿後,一起幫助裝大船。雖然不是明確的承包制,但大家都象承包的一樣賣力,先儘快把自己的船裝滿,然後急忙去幫助別的船,因為幫助別人是很長臉的事。所以8噸的對8噸,5噸的對5噸,競賽很激烈。沒幹一會兒大家已經汗流浹背,有的甚至光著膀子幹,旁人打趣說:“力氣單薄、只想赤膊。”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拼搏,五條船都裝滿了,隊長一聲令下“開船”,小拖輪就“突突”地冒著黑煙拖著船隊出發了。一路上經過陳坊橋、青浦南門,沿漕港河、澱山港到達澱山腳下。

卸貨要比裝貨累,裝貨是高處往低處走,卸貨是從低處往高處走。小澱山碼頭吃水很淺,船靠不了岸,只能搭起長長的跳板連接到岸上,一根跳板不夠長,必須用二根跳板接起來,這樣就形成先低下去又高起來的U形,挑著120多斤的擔子在上面走又滑又晃盪;上了岸還得爬高挑到高高的石子堆上去,石子堆上行走很艱難,石子會向四邊滑落,有點像陷在泥潭裡的感覺,邁一步所化的力氣是平地的幾倍。可是再難也擋不住我們的勞動熱情,大家為了完成任務,拼命奮鬥,大汗淋漓不休息,一鼓作氣幹到底,奮戰兩個半小時徹底完成任務。

運輸船上雖然很累,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我很快適應了。因為一天中真正出大力幹活的時間才四個半小時,每條船兩個人可以在航行途中輪流值班和休息;最大的激勵是每天可以得到三塊錢的補貼,相當於三天的工分收入,所以大家都樂意到船上工作。

第一次從辰山裝石子回來,離澱山還有一里地,遠遠就看到岸邊站了一群人,駛近一看,原來是我們生產隊的社員,他們都是來看望跑運輸的家人,其中也有我妹妹。船一靠岸,妹妹馬上遞給我一個杯子,打開一看是兩個水煮雞蛋。白裡透紅的蛋黃鑲嵌在細瓷般的蛋白裡,漂浮在半杯水中,我驚奇地問她:“為什麼到這麼遠的地方來?”她說:“你們第一次外出,大家都不放心,所以結伴來看看,家裡沒有好東西,只有兩個雞蛋,你吃了吧!”我當時眼淚就淌下來了,我實在咽不下去。我說:“我們每人一個吧!”她說:“你在外,幹得累,我在家總方便一點。”硬是不肯吃,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我也不知道如何把蛋吃光的,看著我吃完了蛋,她才如釋重負地與社員們一起回去。

我們的家離這裡至少有三里地,一個體重不到80斤的弱小女子,在勞動間隙,來回走六里地,為的是送兩個雞蛋,這是怎樣的兄妹之愛,能不叫人感動嗎?現在區區兩個雞蛋,無人稀罕,不足掛齒,但在物質高度匱乏的年代是何等珍貴,體現的是多麼寶貴的親情。

知青往事:生產隊長是個有經濟頭腦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