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文化」追溯蒋氏根源 · 传承陆根文化

走进平达乡安庆村下陆根小组村寨,你会看到那村舍依山而建整齐有序,干干净净全部硬化的水泥道路,涓涓溪水哗哗流淌,村寨里随处可见的一棵棵百年古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在为村寨默默的守望,漫步其间阵阵清凉,清风拂过瑟瑟作响,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此时,你一定会疑惑这一棵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树,为啥能保护得如此完好,下陆根人为啥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团结、勤劳、淳朴、善良。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下陆根这个小村的历史文化。

「龙陵文化」追溯蒋氏根源 · 传承陆根文化

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蒋姓由来,根在何处,始祖何人,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寻觅蒋氏之根。说到下陆根文化还得从主姓蒋氏家族说起,村子居住村民有57户272人,其中蒋氏53户251人,下陆根蒋氏是以同一个宗族同一个祖先的家族形式在下陆根聚族而居。公元1253年并入蒙古大军的契丹各部随元世祖孛只斤忽必烈攻灭大理国,从此契丹云南后裔即分赴云岭大地,从军任职,繁衍生息,为适应去夷从汉,契丹云南后裔分别改姓阿莽蒋、杨、李、赵、郭、何、茶等汉姓。史书记载:“忆吾先祖,籍镇江南,姓耶律氏,字阿保机。先宋而登帝于辽,位传九世至阿育祖因得疾而造无量宝塔,霞光远映,由斯惺悟,遁世修身,而成正果,位及金马传于太子,被金人所克,后裔改为莽性。随师征南有功,升授武略将军之职。实授金齿司,主持数代,一发数支,分居鹤庆、鱼龄、腾越。至大明洪武中,因麓川平缅之叛,唯吾祖奉旨挑选马步精兵,追击得胜,分授掌管司,世袭土舍职。由此之后,复征叛逆,落业于平戛、平安、猛板,仍袭土舍职。数代后,改为蒋姓。其中从十九世祖耶律忙古带统兵入滇至今,契丹后裔在云南历760年左右二十余代,枝繁叶茂,枝系庞杂”。碑文记载:“十世祖蒋统移居六根、安居乐业、娶妻胡氏,为人端庄、温厚和平、从夫教子、跟读为业、乃女中之君子、唯生一子、名曰希梓吾莽蒋姓宗族为中华大家庭之一员,历朝历代不乏贤臣良将为后裔子孙之典范、今宗族枝繁叶茂、兴旺发达、英才辈出、皆托先祖之福阴。”清朝年间,蒋氏十世祖蒋公讳统来到今下陆根,发现此处正属种植农业的好地方,并迁居至此处,安家落户,开桑田、种庄稼,繁衍子孙。蒋公讳统逝于光绪十八年葬于村子中间的祖坟山,下陆根蒋氏至今发展有六个枝系,二十余代。祖坟山至今已经葬有蒋氏六个枝系二十多位的祖宗墓。在下陆根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发展中,以发扬宗族势力,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庙堂文化和宗族文化在下陆根小组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龙陵文化」追溯蒋氏根源 · 传承陆根文化

据悉,下陆根常年缺水,祖辈搬迁至此后,在四周山脉找到有泉眼的地方,用竹巢引山泉水到居住的地方解决生活饮水问题。为保证水源,祖辈在半山修建龙王庙一座,每年种植好庄稼后,村民都会到龙王庙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庄家丰收大吉。村子下面有个泥塘,容易聚集雨水,是解决牲畜饮水的好地方,村民都会将牲畜带到那里,牲畜到水塘里边打滚边饮水,长年累月,便自然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泥水塘,当地人称之为“大汪塘”。如今这个大汪塘通过小水网工程改造,已成为下陆根发展香料烟、甘蔗、烤烟等经济作物灌溉的主要水源,真正成为当地人的聚宝盆。

「龙陵文化」追溯蒋氏根源 · 传承陆根文化

村子里共有十多棵古榕树,古树分别长在村口上、大路边、山脚下、寨子里和汪塘边,远远望去,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古树的树干异常粗壮,得四五个成年人才能合围,枝叶繁盛,不断地往外延伸,为了防御外族的欺凌,村民顺着榕树砌墙居住,榕树渐渐长大后将墙体包裹,后来随着家族繁荣昌盛,人丁兴旺,村子不断扩大,才将墙体拆开,现在还能在榕树根部看到部分被包裹的残墙碎砖。据村里的老人们讲,这些古树都是作为改变风水而种植的,谁也说不清楚它们的年历,它们像一位年迈的老人,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村民都把这些古树称为“神树”,似乎下陆根蒋氏家族的生息、发展都与古树息息关联,在他们的心目中,古树是保村护寨育人的守护神,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古树比他们的生命还金贵,传说若有谁损坏古树将会受到天惩。说起来,村民与老古树的和睦相处正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见证。万物生长,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维持的,也唯有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更好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在村子中间的一棵古树旁建有一座庙,被当地人称作“本主庙”,但庙建于何年何月谁也说不清,因年代久远,本主庙已经出现破损, 2015年下陆根村民通过自筹资金,重新修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这一天,村民早早就备好米饭,拿上香纸、酒肉、糍粑、水果来到古树下的庙里烧香烧纸敬大家心目中的土地公公,乞求土地公公保佑家家户户兴旺平安,幸福安康,诉说着村里人最美好的愿望。

「龙陵文化」追溯蒋氏根源 · 传承陆根文化「龙陵文化」追溯蒋氏根源 · 传承陆根文化

在村寨的山脚下海拔706米处,有一条流经下陆根的河流,叫作陆根河,途经一条古道,只要再跨越陆根河,就能踏上与下陆根接壤的龙陵县木城乡,这是一条通往缅甸的古老贸易古道,在这条古道上,还有一座跨陆根河而建且拥有百年历史的古老的石拱桥,据说这座桥是清朝和民国时期“走夷方”的主要通道之一。清朝期间蒋氏家族搬迁至下陆根后,以大面积种植罂粟,生意往来于缅甸,下陆根及周边部分居民也会在庄稼收成后,结伴到缅甸走夷方,揽生活、买卖农产品、打工等。当年,由于陆根河两岸属原始森林,植被茂盛,特别是到雨季河水泛滥湍急,不便于通达对面河岸至缅甸贸易,为此蒋氏家族通过内与宗族商议,外与周边贸易商人协商,并达成共识,一致认为修桥不仅是方便自己,造福子孙,也是行好积德的事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开工建桥,与河对面村民约定,每年清理官道2至3次,保证路道正常通行。这座桥的建成连接和聚拢了附近乃永昌、腾越、施甸等周边县数十年的商业脉动,下陆根自然形成“走夷方”的交通驿站,常有“马帮停歇数日天”的繁华景象,将近延续数十年,“下禄根”也是由此而得名,“禄”是福气福运、俸禄的意思,“根”是同根生,以示后人:“溯祖人沐雨栉风创立基业,愿后辈慎终追远恪尊懿范”,后人因为书写不便,沿用“陆”至今。桥边原来建有小庙一座,庙里供有神灵雕像和碑文一块,如今寺庙已不再有,神灵雕像受损,碑文风化,因为时间过于久远,碑面上到底记载着怎样的历史和哪些人捐资,已经无法进行辨认,但仍可清晰的看到碑文上刻有“皇清烈僧”,“大清光绪贰十”的文字,至于其它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传说,经过此桥走夷方的人都要到庙里祭拜神灵,保佑出入平安、生意兴隆!

「龙陵文化」追溯蒋氏根源 · 传承陆根文化

解放前期,下陆根小组主要是通过蒋氏宗族实力原则、裙带传承等方式影响村寨治理和权力的分配,均由蒋氏担任职务,有职务保长(今村主任)、甲长(今村小组长)。建国后蒋氏后裔依然在村子里历任小组长至今,由此看出蒋氏宗族枝繁叶茂、兴旺发达,也是下陆根人民团结、勤劳、淳朴、善良的原因所在。小组长除了负责把乡村治理好外,还担任安排家族中祭奠祖先、修家谱、传家风、树家训、立家规和扶倾济弱等日常事宜。祭祖作为蒋氏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每年清明节都会按照枝系轮流主办的方式,举办祭祖仪式,以此体现宗族成员之间的血缘亲情和文化认同,以斥望丰收,祈求全村平安。

「龙陵文化」追溯蒋氏根源 · 传承陆根文化

暖风轻抚着水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塘边的百年古树,枝干虬曲苍劲,独木成林,好像一把擎天巨伞,遮住了一大片地边,抬头仰望着百年古树,沧桑的年轮雕琢着岁月的痕迹,飒飒间,春风娇滴滴的拂而来,古树上的新枝嫩芽竞相生长散叶,继续在默默守望着下陆根的岁月变迁,正是古树身上迸发出来的那股精神,给予下陆根人民及蒋氏后裔坦荡的胸怀、不懈的追求和生活中拼搏奋进的无穷力量。从下陆根的石墙古寨里,你我或许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留住了根,又守住了魂,还见证了岁月浮沉。循山而下顺势流淌汇入大汪塘的涓涓溪水,既是一股清泉,也是一泓活水,更是一池春水,浇灌着下陆根富民的产业,振兴着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

「龙陵文化」追溯蒋氏根源 · 传承陆根文化

来源:平达乡人民政府

编辑:李美兰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该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保山新闻网管理,保山新闻网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体。关注本账号您将能及时收到保山的新闻资讯。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山新闻网联系信息电话:0875-2135020

QQ:304977983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