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航天員專供食品,肯德基帶火,資本入局,又一個千億市場將爆發

繼星巴克宣佈上線人造肉項目之後,肯德基的人造肉項目“植培黃金雞塊”也將於近日開始在上海、廣州和深圳三地的餐廳公測。

消息既出,肯德基的體驗券瞬間被搶購一空,同時帶動人造肉指數大漲。消息爆出當日,來伊份、雙塔食品漲停,京糧控股、金字火腿、維維股份、哈高科等多股走強,截止4月23日收盤,仍有16家公司業績走紅。Wind顯示,2020年以來,該板塊漲幅已達31.37%。

這已不是人造肉第一次在創投圈攪動風波。2019年中秋,創業公司珍肉曾發售出人造肉月餅,曾引發行業小範圍躁動。而今,隨著星巴克、肯德基、棒約翰等人造肉產品的推出,這個風靡海外的行業,終於在中國有了事實性的推進。

“人造肉”海外巨頭終於進駐中國

人造肉並非新鮮產品。當前流行的意義上,這本是航天員專供的食品,並隨著Beyond Meat與Impossible Food兩家公司的崛起,在海外迅速風靡。2019年,成立10年的Beyond Meat登陸美股上市,當日股價上漲163%,創造了2000年以來最高IPO首日漲幅紀錄,併成為“人造肉第一股”。

據外媒報道,Beyond Meat的創始人伊桑·布朗創辦這家公司的初衷是通過調整養殖業,來改造氣候,從而解決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在這家公司的背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推特前CEO伊萬·威廉姆斯紛紛投資,為其背書。但在餐飲業這一鏈條上,Beyond Meat一直希望能夠進駐龐大的中國市場。

於是,2020年1月14日盤前,Beyond Meat的執行董事長Seth Goldman在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組織的2020年年度零售展會Retail’s Big Show 2020上宣佈,希望2020年打入中國內地市場之後。當日,Beyond Meat股價盤中一度飆升18%,衝高回落,最後收漲2.37%,至117.05美元。

可這並沒有掃除Beyond Meat進駐中國的阻礙。《紐約時報》曾指出,除卻中國人對人造肉的接受程度門檻之外,監管也比較嚴格。

彼時,監管方面質疑的核心在於對其產品的分類上,Beyond Meat的產品歸類為豌豆製品,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肉歸類為大豆製品。這在當時,並不符合作為“人造肉”進駐中國市場的標準。

關於人造肉的概念,市場上亦爭議不斷。整體來看,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人造肉為用傳統農作物及其加工品作為食品原料,即中國人比較熟悉的素食葷做,被稱為素肉;第二類是用純化植物蛋白做原料而成的植物肉或植物蛋白肉,將豆類蛋白經過高溫、高壓等加工流程,使植物蛋白得到類似肌肉纖維的口感,並用血紅素等模擬肉類的顏色、風味與肉汁等特性;第三類則是用動物細胞培養生產原料形成的細胞肉或細胞培養肉。

目前市場上廣受追捧的一般是第二種植物蛋白肉。無論是“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還是不久前亮相2020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的ImpossibleFoods,其主推的均為此類產品。甚至,人們所熟知的辣條也是這一類的膨化豆製品,甚至有網友調侃辣條為“人造肉plus”。如若再往前數,中國的“素雞”,也一直被中國人稱作“人造肉”。

而今,依靠星巴克,Beyong Meat終於得以完成這件心心念唸的事情,這對整個人造肉行業來講,都是顛覆性的事件。

愉悅、經緯早已入局,人造肉“小風口”已至?

在Beyond Meat等人造肉巨頭的帶動下,國內市場也早已掀起了一股追逐人造肉的熱潮,多家企業紛紛進入人造肉領域。

“真格基金、經緯創投、愉悅資本都在掃這個行業的項目,你去看Starfield(星期零)背後爭搶的資方便能看出這個行業的熱度。”北京某一線投資機構的投資人告訴投中網。投中網查閱工商信息發現,3月12日,Starfield已經完成數千萬元融資,由愉悅資本、經緯中國,以及美國植物基投資機構New Crop Capital投資。

據彼時的融資消息,Starfield的最低月產量為1500噸,年產量可達2萬噸。公司即將在北京、上海、重慶、蘇州、深圳等城市200+餐廳上線。

此外,投中網通過企查查檢索,有人造肉標籤的正在運行的公司已有2128家。

在這2000餘家人造肉項目中,真正做“人造肉”項目的並不多,與當前爆火的“植物肉”型“人造肉”比,目前這些註冊公司多還是以素食為主。因為“這個行業還是有技術門檻的”,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目前很多公司都不具備生產‘人造肉’的能力,中國食品公司在這一領域做素食較多,如雙塔食品出口到美國和加拿大的豌豆蛋白也屬於半成品”。

在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看來,當前整個“植物肉”上下游,真正做這類“人造肉”的企業大約逾40家。當前市場諸如珍肉、Starfield、未食達等叫得上名字的項目,均曾拿到過融資。此外,2020年1月,百草味推出“人造肉”小零食,宣告主流品牌開始向這個行業聚攏。儘管如此,和動輒估值幾十億美金的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相比,中國人造肉行業仍然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不過,創業者卻已摩拳擦掌。在投中網得到的某國產“人造肉”的融資BP上,該項目將中國無蛋白肉市場3年內保守估算300億人民幣增量,而10年內,肉類替代品(植物肉+細胞肉)10年內有望成為3000億新興市場。當前,該項目曾於2019年下半年拿到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目前正在積極尋求天使投資。

天風證券研報則顯示,2019年全球人造肉的市場規模約121億美元,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

“與其他行業相比,人造肉的整個鏈路非常清晰,前期研發成本較高,但穩定口味之後,標準化的工作並不難,後期主要拼銷售能力。品牌方面主要有兩條路徑,要麼做成直接對標C端的標品品牌方,要麼給肯德基、三隻松鼠等供應商供貨。因為後期可能會成為肉類品牌的競爭品,通過併購等方式退出也較為容易。”李榮告訴投中網,他同時透露,也有上市公司正在尋求這一賽道的投資標的。

價格遠高真肉,行業尚處“導入期”

儘管被星巴克、肯德基們的節奏帶的熱鬧,但以此認為人造肉市場一片樂觀還為時尚早。

在4月22日舉辦的一場行業直播中,市場調研公司數字一百副總裁熊瑛表示,根據其機構不久前的一份在線調查,植物肉概念當前在國內有一定的認知廣度,但缺乏深度,消費者的正確認知率僅不到四成。而對於已上市的植物肉產品,提升口感是保證現有消費者持續食用的第一課題。

而據社交媒體上,網友曬出的星巴克的“人造肉”產品,對其口感評價多為未達到與真肉的“逼真”程度,好奇心遠遠大於需求驅動。

此外,“貴”似乎是目前植物肉食品的通病。當前,以植物蛋白為基礎的素肉價格略高於普通肉類,230克大約28元,比起真豬肉的售價格並不佔優勢,這也成為攔住許多消費者的門檻。

“雖然整個行業是處於風口期,有資本端極力推動,但因為高技術門檻,目前仍處於很窄的賽道。此外,‘信息不對’是人造肉生產商當前面對的一大難題,即消費者對於‘人造肉’這一事件的接受與理解程度。好不好吃是一個直接問題,但真正的問題是,它的它替代蛋白供給能否真正替代肉類。”朱丹蓬表示。

儘管如此,朱丹蓬依然認為,這終究會是一個朝陽行業,目前處於導入期,需要理性看待這種發展過程,“大概五年後,政策端、資本端、產業端及消費端都會發展的比較成熟,從長遠來看,這個行業未來依然有著很大的潛力。”

(據受訪者要求,文中李榮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