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三國演義騙了,真實的魯肅武藝高強

魯肅,《三國演義》裡的東吳暖男,雖然一直在大家眼前晃來晃去,但存在感實在是弱得不行。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可不止是什麼文官、儒生,而是一代豪俠,武藝高強。

他舉家赴江東時,面對追兵,曾以一手絕活立威:把盾牌立在陣前,連發數箭,每一箭都把盾牌射穿。

赤壁之戰前主動促成孫劉聯盟,諸葛亮在其中也不過是陪襯;跟周瑜是知音、是兄弟,深受周瑜敬重;單刀赴會其實是魯肅說得關羽啞口無言而不是相反。

別被三國演義騙了,真實的魯肅武藝高強

真實的魯肅跟《三國演義》中的唯唯諾諾簡直是兩個人。

為什麼會這樣?一方面是《三國演義》為了凸顯諸葛亮的神奇多智,需要一個陪襯的角色,自然而然的就先黑周瑜後黑魯肅。

另一方面也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對漢末的社會結構不甚熟悉,不知道武力豪族的進化路線和演變脈絡,以為有文化的人必然手無縛雞之力。

《三國演義》中魯肅那不多的存在感,基本集中在赤壁之戰前力主抗曹一事上。

曹操席捲荊州,準備攻打東吳,東吳張昭為首的文臣一律主降,周瑜為首的武將一律主戰,身為文官的魯肅卻也主戰,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不過,魯肅為什麼要跟他的文官同僚唱反調,一力主戰,《三國演義》卻沒說明白。這是因為《三國演義》是一本文學書,並不打算詳細分析歷史事件的成因,經常會為了文學效果而篡改史實。

別被三國演義騙了,真實的魯肅武藝高強

魯肅出生在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屬於淮河流域。

漢末豪族發達程度、文化程度是跟地域相匹配的,當時最發達的是關中和中原,江淮流域屬於較偏遠落後的地區,儒學覆蓋程度不算高。

魯肅家裡雖然非常有錢,但在儒學上也沒什麼成就,也就沒什麼人來品他,所以社會地位不算多高。

魯肅身材高大,也跟其他土豪一樣,擊劍騎射,招攬賓客,後來看見天下將亂,就在山中隱秘地講習兵法,把這些賓客當部隊訓練。

這樣的所作所為,跟舉義前的項梁、項羽一模一樣,又怎麼會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士呢?

亂世之中,很多人能生存下來也多虧這樣的豪族。

漢武帝幾十年的窮兵黷武弄得「天下戶口減半」,並不是人真死了一半,而是很多人脫離了國家的控制,投靠豪族去了。

豪族雖然從他們身上收的田租比國家定的租稅要高不少,但能保證確實就收這麼多,除此之外還能幫他們逃脫政治腐敗時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那才是真要人命的東西。

到了戰亂之世,由豪族牽頭,組建塢堡,聚集幾百幾千的宗族和鄉民固守,也能保全不少鄉民免遭盜匪和亂兵的殺害,像許褚、李典、李進都是這樣的塢堡首領。

所以說豪族是當時社會的中堅完全沒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漢唐滅亡後漢族政權還能依靠地方豪族或藩鎮的支持得以延續。

魯肅的生活富裕、武藝高強,所以性格也十分豪爽、俠氣。

漢末亂世各郡縣普遍饑荒,部隊也經常乏糧。

反而鄉間的武力豪族因為組織鄉民防禦、生產,囤積了不少糧食。

別被三國演義騙了,真實的魯肅武藝高強

一次周瑜帶部隊路過魯肅的家鄉,糧食不足,聽說魯肅家富裕,就來找魯肅借糧。

這種借糧說是借但是還不還就不好說了,很多豪族不願意借,有時候需要把豪族的塢堡打下來才能得到糧食。

當時魯肅家有兩囷米,每囷三千斛(大概幾萬斤),魯肅看周瑜很順眼,直接送一囷給周瑜,把周瑜感動得不行,兩個人當場定交。

從此周瑜就成了魯肅的後臺,對魯肅在東吳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後來果然天下大亂,魯肅因為淮河流域是戰場,決定帶賓客、家小避禍江東。

這時因為戰亂,人民銳減,人口成為各割據勢力的寶貴資源,怎能輕易放走。

州里派兵來追,魯肅令部下拉弓搭箭,嚴陣以待,自己在陣前露了一手絕活立威:他把盾牌立在陣前,連連發箭,每一箭都把盾牌射穿。

追兵一看魯肅這麼猛,頭也不回的跑了。

正可謂:你道本部院是書生,本部院卻是將首!


這哪裡還是文士,簡直跟甘寧那樣的悍匪差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