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211篇》帛书老子.81

《悟学.第211篇》帛书老子.81

悟学十八子 20201107

《德经》 第81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译文】「和解重大的仇怨,必然还会留有余留的怨恨,这怎么可以把它当作妥善呢?

因此,圣人崇尚帮助,但并不以此索取。所以,有‘德’者主张(默默地)助(人),无‘德’者主张索取。

天道(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爱,永恒地(默默地、无私地)帮助世人。」

《悟学.第211篇》帛书老子.81

老子与道德经

【注释】「(1)和:平息争端,和解。(2)焉:代词,怎么。(3)善:完善,完好,圆满,妥善。(4)右:崇尚,重视。(5)介:助。《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郑玄 笺:“介,助也。”,引申帮助、辅助。(6)责:要求,索取。

(7)司:司,主也。--《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8)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另【集解】郑玄曰: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在此引申为索取,剥削。(9)与:赞助,给予。(10)善:名词,好事,好处。」

《悟学.第211篇》帛书老子.81

通行版《道德经》

【评析】本章是老子的最后一篇,文字简洁,但歧义颇多。通行版《道德经》是第79章。文字也与《道德经》有歧义。本人依从帛书老子甲乙版解读此章。

第一层:‘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老子讲了一个人道的现象,‘和大怨’:化解重大仇怨,仅靠调解是不可能完成的,在调解的过程中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胁迫,也即(胡萝卜+大棒)才能化解。即使这样,仍有余留的怨恨存在,也就面和心不和。老子认为这不能算妥善解决。只能算一种折中调和的办法。

第二层:‘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

老子接第一层,回答什么‘善’。圣人(得道者)处事是默默地助人,不求回报。所以,有‘德’者主张(默默地)助(人),无‘德’者主张索取。

我们再回看第8章「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利万物而有静’可体现的意思:利他、公正、无私;

‘居众人之所恶’可体现的意思:无欲、谦退、不争。

第三层:最后老子总结:‘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老子处于春秋末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宗亲制度),讲究的就是亲情血缘。老子第一个提出‘天道无亲’,也是对当时礼乐制度的反对与挑战。早于佛教的众生平等及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天道(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爱,永恒地(默默地、无私地)帮助世人。其实纵观历史是贤德之君、或得道高僧、或世外高人,皆是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皆为大爱也!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即是本章的总结,也是本书的总结,与开篇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遥相呼应,首尾圆合,天衣无缝。

真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妙哉!妙哉!

《悟学.第211篇》帛书老子.81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212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