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作者:杜興華

古代先聖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著成巨籍的千古奇書《道德經》具有極高的哲學價值和文化地位,它深刻揭示了宇宙的客觀規律、自然規律、人在宇宙萬物中的地位和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等思想精神影響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歷史進程。不僅如此,《道德經》的文學價值也不容低估,它集成了《楚辭》、《漢賦》、《駢文》的風格,採用了賦比興的手法,兼有風雅頌入曲入韻入理入情入心的文學風格特色,便於吟唱朗誦,是一集難得的長篇哲理散文詩。

為了使廣大讀者更好地理解領會老子的《道德經》的思想精神實質,使《道德經》更加通俗化、現代化,編者今天隆重推出大漠雄鷹先生新作《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第一次以詩歌形式譯註、解讀《道德經》,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歡迎大家關注、賞讀、點評、點贊支持!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一、《道德經》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詞語解釋:

(1)徼(jiǎo):邊際、邊界、界定。

(2)故常無慾,以觀其妙:所以我們要以無慾無求的心態來觀察道的奧妙,以達到清淨智慧境界。慾望令人欺詐、痛苦、不安,疲憊,並帶來災難。林則徐的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正是老子這個觀點的形象比喻。

(3) 常有欲,以觀其徼:“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這裡的欲,是指正確的想法與期望,老子說的無慾是指無邪欲或妄想。

這兩句話連起來的意思為:觀無中生有,能悟大道的奧妙;觀有歸於無,則可知萬物的造化與歸宿。這裡,老子說出了認識“道”的兩種方法論,將其辯證統一起來。

第一章 詩歌譯註

道能用語說,說也說不清。

名能文字述,不是普通名。

無是萬物始,有是萬物終。

觀無研精妙,悟有知際通。

玄妙又深奧,宇宙道無窮。

無是有之源,有是無之從。

有無名稱異,來源卻相同。

天地萬物道,無形也有形。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二、《道德經》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詩歌譯註

美緣醜而在,善因惡孳行。

倡善因惡猖,難易相促成。

長與短相補,高和下相充。

同聲相和諧,先後共連朋。

聖人持無為,事物皆平恆。

思想促行動,潤物細無聲。

任其自然態,不以意志爭。

功成不自居,得失辯成功。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三、《道德經》第三章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三章詩歌譯註

不尚賢能民不爭,勿崇珍貴眼不紅。

耀貪炫欲人迷亂,虛意莫攀眾心清。

聖人治世消奢望,百姓飽腹天下寧。

強身健魄思無慾,順應自然行太平。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四、《道德經》第四章原文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詞語解釋:

(1)淵兮:淵,指深水,潭。此處名詞作形容詞,“很深呀”之意。意思說“道”很深遠,是萬物的本源。

(2)宗:本源。

(3挫其銳,解其紛: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

(4)和其光,同其塵:涵蓄著光耀,混同著塵垢。後來“和光同塵”作為成語出自《道德經》第三章,意思為:蘊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於塵世之中。

(5)湛兮似或存:深沉的樣子啊,似乎不存在。

第四章詩歌譯註

大道空杯才能容,虛心無形裝有形。

挫其銳氣解紛擾,吸納光輝究其宗。

天帝生前道已有,和光同塵若無境。

類人微渺似塵粉,如海道深難充盈。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五、《道德經》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詞語解釋:

(1)橐(tuó)龠(yuè):風箱。

(2)屈:虧空、枯竭。

第五章詩歌譯註

天地無仁人當狗,聖人不慈民作犬。

政令繁多使民惑,休養生息順自然。

乾坤互動風箱拉,虛而不竭大氣環。

守中虛心行仁政,把握根本不多言。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六、《道德經》第六章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詞語解釋:

(1)穀神:《老子》:"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又:"穀神不死。"《列子·天瑞》引"穀神不死"句,謂出自黃帝書。諸家解釋歧異,主要有三說:

一說:谷,山谷:神,一種渺茫恍惚無形之物。穀神即指空虛無形而變化莫測﹑永恆不滅的"道"。三國魏王弼注《老子》"穀神不死":"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宋司馬光《道德真經論》:"中虛故曰谷,不測故曰神,天地有窮而道無窮,故曰不死。"

二說:谷,通"谷"穀子之意,義為生養。穀神謂生養之神,亦即"道"。"道能生天地養萬物,故曰穀神。不死言其長在也。"說見高亨《老子正詁》捲上。

三說:谷,通"谷",義為保養。神,指五臟神。河上公《老子》"穀神不死"注:“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藏之神也。”"引申指導引養生之術。

此章闡述了本體論的道,老子把道稱為穀神,道之所以不消失滅亡,是因為她自有玄牝這個母體。引申為是道產生了宇宙的萬物,是萬物的本原,並認為她有綿綿不絕,永不窮竭的特性。

(2)玄牝:玄,玄奧、幽遠微妙之意。牝(pìn):母性、雌性生殖機能的代名詞,指女性生殖器。玄牝之門:玄妙的母性生殖之門,是天與地的根本。

第六章詩歌譯註

穀神不死謂玄牝,玄妙母體生育門。

絡繹連綿傳不斷,萬物生長靠母根。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七、《道德經》第七章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詩歌譯註

天長地久自然行,緣於無私才長生。

聖人遇事謙退讓,置己度外尚無爭。

捨己為人得民護,無私方能有始終。

天地沒有私情慾,厚德載物蘊生靈。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八、《道德經》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詞句解釋:

(1)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

(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此句:老子在闡述水之八德: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隨遇而安,這是犧牲精神。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這是謙虛的品格。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這是大公無私的精神。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這是自覺自治的能力。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才能所長,唯才是舉,知人善任的能力。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審時度勢的的能力。最善的是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這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所以沒有過失,無憂無慮,也就沒有怨咎,無怨無悔。

第八章詩歌譯註

最善之人性若水,滋潤萬物終不悔。

隨遇而安自沉默,待人誠摯心莫違。

格守信用善精簡,處理得當切實際。

循理相機把要害,美德如龍游四海。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九、《道德經》第九章原文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zhuō)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不若其已。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解釋 :

(1)文意解釋:當一旦得到的東西已經很豐富了,就不要貪得無厭,不如停下來,你所佔有的金錢地位多了,別人就會眼紅,鋒芒畢露的人,終究是不能“長保” 的。人一旦發富發貴金玉滿堂,往往會驕傲自大,這樣反給自己栽下禍根。功成身退,是天之道也。

(2)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

(3)揣(chuǎi)而梲(zhuō)之:揣、捶、捶擊。梲,木杖,引申為尖銳。此句意思為: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第九章詩歌譯註

執持盈滿適時止,鋒芒畢露難長久。

一張一弛生息道,金玉滿堂豈可留?

富貴驕橫生禍端,事情圓滿知斂收。

功成名就應勇退,遵守天道自無憂。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一》

十、《道德經》第十章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詞句解釋:

(1)本章的釋義: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一樣的無慾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2)玄德:玄,深奧不容易理解的東西。玄德,是最崇高深奧的道德。老子說:生化萬物卻不禁錮萬物,有為生養萬物卻不居功,生長萬物卻不主宰萬物,這就是玄德。在《道德經》第五十一章中老子進一步將“玄德”闡述為:萬物生命生於道、秉於德而形於物,故“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也。

第十章詩歌譯註

柔和溫順聚精氣,神形合一不分離。

清除雜念察靈腑,仔細觀診見瑕疵。

愛民治國行道德,天門開闔辨雄雌。

哺育萬物不為己,秉德不宰為愛慈。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