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都跪着?

西子湖畔,岳飞墓前,至今跪着五个罪人像,千百年来一直跪着,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天理难容的事,让大家痛恨他们五个人千百年,一直没有原谅他们,而将他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古今中外的陷害案,真是屡见不鲜。凭空捏造,陷人于罪,甚至置人于死地,那情景,最令人悲愤和不平!恶人搞陷害,要靠两个条件:一要搞点权术,二要依仗权势。“术”固然不可缺少,而“势”却尤其重要。民族英雄岳飞为秦桧等人所陷害的事,是妇孺皆知的。人们在杭州岳王庙,见过跪在岳飞墓前的那五个铁人跪像。其中有几个早已被刮光了鼻子,摸亮了脑壳,看起来真让人感到痛快。不过,痛快之余,总还有些遗憾:那个杀害岳飞的元凶、卖国皇帝赵构,躲到哪里去了呢?如果不是他做后台,秦桧等人,敢把岳飞怎么样呢?当然,封建社会的当权者,是不会允许一个皇帝跪在那里遭人唾骂的。

他们都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都跪着?

岳飞墓前五人跪像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吧。

岳飞,字鹏举,公元1103年(北宋徵宗崇宁二年),出生在相州淮阴的一个农户家里(现在的河南省淮阴县)。据《宋史》记载,岳飞的父亲为人很宽和,自己节衣缩食,却能够周济乡邻,借给人家的钱粮,从不主动去索要。岳飞虽然生于清贫之家,却有很好的家教,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岳母刺字”、“以沙代纸”的佳话。岳飞小的时候,敦厚老成,不苟言笑。他读书十分刻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传说他很有力气,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能拉开足有三百斤拉力的强弓,射很重很重的箭。他的老师周同,把全身的技艺都传给了他。他能够左右开弓,百发百中。他重气节,讲情义。周同死后,每逢初一、十五,他都要到坟上去祭奠。他的父亲十分感慨地说:“你这孩子,如果有一天被国家重用,必然会为国殉难,为义献身啊!”

他们都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都跪着?

岳飞

岳飞的青年时代,正是北宋王朝日益腐朽,北方的辽、金频繁骚扰边境,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天比一天激烈复杂的时代。宣和四年,一位姓刘的真定宣抚招募“敢战士”,十九岁的岳飞毅然应募。

青年的岳飞,在战场上已经初露头角,表现了非凡的勇敢和才气。有一次,宋、金两军在滑南对峙,他带领一百来个骑兵在黄河边训练,突然,远方烟尘滚滚,无数的金兵驰马飞来。大家一时被吓得面如土色,手足无措!而岳飞却十分镇定地对战士说:“大家不要怕,敌人虽然很多,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们的虚实,必然不敢轻举妄动。我们正好趁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飞速地扑上去,一举把他们击溃!”说着,岳飞一马当先,风驰电掣般杀向敌人的马队。其余战士紧随其后,拼命厮杀。敌人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被砍倒了上百名,只好驳转马头,望风而逃。后来,岳飞有机会见到了康王赵钩,做了“秉义郎”,到了老将宗泽的麾下,并且很受赏识。

公元一一二七年,金兵攻陷了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宗,劫走了三千朝臣宫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这一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皇帝位,这就是南宋的高宗。高宗刚刚继位,二十四岁的岳飞,便不顾身卑言微,立即上书,希望趁敌人立足未稳的时机,请皇帝亲自率军北渡,赶走金军。甚至还公然指责庸臣误国,说他们只知道跟着皇上一天一天地向南跑,辜负了中原百姓的重望。岳飞哪里会想到,这一封慷慨激昂的爱国奏章,却惹得这位皇上又气又恼。他竟然治了岳飞一个“越职”之罪,连小小的乌纱帽也给夺走了。

其实,岳飞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这位新君身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这位高宗皇帝是什么人呢?他本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此人是徽宗的第九个儿子。钦宗的弟弟。在金兵第二次攻打开封之前,他奉朝廷之命,以皇室宗亲的身份,带着刑部尚书王云去出使金国,准备议定和约。谁知这位刑部尚书竟然暗暗和金人勾结,要把他挟持到北国做人质,用以要挟宋朝。赵构发觉这个阴谋以后,吓得心惊肉跳!别说是去金国和谈,连前沿地带都不敢停留了。他抱头南窜,躲到相州。开封告急的时候,钦宗派人夜间缒城而出,封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让他调兵救援。他的确招来了许多抗敌军民,但却按兵不动,一心等着父兄被俘,他自己才好登基坐殿。现在,刚刚过上皇帝瘾的赵构,哪里有心北伐,又怎么能忍受得了岳飞的这一番教训口气呢?

后来,岳飞投到河北招讨使张所的帐下。张所十分器重他,把他看做一位英雄。有一次,张所问他:“你到底能够抵挡多少敌人?”岳飞平静地说:“做将领的,不能单凭着勇气。古代许多名将,都是靠智谋取胜的。”他举了好多例子。张所不禁惊叹地说:“您博鉴群书,通晓古今,根本不像是行武出身啊!”岳飞顺势跟他说起了战争形势,劝他固守边境,以图收复中原。岳飞说:“面对现在的形势,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进攻,而不是步步后退。如果都城能留在汴京,凭借河北山川的险阻,固守要冲,把精悍的部队安排在相邻的重镇,一旦敌军来犯,邻近各城军队,有的阻击,有的救援,这就万无一失,金兵就不敢再犯河南。如此,京师一带,自然就固若金汤了。张将军如能提兵压境,我岳飞愿奋战在将军帐入,惟命是从!”

张所听了,又佩服又感动。他任岳飞作武经郎,派他跟随王彦渡河抗敌。谁知王彦是个胆小鬼,到了新乡,他一看金兵很多,吓得不敢前进。岳飞只好独自率领所辖部队跟金兵血战。岳飞一马当先地冲入敌阵,杀敌无数,并且夺下敌军的帅旗,上下挥舞,呼唤着部下。宋军士气大振,一举攻下新乡。岳飞连战连捷,后来,粮食吃光了,跑到王彦那里去请求补给,王彦却拒不开仓!岳飞义愤填膺,继续北上迎敌。他深入太行山,搴旗斩将,屡建战功。但他知道跟王彦的矛盾已不可调和,便又去投奔老将宗泽。

不久,宋室南迁。东京留守宗泽三呼“渡河”,惨然谢世,岳飞又落到了杜充的手下。这位杜充,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将军。岳飞在他手下出生入死,东挡西杀,却始终无法激发他的抗敌热情。公元1129年,即南宋建炎三年,杜充坚持要领兵退守建康。岳飞苦苦地劝他说:“中原的土地,一尺一寸都不能放弃。我们一抬脚。这块地方就不是我们的了,以后再想夺回来,没有几十万军队是不行的!”杜充说什么也不听,岳飞只好跟他南下建康。朝廷命杜充守卫建康,杜充玩忽职守,从不以国事为重。这一年金兵大举南犯,攻陷了建康,又直逼杭州。杜充最后竟然投降了金国,他手下的将领,到处抢掠。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只有岳飞的军队士气旺盛,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所以连战连捷。经过几次大的战役,重挫了金兵主帅兀术,收复了建康。

他们都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都跪着?

岳母刺字

岳飞抗敌有术,治军有方。他不仅善用智谋,出奇制胜,而且善于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所以能常胜不败。收复建康以后,岳飞向高宗皇帝上奏章说:建康是国家的要塞,应派精兵把守;还应在淮河一线增加兵力,牢牢地护住腹心地带。这时的赵构,对岳飞可是另眼看待了。因为他感到,只有岳飞,才豁出身家性命来保卫这个国家,没有岳飞,他连江南这半壁江山也很难守住。所以他很高兴地采纳了岳飞的意见。

不久,朝廷提升岳飞为通州、泰州镇抚使,兼知泰州。可是,岳飞的心事不在这里,他请求担任淮南东路的一个重难任使,以图收复本路州郡,乘机逐渐北进,一步一步收复山东、河北、河东、京畿等路的大好河山。这一段时间,算是赵构跟岳飞最投机的一个时期。岳飞替他平了江淮贼寇,他加封岳飞为神武右军副统制,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入见,高宗赵构亲笔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大字,绣在大旗上,赐给岳飞。并授镇南军承宣使,又改为神武后军都统制,又兼制置使。后来又连封他兼任几个大州的节度使、制置使,一直封到武昌郡开国侯,岳母也被封为国夫人。这时的赵构,看上去跟岳飞真是亲密无间。由于长期在夏日里征战,岳飞患了严重的眼病,常常疼得睁不开眼睛!可是,只要圣旨一下,岳飞总是立即出征。绍兴六年九月,伪齐皇帝刘豫派他的儿子刘麟来犯淮西,岳飞驰军未到,刘麟已经败退。高宗皇帝感慨地说:“刘麟败北不足喜,各位将领尊奉朝廷,这才是最可喜的事。”有一次,岳飞入见,高宗和颜悦色地问岳飞说:“爱卿,你长期驰骋疆场,可曾得到过好马吗?”岳飞说:“我有两匹好马,每天要吃掉几斗精细的草料,喝好多好多的水。可是,如果不是最精细、最干净的草料,那两匹马连嘴都不张!骑上它上路,开始的时候并不太快,直到走出了一百多里地以后,才逐渐地快起来。从午时到酉时,还足足可以跑上二百里。解下马鞍以后,即不见它出汗,也不见它喘息,就像没事儿似的。这就是说,它需要的数量很多,而挑选得又十分严格;它力量很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强。这样的马,才是任重驰远之材,可惜相继都死掉了。现在我骑坐的几匹马,一天吃不了几升的草料,而且毫不挑拣,得到什么就吃什么。用它的时候,鞍子还没有备好,它就昂首扬蹄,急着要上路。刚跑了一百里地,便精疲力尽,气喘吁吁,通身大汗。这样的马,要求得少,容易满足;逞强好胜,又没有实力,这就是那种笨马。”这哪里是谈马,分明是滔滔不绝地阐述哲理!一般人谁在皇帝面前这等放肆?而高宗却心悦诚服,连声说:“好,好,你的话说得真深刻!”于是,立即拜他为太尉,不久又任他为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又让岳飞陪他去建康,把王德、郦琼的兵马划给他,还下诏对王德等人说:“一切听从岳飞的号令,就像听到我的指令一样!”

然而,岳飞和高宗的矛盾,实际上是很尖锐的。岳飞忠心赤胆,壮怀激越,一心只在扫平北寇,恢复中原。高宗对岳飞这种忠君爱国的情怀了如指掌,他绝不像汉高祖刘邦怀疑韩信造反那样怀疑岳飞。然而,在高宗看来,也正是岳飞的这种执着的报国热忱,时时威胁着他的江南小朝廷。高宗先是担心“二圣”返国会夺了他的皇帝宝座,后来又怕惹恼了金兵,会丢掉这半壁江山。所以,他只希望岳飞是一条狗,为他看家护院,驱赶“蟊贼”。可是,岳飞却是一只猛虎,他虎视眈眈地向着北方,愤怒地咆哮着要“还我河山”!这不能不令赵构十分烦恼,他不能不对岳飞严加提防。那一次岳飞进兵讨代刘麟,听说刘麟已败,他半路折回。高宗刚刚说了一句暖人肺腑的话:“刘麟败北不足喜,各位将领尊奉朝廷,这才是最可喜的事。”就立即下达书面指示说:“敌兵已经离开淮地,你不要再向北进兵,看一看临近各州的形势,以后再相机行事吧。”这以后,岳飞多次谒见高宗,提出抗金复国的规划。岳飞还上书给高宗说:“金人在河南建立刘豫伪政权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中原,践踏中原,就是要用汉人打汉人。这样,金人就可以坐山观虎斗。我请陛下给我一段时间,一旦时机成熟,我就率兵挺进京、洛一带,占据河阳、陕府、潼关等重镇,并以此招回已经投降金国的中原将领。然后,请陛下立即调派王师北进。这样,金人一定会丢掉汴京逃向河北,京畿、陕右地区就可以一举收复。然后再分兵控制两河一带。这样,刘豫很快就会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灭掉金国的日子也就不会太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就在此一举了。”高宗看了岳飞的这封信,倒是表现出很激动的样子,他立刻回复岳飞说:“朕能有像你这样忠心耿耿的谋臣,还担心什么呢?至于如何掌握战机,我实在是个外行,一切由你相机行事吧!”当晚,皇上又把岳飞召进寝宫,拉住岳飞的手,信誓旦旦地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这话的意思是说:“国家中兴的大业,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他们都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都跪着?

宋高宗赵构

可是,说归说,做归做,“金口玉牙”的皇帝,说话常常是不算数的。不久以前,高宗在建康的时候,亲口答应把王德、郦琼的军队划归岳飞统领。于是岳飞雄心勃勃,准备大举北伐。可是,后来皇上竟然变了卦!他下诏让岳飞到都督府跟张浚商量统兵的事。两人话不投机,张浚倒觉得岳飞是在争夺兵权!岳飞惹了一肚子的气,愤然上疏,请求解去兵权,归家为母守丧。皇上自知理亏,只好做了一回和事佬,连下几道诏书,把岳飞请了回来,说了不少好话,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岳飞很伤心,他问皇上:“前两天在寝宫受命之时,我以为陛下主意已经拿定,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下定决心?我请求率军北进,收复中原,这是合天意、顺民心的事情。用兵就是这样,正义之师,就会无往不胜!请陛下放心,复国的大业,一定会成功!”高宗没有答话,岳飞以为他已经动了心,就进一步请求说:“钱塘地区,处在偏远的海边,不是用武的地方。请陛下在上游建都,像汉光武帝那样,亲率六军,往来督战。将士们看到陛下复国的决心,一定会同仇敌忾,奋勇争先……”

可叹岳飞,他哪里知道高宗皇帝的鬼心肠呢?

高宗皇帝为什么这么快就变了卦?原来他从心眼儿里还是要和金人讲和。耳朵里听着岳飞的话,而他那一颗卖国求安的心,却早已跟奸人秦桧连在一起了。

秦桧,字会之,江宁人,正和五年(公元1115年)登第。说起这个人来,当初真还算有一点气节。靖康年间,他坚决反对向金人割地求和。后来,开封沦陷、徽、钦二宗被掠走。不久,金人命宋臣立张邦昌为帝。这时的秦桧,极力反对金人的无理和蛮横。他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进状,很有一种要与宋室江山共存亡的气概。金国人很生气,找到了这个秦桧,并且把他押到军队中。再后来的事情,就不那么光彩了。当初徽、钦二宗被掠的时候,秦桧曾跟在身边。后来听说康王继位,钦宗便写信给金军的左副元帅粘罕,跟他议和。这封信交给秦桧润色加工,并由他送给粘罕。秦桧很会办事,同时还送去了很贵重的礼品。粘罕很赏识他。他也算是跟粘罕有点儿旧交了。所以,这次被带到金营,金人并没有难为他。后来金主吴乞买又把他送给弟弟挞懒使用,可见是把他当作一个高级奴才了。秦桧能说会道,善于察颜观色,又小有才气,日子过得很安全,很舒心。

在秦桧归国之前,宋朝对金国的态度,常常动摇不定,有时主战,有时主和。自从他回来以后,宋朝的基本国策,就是解仇求和。偶尔打了几仗,那是因为被人家逼得没有办法了,才还了几手。

秦桧做了宰相以后,极力奉迎高宗的投降立场,大肆破坏抗金力量。有一次,高宗哭丧着脸说:“先帝的灵柩,只要有个归期,早一年晚一年倒也没有什么;只是太后年事已高,我昼思夜想,盼着能早一天见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显得这样低三下四,期望早一点签定和约啊!”秦桧立刻凑到跟前说:“皇上能这样屈已议和,真是难得的孝心啊!”有一次,大臣们去见皇上。议事完毕,秦桧故意留下来,悄悄地对皇上说:“这些臣僚们一个个畏首畏尾,脚踩两只船,真是没法跟他们议论大事。如果陛下决心要跟金国讲和,请您单独跟我谈吧,不要让他们乱插言!”高宗说:“好,这件事,我就专交给你一个人去办!”这位多变的皇帝已经忘了,就在一年以前,他还拉着岳飞的手,激动地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此时的秦桧,真是得意极了,但他还是假惺惺地说:“我恐怕还会有什么不太妥当的地方,请陛下再考虑三天,也容我再想一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主意……”过了三天,群臣面君的时候,秦桧又落在最后。这时高宗议和的决心早已下定,秦桧还是不放心,他又对皇上说:“我总是担心还有什么不妥之处,陛下还是再想三天吧,我也再考虑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直到又过了三天,秦桧看到高宗真正是坚定不移了,才拿出了事先早已准备好了的议和文书,交给高宗。两个卖国贼一拍即和,他们一唱一和,大造和谈舆论,可是,连和议的文书都不再让群臣知道。

高宗、秦桧等人的倒行逆施,一开始就遭到了朝中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这一年十月,金人派使者以“江南诏谕使”的身分“巡访”宋朝,要求所经各地官员以天朝使臣相待。这更激起了宋延上下爱国之士的极大愤慨!枢密院编修官胡铨愤然上疏,请斩秦桧之头,以谢天下;司勋员外朗朱松等六人联名上疏说:“金国人用一个‘和’字,控制我们国家十二年了。用它倾覆我王室;用它松弛我边防;用它耗尽我国力;用它消磨我复仇的斗志!现在,金人又派人‘诏谕江南’,让皇上行叩拜之礼。金国上下,从公卿朝臣,到黎民百姓,莫不义愤填膺!天下一定会有仗义之人,来讨伐奸相秦桧的罪行!”奉礼郎冯时行,在应诏回答高宗的问话时说,和议是绝对不可信的。他甚至举出当年汉高祖分羹的故事来打动高宗。他说,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抓走了高祖的父亲,要挟高祖说:“不投降就烹了你的父亲!”高祖从容地回答说:“你我同殿称臣,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你的父亲,就请你分我一杯羹吧!”冯时行说:“这并不是高祖的残忍和不孝,而是能顾全社稷江山,识破敌人诡计。”高宗听了,连连摇头塞耳,高声喊道:“我不忍心听下去呀,我不忍心听下去呀!”前沿守将韩世忠,四次上疏请求说:“金国这是把我们当刘豫看待,坚决不能答应他们!两国一旦再起战端,臣请在最艰险的地方报国。”高宗对此置之不理。韩世忠更加愤慨,又一次上疏说:“金使以诏谕为名,就是暗示我们已经归顺了他们。这是主辱臣死的时刻!我宁愿拼死一战以决胜负,如果打了败仗,再委曲求全也不为晚。”这些剖肝沥胆之词,高宗却一概听不进去!

此时的岳飞,更是顽强地高举着北伐复国的大旗!他气愤地说:“今年如果再不出兵北伐,我就只好辞职还乡了。”他听到金人要归还河南的消息,丝毫不为所动。他说:“金人不可信,和约不可靠,宰相如此误国,恐怕要被后人耻笑。”这话传到秦桧耳朵里,气得他咬牙切齿。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宋金正式签定了和约。这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了求得金国对南宋偏安小朝廷的承认,以高宗为首的投降派,不惜向金人献银纳贡,叩拜称臣。他们不知廉耻地把失败当作胜利,把屈辱看成荣耀。他们大赦天下,竟然在大赦文告上写道:“上天开悔祸之期,大金应许和之约,割河南之境土归我版图,息宇内之干戈保全民命!”真是无耻到了极点。他们夸功行赏,弹冠相庆,搞得热热闹闹。

岳飞此时,心肝俱碎。在朝臣纷纷奏上“贺表”的时候,岳飞却送上了一封谴责投降、要求继续抗战的奏章。岳飞对高宗说:“我读着议和的诏书,作为一员将领,感到愧对皇恩,无地自容!跟金人议和,如果是为了暂时求得安宁而解倒悬之急,也未尝不可;如果要长治久安,维护国家的尊严,怎么能用这种办法呢?我们应该立足于全胜,着眼于收复北方全部失地,报仇雪恨!”为了庆祝“胜利”,皇帝授予他开府议同三司之职。岳飞极力推辞说:“现在的情势,应该看作是很危险,不能看作是很安宁;洽洽是令人忧虑,哪里值得去庆贺?应该努力加强军队的训练,以防不测,怎么还能论功行赏?这岂不是让敌人耻笑吗?”

岳飞的这些言论,使高宗感到很难堪,秦桧对他更是恨入骨髓。

可是,冷酷的事实,却无情地粉碎了那些主和派们的幻梦!宋金和约签定刚刚半年,金国便开始全面悔约。原来,金国贵族阶级内部又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权势之争。以侵宋的急先锋兀为首的政治势力占了上风。兀术向金主控告说:“挞懒极力主张把河南、陕西的土地归还宋朝,是跟汉人私下勾结,其中必有阴谋!”于是,挞懒被解除了兵权。不久,又涉嫌谋反而被处死。兀掌权以后,立刻撕毁了和约,对宋朝派去的使臣,百般地刁难和凌辱。当时投主和王伦到金国去商量事情,金主根本不理睬他,反倒让一名下级官员训斥他:“你知道挞懒犯的是什么罪吗?”王伦回答说:“我不知道。”金人又问:“你到我们这里来,没有一句话谈及纳贡的事,反倒来要求割地,你们眼里只有那个左副元帅挞懒,哪里还有我们这个大金国?”

绍兴十年五月,兀术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很快就夺回了河南、陕西,气势汹汹,直指江淮。金人叛盟,最害怕的人要算是秦桧了。和议是他一手促成的,金人这样不讲义气,他这个宰相,也怕做不长久了。幸好有一个名叫王次翁的御使中丞,跑到皇上面前替他圆场。王次翁对高宗说:“不能因为事态有点儿变化,就立刻更换宰相。新换上来的人,也不一定就很好。再惹起党派之争,乱纷纷的,几个月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请陛下三思而行。”高宗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想到秦桧平时对他的那股亲密劲儿,也就没有再说什么。秦桧也趁机自我辩解说:“当初挞懒有地割讲和的诚意,所以为臣也愿意陛下收回河南故地;现在,兀杀了他的叔叔挞懒,和议已毁,所以为臣主张起兵迎敌,请陛下定夺。”这时的宋高宗,又是生气,又是惊慌。他一边下诏谴责兀的罪行,一边急令众将领火速迎敌。

高宗也算得上是一个很会耍手腕的皇上,他用着你的时候,总是有说不尽的甜言蜜语。这时候,他对岳飞说:“迎敌布阵的方略,一切都听你的,朕就不操那个心啦!”不久,又封岳飞为少保,授河南府路、陕西、河东北路招讨使,很快又改成两河诸路招讨使。岳飞并没有把这些头衔放在心上,他本来就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他迅速调兵遣将,直扑敌阵。不久,各路兵马,纷纷告捷!大军驻在颍昌,诸将分道出战。岳飞亲率轻骑部队,驻在郾城,士气高昂,锐不可当。这时,兀知道,岳飞的军队最不好对付。他在万分惊恐之中,突然心生一计,要把岳飞诱入腹心地区,集中全力,拼死一战。岳飞毫无惧色,将计就计。他派儿子岳云去冲打头阵,命令他说:“这一仗一定要打胜,如果失败,我拿你斩首示众!”岳云出马,直冲敌阵,大战数十合,敌军尸横遍野。岳飞又亲带四十名骑兵冲向敌营,杀得金兵狼狈逃窜。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岳飞大破兀的“连环拐子马”,兀顿足捶胸地说:“我自从起兵,都是靠这个打的胜仗,现在完了!”

他们都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都跪着?

大战朱仙镇

岳家军连战连捷,一直打到离汴京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金军节节败退,他们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意气风发,对他的部下说:“让我们直捣金国的首都黄龙府,大家在一起开怀痛饮!”

可是,岳飞又错了!高宗秦桧一伙投降派,一直想把淮北大片土地割让给金国,以平息事端,怎么会让他直捣黄龙府呢?这时,秦桧传达皇帝的旨意,令岳飞立即班师回朝。岳飞说:“现在金兵士气大丧,一个个丢盔卸甲,仓皇地渡河北窜。我军斗志昂扬,将士奋勇杀敌,百姓八方响应。这正是痛击金兵,根除外患的绝好战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万万不能退兵!”秦桧一看,岳飞的兵马一时难以调回,便先让张俊、杨沂中的兵马撤回,陷岳飞于左右无援的境地。然后他向皇上报告说:“岳飞现在是孤军深入金营,不可久留。”皇上心里明明白白,指使秦桧,在一日之中,连发十二道金牌,急调岳飞班师。岳飞接到金牌,朝着临安的方向倒身下拜,然后站起来仰身长叹:“陛下呀,陛下,我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啊!”全军上下,将军扼腕切齿,士卒嚎啕痛哭。一时间旗倒车乱,战马悲鸣。大军撤离的时候,百姓们拦住马头,顿足捶胸地哀求说:“岳将军啊,您不能走啊!我们这些百姓,是头顶着香盆把您迎来的呀!我们日夜奔波,为官军送粮运草,金兵全都知道啊,您这一走,我们全都没命啦!”岳飞也是泪流满面,他举着金牌和诏书,对百姓们说:“父老乡亲们,我岳飞……王命难违呀……”

岳军撤离以后,北方州县,又很快地被金兵重新占领。岳飞心灰意冷,请求解除兵权,皇上却说什么也不答应。到了卢州,他见到了高宗。高宗假意对他百般慰抚,岳飞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一味地叩头谢恩而已。

岳飞这次复国复仇的壮举,就这样遭到了挫败。这看上去让人无法理解。其实,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当时宋金的战局就是这样:抗金战场一取得胜利,金军就唱起和谈的调子,于是高宗秦桧就上勾,于是宋朝就撤兵,于是金国就变脸,于是宋朝又发兵迎敌,于是金人又答应和谈……秦桧是金国派来的内奸,他的立场自不必说;而这位高宗皇帝,正是俗话所说的那种“吃一百个豆也不嫌腥”的人,不管金国人怎样骗他,害他,捉弄他,他总是把人家看成是仁人君子。他认为,只要金人答应议和,他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稳坐江南了。其实,他身前也不是没有教训。五代有儿皇帝石敬塘,北方有伪齐的刘豫,这种人下场都很悲惨。臣下们有人也用这些前车之鉴告诫他,他却根本听不进去。有这样一个求和皇帝,宋人当然就永远也不可能打败金兵了。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年初,兀术又率兵向两淮地区大举进攻,金兵直逼卢州,高宗又慌了手脚,急令岳飞等人出战。岳飞当时身体欠安,仍然带病出征。高宗皇帝十分感动地说:“爱卿身患疾病,还要替朕南征北战。为国忘身,谁能像你这样呢?”岳飞在前线东西驰骋,左右冲杀。当时,兀术已攻破濠州,张俊驻扎在黄连镇,不敢前进;杨沂中半路遇到敌人的埋伏,遭到挫败。惟有岳飞,金兵闻声丧胆,见旗魂飞。兀术只好恨恨北逃。

然而,皇帝的好话说尽了,金兵的气焰打下去了,岳飞的厄运也就要来到了。金兵吃了败仗,于是又扬起了议和的旗帜。宋朝方面当然是求之不得。为了扫清和议的障碍,秦桧采用对武将收兵,对文臣夺权的卑劣手法,有的被降职,有的被杀害,有的被流放。现在,已经没有谁能跟他进行权力抗衡了。兀术也来信指责他:“你张口和谈,闭口和谈,不杀掉岳飞,还有什么好谈?”秦桧心里也明白,不杀岳飞,和议就无法签定;和议不成,自己的处境就很危险。他和岳飞之间,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绝没有第二种选择!于是,他开始一步一步地对岳飞下毒手了。

这时,前方正打得如火如荼,秦桧急令杨沂中和张俊班师。韩世忠听到消息,驻在濠州无法前进;刘琦听到消息以后,丢掉寿春,忿忿而归,从此不再出兵。为了解除诸将的兵权,秦桧又生一计。这一年四月,他秘密地奏请皇上,把前方的三员大将召回来论功行赏。韩、张两位将领先到,秦桧故意专等岳飞回来。一直等了六七天。韩世忠、张俊都做了枢密使,岳飞做了副使,位在参知政事之上。又把宣抚司的军队交枢密院统辖。岳飞看到这种架式,就执意请求交回兵权,秦桧表面上半推半就。这年五月,高宗下诏,命岳飞同张俊一起去楚州组织边疆防务,统领韩世忠的军队还驻镇江。实际上,岳飞此时已经没有了实权。于是,高宗皇帝躲了起来,秦桧开始组织各方力量陷害岳飞,最终置岳飞于死地。

第一个主动跟秦桧合谋陷害岳飞的,竟是当时的抗金名将张俊。

张俊,成纪人,字伯英。他原是绿林英雄,从军以后,在几次抗金战役中表现突出,高宗为兵马大元帅时,任他做元帅府后军统制,后来极力劝高宗继皇帝位,因而甚得宠信。以后又在抗金战场上屡立战功,官至枢密使,跟韩世忠、刘琦、岳飞齐名,被誉为抗金四大名将。这个人跟岳飞的关系原本不错,他曾请岳飞与他联兵平定李成、平定江、淮的“乱民”以后,张俊盛赞岳飞的功绩。岳飞因而被提为神武右军副统制。但是此人心术不正,妒贤嫉能,还惯于巴结权贵。岳飞在众将领中,算是最年轻的一个,而且出身寒微,最初不过是一名军中小校。但是每次都荣获显赫战功,韩世忠、张俊跟他比起来,都未免有些逊色。有一次金兵攻打淮西,这本来是张俊的守地,可是他迟疑不敢出兵。岳飞接到命令立即赶来,迅速解了卢州之围。高宗授岳飞为两镇节度使,张俊觉得脸上很不好看。镇平杨么的起义军以后,岳飞分别送给张俊、韩世忠楼船各一般,还有各式各样的兵器。韩世忠十分高兴,可是张俊却心怀妒忌之心。淮西那场战役,张俊曾经告诫岳飞说:“前方给养困难,仗不太好打。”岳飞没有理会,继续进兵。后来打了胜仗,皇上写信褒奖,信中有这样两句话:“粮饷供给艰难,爱卿也毫不顾忌。”张俊就以为是岳飞把他的话告诉了皇上,因而更加怀恨在心。回到朝廷以后,反倒大肆宣扬说,岳飞借口粮饷困难,迟迟不肯进兵!

这次秦桧把他们三个人招回来,表面上是论功行赏,实际上是让他们罢兵停战。张俊深解其意,见了秦桧的面,第一个交了兵权,而且极力赞扬议和之策,盛赞秦宰相如何如何英明,如何如何为国操劳……一番谄谀之辞,说得秦桧眉开眼笑。这就等于公开声明,作为过去的一员抗金名将,他要跟主战派的岳飞彻底绝裂了。后来张俊和岳飞两个人一块统领韩世忠的军队,张俊知道韩世忠已经得罪了秦桧,不会再有出头的日子了,又看到韩世忠的亲兵十分精良,就对岳飞说:“你看韩帅那些亲兵(当时叫‘背嵬军’),个个威武雄壮,都是百里挑一。我们两个把他们分了吧!”岳飞说:“那样做不好吧?韩帅将来一旦带兵,还要用这些人,我们怎么能夺人之爱呢?”张俊心里很不是滋味,表面上却故意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嘿嘿,我也是随便开开玩笑而已。”后来两个人一块到了楚州城,张俊想要把楚城修得结结实实的,作为退守之地。岳飞说:“楚城是在大后方,我们应该加强前线的力量,努力恢复失地,怎么早早就留下退路了呢?”张俊听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张俊跟岳飞的仇怨,就这样越积越深。后来有一次,韩世忠手下有个叫耿著的军吏,跟军队的总领胡纺说:“两位枢密要分韩帅的军队,这事恐怕要惹起事端。”这本来是两个人闲谈的事,没想到这位总领竟把事情上报给朝廷了。秦桧又找到了一个整人的好机会,立刻把耿著打进大理寺大牢,想要用他的口供,定韩世忠一个造谣惑众之罪。岳飞感到事态严重,立刻飞马给韩世忠报信,告诉他秦桧的险恶用心。韩世忠主动到皇上那里澄清了事情真相,这才免去一场祸端。张俊于是更加痛恨岳飞,他到处宣扬说,前一场战斗,岳飞极力要放弃山阳。他还偷偷地把岳飞给韩世忠报信的事告诉了秦桧,秦桧听了,气得把牙关咬得咯咯直响。

秦桧加害岳飞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抹煞他的赫赫战功,削掉他的官职。他对张俊说:“张将军您最了解岳少保的实情,您应该面见皇上,把其中的端底,对皇上说个明白。皇上最宠信岳少保,最看重他的功业,将军您不出面,谁能搬得动他?”张俊心领神会,发议论,写奏章,利用一切机会诋毁岳飞。秦桧觉得,一个张俊,还不足以让皇帝下定决心,更不足以服众。于是,他又找来中丞何铸、侍御使罗汝楫,向他们面授机宜。这些人,平时都是围着秦桧团团转的角色,对秦桧一向言听计从。他们轮番上奏,弹劾岳飞。大体上都是说:“今年春天金人攻打淮西的时候,岳飞的军队开到舒、蕲一带就停止不前了,在跟张俊进兵淮上时,又想放弃山阳而不守。”等等。岳飞一看这种形势,知道这是要对自己罢职罢官,以扫清和议的障碍。事已至此,争也无用。于是多次请求罢去枢密副使之职,不久又交还了两镇节度使的大印。高宗这时,明白也要装成糊涂,也就这样顺水推舟了。

但是,秦桧不肯就此罢休。他决计要害死岳飞。于是,他又请来了《宋史·奸臣传》里的一位名角:万俟卨(音mò qí xiè)。

万俟卨,字元忠,开封阳武县人,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登第。此人原来并没有什么本事,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防盗守城中起了一点作用,于是被提拔为湖北转运判官,后来改任提点湖北刑狱。那一年岳飞宣抚两湖一带,万俟卨也出面来应酬。岳飞觉得这个人过于殷勤,不禁对他有一种厌烦之感。任他怎样低头折腰,岳飞始终是眉头贤锁,不理不睬。万俟卨讨个没趣,从此对岳飞怀恨在心。但是,他从来也没有想到,对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还会有报复的机会。

这一年他调任湖南转运使,来到金殿,行“陛辞”之礼。所谓“陛辞”,就是新官上任前,到皇帝那儿去道个“别”,跟皇上也没有多少说话的机会。这一天,他毕恭毕敬地来到朝廷,战战兢兢地回答了皇上的几句问话,正要告退的时候,忽然看见秦桧站在皇帝身边向他奸笑。他先是吓出了一身冷汗,很快就镇静下来。他知道,这位秦宰相可是最恨岳飞的,他突然想到:“我何不想法通过他争得一个机会,给岳飞奏上一本呢?”于是他向前进一进身,跪在地上低声奏道:“陛下,微臣琐事,不敢相扰。臣有细情回禀宰相,恳请恩顾。”秦桧一听,不禁问道:“唔?什么事呀?”但他立刻觉得在皇帝面前未免有些放肆,于是,他面向高宗,带着服罪的语气叫了一声:“陛下……”高宗倒是没有介意他和气地说:“那好,你下殿跟相国去说吧!”

秦桧下殿,轻声问道:“万俟大人,您到底有什么事情?”万俟卨也悄悄地回答说:“宰相大人,臣以为,岳少保他……”秦桧立刻打断他的话:“好吧,大人现在就请到我府中叙谈吧!”

在相府里,万俟卨滔滔不绝地说了岳飞好多坏话,什么“骄横跋扈、蔑视同僚。啦,什么“目无君长,自行其是”啦,等等。还说:“那些大将军们,出身行伍,只知道利和害,而不懂得仁和义;只害怕丢掉性命,却不怕国家王法。一个个做高官,任重职,子女成群,金玉满箱,人间的荣华富贵,让他们享受个够!何不给他们一点刑罚,让他们尝一尝厉害呢?”秦桧眯着眼睛听着,脸上露着淡淡的奸笑。他对万俟卨说:“万俟大人不畏豪横,敢于仗义执言,其情可佳。老夫认为,你可以留在京城。明日我在圣上面前保举你做监察御使,你看如何?”万俟卨感激涕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了。秦桧说:“你弹劾岳飞,要击中他的要害。一条是不守山阳,一条是逗留淮西,最好能抓到他造反的罪状……这个案子,就得交给你了。”

万俟卨回到官邸,盘算着如何定岳飞的死罪。岳飞执意抗金,惹恼了当今圣上,跟宰相成了死对头,按情理说,要他的性命,不会太难;可是,岳飞多年来驰骋疆场,民望太高,属下人太众,要制服他,也不那么容易。到底从哪里下手呢,他一夜没有合眼,终于想出了一个鬼点子:你岳飞不是党羽众多吗?好,我就从这里下手,想法让你的手下人咬你一口,看你如何消受!于是,万俟卨把他的大小吏卒,全都派了出去,让他们遍求岳飞的旧部,向他们吹风说:“岳飞目无当今圣上,辱骂相国,朝廷很快就要治他的罪,有能揭发岳飞罪状者,要官得官,要财得财;倘有知情不举者,必与犯者同罪。这样活动了十多天,竟没有一个人上门举报。万俟卨正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忽然小吏传报,说秦相爷请大人相府议事。万俟卨心中忐忑,急匆匆命轿进了相府。秦桧端坐堂中,态度倒很谦和。他呷了一口茶,慢声慢语地问道:“岳飞的事,怎么样了?”万俟卨回答说:“回禀大人,旧状已条条成立,下官已整理齐备,专候预审。”秦桧说:“前次提及的那两条罪状,其实无足轻重。你想,皇上对他旧恩未泯,朝中又有很多人替他遮掩,单靠逗留淮西、不守山阳那两条,怎么能搬倒他?还有没有别的呈子?”万俟卨说:“下官无能,尚无新的线索。下官已差人遍求岳飞的旧部,只是已过十多天,仍无消息。”秦桧说:“此举倒也可行,只是那岳飞平素很会笼络人心,恐怕……”秦桧说到这里,突然鼠眼一亮,把茶杯往桌上猛地一放,迸得残茶满桌:“那家伙平时治军严苛,我就不信他没得罪过手下士卒!”万俟卨立刻心领神会:“大人高见,下臣马上去办!”

回到家里,万俟卨召来手下人等,询问是否探听到有岳飞军中过去受罚之人。一个小吏上前回话说:“启禀大人,小人认识一个叫王贵的人,曾因触犯军规,岳爷要将他斩首,后经众军士求情,饶他不死,重责四十军棍,此人当时被打得皮开肉绽,哭爹叫娘。”万俟卨一听,喜笑颜开,命小吏连夜传来王贵,要跟他后厅叙话。

王贵被万俟卨传到家里叙话,心里已经明白了几分。他暗暗告诫自己:“岳爷对我恩重如山,我不能干对不起他老人家的事。”王贵来到后厅,万俟卨问道:“你叫王贵吗?坐下说话。”王贵说:“小人是王贵,小人不敢坐,小人恭候大人问话。”万俟卨单刀直入,开口问道:“听说岳飞要杀你,可有此事?”王贵说:“回禀大人,确有此事。那日在淮西,军中多日无粮,小人饿急,用手中的二两银子,强买了民家一斤甘薯,岳爷知道以后,定要将我处斩。”万俟卨问道:“后来是怎么逃得活命的呢?王贵说:“回禀大人,小人不敢逃脱。当时上下军士,见我身体高大,饿得可怜,加上平时作战英勇,都来求情……”万俟卨冷笑一声:“噢,原来是做做样子而已,堂堂岳元帅,不过如此!”王贵抢过话头,急忙辩解:“回大人,并非如此。当时岳爷定斩不饶,我也正闭目等死。不料被我强买甘薯的那家老汉,带着一家老小,跪在岳爷身前,说小人罪不当死,岳将军如不恕罪,他就撞死在军前。岳爷无奈,才打了我四十军棍,了结此事。”万俟卨说:“岳飞原来如此小题大作,刁买人心,怪不得江淮士民只知有岳飞,不知有皇上。”王贵急忙说:“回大人,这是大人不知内情。岳将军一顿饭的工夫也没有忘记皇上和国家。岳家军全军上下,只知为皇上报仇雪耻,为国家扫平金贼,从不以岳将军为念。”

万俟卨听到这里,气得脸色铁青。他猛地站起身,指着王贵的鼻子大声吼道:“王贵,你好不知趣!你少年为盗,杀人劫货,岳飞就是笼络你们这些草野蟊贼,骗取天下威名,以图犯上作乱。老夫今日宣你前来,是救你出于水火,如若执迷不悟,我究你前罪,杀你全家!”说着把手一挥:“来人,将他打入大牢!”

王贵被扔进一个黑屋子里,一关就是好几天。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因为这里既不像牢房,也没有狱卒,更不见有公堂对审。只看见有几个横眉立目的家奴模样的人出出进进,轮番拷打他,逼问他。他心里想,我王贵半生漂泊,是岳将军领我走上正路,我只愁报恩无路,哪里忍心加害于他?要杀我全家?哼,我无亲无故,让你们一个人也找不到!我大不过是死在你们手里,也算是对得起岳将军了……他正想着,忽然一个家丁喊道:“王贵,你的朋友来看你来了!”王贵心里一愣:“谁?”这时他可是最怕连累别人,怎么还有人自投罗网呢?他正想着,那个人摇摇晃晃地进来了,一边走还一边喊着:“王哥,你怎么落到这个地步?这是何苦呢?”王贵定神一看,不由得产生一阵厌恶之感。来人叫王俊,原来在岳飞属将张宪的手下混事。此人奸滑贪吝,一肚子坏主意,因为屡犯军规,多次受罚,最后竟被张宪赶出了军营。他今天怎么到这里来了呢?王贵冷冷地问了一句:“你来干什么?”“我来看看你呀!王哥,你在岳家军里出生入死这么多年,他家给你什么好处了?你为什么到现在还要为他们卖命?岳帅和张将军的那些事,我都知道个一二成,你能不知道吗?”王贵气得浑身发抖,大声吼道:“你给我滚出去!我不认识你!”没等王俊再说话,一旁的家丁却看出了门道,急忙对他说:“这位小哥,你不必跟他在这里吵,我们领你去见我们老爷!”

王俊此来,正是为了要见万俟卨。原来,王俊被赶出军营以后,一直怀恨在心。多年来,他还是不务正业,整日在市井中厮混。后来岳飞、张宪失势,他心里暗自高兴。最近又风传岳飞跟张宪互相勾结,争权谋反。这都是秦桧、张俊、万俟卨等人制造的谣言,他自然摸不着底细。又听说朝廷里的人正在寻找岳飞的旧部,收罗内情,并有重赏。他就日夜盼望有人能找他。可是等来等去不见动静,他就心生一计,借探望王贵的机会,自己找上门来了。

万俟卨得到了王俊,如获至宝,这可真算得上是大巫见小巫了。他问王俊:“岳飞和张宪谋反的事,你知道吗?”王俊说:“小人知道。”万俟卨说:“那好,你说一说吧。”王俊说:“小人嘴笨,记性也不好。常常需要别人提醒提醒才行。”万俟卨一乐,说:“你慢慢想一想,把事情写出来吧。”王俊说:“小人不识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大人命人写出来,我署上名字就行了。”万俟卨笑着说:“那好,你下去休息,明天到堂上来见我。”王俊说:“回禀大人,小人被张宪所害,身无分文,无家可归。”万俟卨对王俊笑一笑说:“老夫不是让你回家,是让你下去休息,你可放心,只要大事有成,老夫是不会亏待你的。”又回身对家人说:“先送他十两银子,陪他到客房休息去吧!”

第二天,万俟卨从王俊那里录到了证言。王俊的证词说:“张宪多次召集军中将士,商量如何把岳飞请回军队,组织大军北进,让宋金两国关系紧张起来,以破坏双方议和。还说,如果皇上不听,就一起打回临安。”证词上还说,他亲眼见过两封信,一封是岳飞写给张宪的,让他在军队中跟将士们谋划好,以便岳飞尽快回到军队;另一封是岳云写给张宪的,让他谎报金兵来犯的军情,惊动朝延,好让岳飞还军应战。证词中还说,张宪把这两封信都已烧毁,这也是他亲眼看到的。

万俟卨带着这份无价之宝去向秦桧报功。秦桧见了王俊的“证词”,也十分高兴。他说:“好,好,事情总算有了一些进展。前日金国又派来使臣,一定要对岳飞有个处置,他们才肯重签和议。咳,这些鞑子们,也是逼人太甚。”万俟卨说,“此事关系到社稷安危,也该抓紧时日。依下臣愚见,不如现在就把岳飞父子并张宪等人收监入狱,一则免得彼此串供,二则,煞住他们的威风,别人也敢说话。只是,此事要不要奏明圣上?”秦桧说:“如此甚好,老夫明日就去奏明圣上。”万俟卨说:“要是能让岳飞、张宪两人招供,事情就好办了。”秦桧说:“这倒是很难的事,老夫深知他们的秉性。不过,上有张俊等人的弹劾,下有王俊的证词,谅他也是有口难辩。噢,对了,千万要看守好王贵、王俊这两个人,不要有什么差错。”万俟卨说:“下臣记住了。”

他们都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都跪着?

赵构与秦桧

第二天,秦桧入见高宗。高宗开口便问道:“议和的事,谈得怎么样了?”秦桧说:“稍有进展。只是金人条件太苛,为臣不敢自作主张。”高宗说:“秦爱卿也是过于缩手缩脚。朕不是多次跟你说过吗,只要归还先帝灵枢,送回太后,什么条件都不必计较。”秦桧说:“金人索要钱帛太多。”高宗说:“我堂堂中原……”高宗说到“中原”二字,感到不确,立即改口说,“我浩浩江南,还缺那几块白银绢帛不成?”秦桧说:“金人实在过于无理,他们竟然要我们把岳飞……”高宗眉头一皱,半晌没有说话,秦桧也不敢再说下去了。高宗沉思了一会儿,抬头问道:“岳飞的事情……现在如何?”秦桧说:“岳将军一意孤行,惹怒了金人,给和议设下重重障碍,不仅金人不放过他,朝臣也多有非议。岳将军近日对陛下多有不满,日前又有人告发他纵子网罗旧部,图谋不轨。”高宗一愣,急忙问道:“有这等事?可有证据吗?”秦桧说:“这证据嘛,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岳将军党羽众多,府院深深,很难探得确实;但朝臣上下,众口一词,也很难说就没有这种事。”高宗又是好长时间没有言语,最后,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岳飞的事情,就不必细奏了。朕于岳飞,多有爱怜之情。但凡事要以国家大局为重,这也是他咎由自取。朕心很乱,以后不再过问此事了。”

秦桧这一次算是心满意足了。他立刻转告万俟卨:“皇上把岳飞交给我了,我就把他交给你了!”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月,秦桧派人逮捕了岳飞、岳云父子和张宪。差官来到岳府,岳飞父子毫无惊慌之色,好像这个场面他们早已料到。岳飞平静地冷笑了一声说:“皇天后土,可表此心!”

万俟卨来见秦桧,请示如何审理岳飞谋反案,显得跃跃欲试,急不可耐。可是秦桧却给他泼了一飘冷水。秦桧说:“岳飞的案子,已下在大理寺。老夫以为,还是让别人审理为好,可以免去许多干系。万俟卨只得灰溜溜地问道:“如此最好,但不知相爷派哪位大人审理此案?”秦桧说:“中丞何铸能仗义执言,他的几篇弹劾奏章颇为有力,不如就请他主审吧。”万俟卨只得告退。

于是,秦桧派御使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审理此案。其实,何铸不过是一个书呆子出身,论起仁义道德、人伦天理,常常滔滔不绝。他弹劾岳飞,实属被秦桧煽动,不明真相,他跟岳飞并无个人恩怨。这一天,这位主审官把岳飞带上大堂,问他为什么要谋反,岳飞慷慨陈辞,怒斥奸臣误国,加害无辜。最后,岳飞撕裂上衣,露出后背,一边让主审官察看,一边激动地说:“我岳飞从小就立志报国,耿耿忠心,惟天可表!”何铸、周三畏抬眼一看,见岳飞背上,有刀刻的“尺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肌理!两个人又惊讶,又感慨,只好暂时退堂。

何铸、周三畏二人仔细察看了所有的立案文本,竟没有一份能使罪名成立的材料。这才明白,岳飞原来是无辜的。周三畏立请辞职。何铸找到秦桧,对他说明了情况。秦桧十分不满。何铸说:“我不是为了一个岳飞!现在正是国家危难之时,无故杀戮大将,足使士卒寒心,这哪是治国之策啊!”秦桧一时语塞,只是说:“这是皇上的意思,我有什么办法!”

第二天,主审官只好换人。于是,万俟卨正式上任了。岳飞一见他在堂上,就再没有什么话好说了。他昂首挺立,任你严刑拷打,一不下跪,二不招供。岳云、张宪也是如此。岳飞父子被打得死去活来,万俟卨也被气得死去活来。案子一直落不下来。

这年十一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秦桧秉承金国使臣的旨意,加紧迫害岳飞。判岳飞三大罪状:一、与张宪合谋造反;二、受诏不救淮西;三、诬岳飞曾说:“我与太祖都是三十岁做节度使”,犯指斥、轻慢先帝罪。岳飞不救淮西,当时有皇帝的御札相阻。秦桧派人搜查岳府,偷回了皇帝的亲笔信,才敢立下这第二条“罪状”。

这些罪名,没有一个能够成立。从岳飞入狱那一天起,朝臣上下,直到黎民百姓,纷纷为岳飞鸣不平。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都说岳飞无罪,最后被万俟卨弹劾,都丢了官。宗正卿士请求以全家百口担保,认准岳飞无罪,被万俟卨弹劾,结果客死建州。一名百姓上书为岳飞鸣不平,被捕死在狱中。王贵后来也正式下了大狱,在被折磨得昏昏沉沉中画了供。而凡是附会秦桧之徒加害岳飞的人,都得到了升迁。那个王俊,也得到了好处。

秦桧准备给岳飞正式定罪的时候,老将韩世忠忿忿不平,他前去指责秦桧:“岳飞的罪名,哪一条能拿出真凭实据?”秦桧说,岳飞的儿子岳云给张宪的信,虽然还不太清楚,但“其事体莫须有!”(意思是,这种事情不一定没有。)韩世忠愤怒地说:“这‘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岳飞的案子,既无证据,又无口供。可是,外有金人威逼,上有皇上授意,秦桧有恃无恐。公元1142年1月18日,正是绍兴十一年除夕,仅仅凭着秦桧的一张纸条,这位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就被在狱中“赐死”了。他临死的时候,愤然挥笔在几案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当年他只有三十九岁。他的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都被判了“弃市”,暴尸街头;全家则被流放岭南。

他们都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都跪着?

风波亭遇害

听到岳飞的死讯,全国上下,臣民士卒,都隐入了极度的悲愤和压抑之中。而金国贵族,却是欣喜万分。南宋出使到金国的尚书洪皓,从北国发来密信说,金人所怕的,只有岳飞,甚至有人“以父呼之”,金国将领们听说岳飞死了,都“酌酒相贺”。

直到二十多年以后,那个投降皇帝死了,新君为了要再跟金军较量一番,才顺承民意,平反了岳飞的冤狱,修墓立祠,加号“忠烈”,又赶走了秦桧的党羽。公元1179年,又加谥号为“武穆”,到了1211年,即宋宁宗嘉定六年,又追封为鄂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