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鹰:《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作者:杜兴华

古代先圣老子洋洋洒洒五千言,著成巨籍的千古奇书《道德经》具有极高的哲学价值和文化地位,它深刻揭示了宇宙的客观规律、自然规律、人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和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等思想精神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不仅如此,《道德经》的文学价值也不容低估,它集成了《楚辞》、《汉赋》、《骈文》的风格,采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兼有风雅颂入曲入韵入理入情入心的文学风格特色,便于吟唱朗诵,是一集难得的长篇哲理散文诗。

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领会老子的《道德经》的思想精神实质,使《道德经》更加通俗化、现代化,编者今天隆重推出大漠雄鹰先生新作《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一次以诗歌形式译注、解读《道德经》,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欢迎大家关注、赏读、点评、点赞支持!

大漠雄鹰:《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一、《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词语解释:

(1)徼(jiǎo):边际、边界、界定。

(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我们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道的奥妙,以达到清净智慧境界。欲望令人欺诈、痛苦、不安,疲惫,并带来灾难。林则徐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是老子这个观点的形象比喻。

(3) 常有欲,以观其徼:“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这里的欲,是指正确的想法与期望,老子说的无欲是指无邪欲或妄想。

这两句话连起来的意思为:观无中生有,能悟大道的奥妙;观有归于无,则可知万物的造化与归宿。这里,老子说出了认识“道”的两种方法论,将其辩证统一起来。

第一章 诗歌译注

道能用语说,说也说不清。

名能文字述,不是普通名。

无是万物始,有是万物终。

观无研精妙,悟有知际通。

玄妙又深奥,宇宙道无穷。

无是有之源,有是无之从。

有无名称异,来源却相同。

天地万物道,无形也有形。

大漠雄鹰:《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二、《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诗歌译注

美缘丑而在,善因恶孳行。

倡善因恶猖,难易相促成。

长与短相补,高和下相充。

同声相和谐,先后共连朋。

圣人持无为,事物皆平恒。

思想促行动,润物细无声。

任其自然态,不以意志争。

功成不自居,得失辩成功。

大漠雄鹰:《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三、《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诗歌译注

不尚贤能民不争,勿崇珍贵眼不红。

耀贪炫欲人迷乱,虚意莫攀众心清。

圣人治世消奢望,百姓饱腹天下宁。

强身健魄思无欲,顺应自然行太平。

大漠雄鹰:《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四、《道德经》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词语解释:

(1)渊兮:渊,指深水,潭。此处名词作形容词,“很深呀”之意。意思说“道”很深远,是万物的本源。

(2)宗:本源。

(3挫其锐,解其纷: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

(4)和其光,同其尘:涵蓄着光耀,混同着尘垢。后来“和光同尘”作为成语出自《道德经》第三章,意思为: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

(5)湛兮似或存:深沉的样子啊,似乎不存在。

第四章诗歌译注

大道空杯才能容,虚心无形装有形。

挫其锐气解纷扰,吸纳光辉究其宗。

天帝生前道已有,和光同尘若无境。

类人微渺似尘粉,如海道深难充盈。

大漠雄鹰:《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五、《道德经》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词语解释:

(1)橐(tuó)龠(yuè):风箱。

(2)屈:亏空、枯竭。

第五章诗歌译注

天地无仁人当狗,圣人不慈民作犬。

政令繁多使民惑,休养生息顺自然。

乾坤互动风箱拉,虚而不竭大气环。

守中虚心行仁政,把握根本不多言。

大漠雄鹰:《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六、《道德经》第六章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词语解释:

(1)谷神:《老子》:"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又:"谷神不死。"《列子·天瑞》引"谷神不死"句,谓出自黄帝书。诸家解释歧异,主要有三说:

一说:谷,山谷:神,一种渺茫恍惚无形之物。谷神即指空虚无形而变化莫测﹑永恒不灭的"道"。三国魏王弼注《老子》"谷神不死":"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宋司马光《道德真经论》:"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天地有穷而道无穷,故曰不死。"

二说:谷,通"谷"谷子之意,义为生养。谷神谓生养之神,亦即"道"。"道能生天地养万物,故曰谷神。不死言其长在也。"说见高亨《老子正诂》卷上。

三说:谷,通"谷",义为保养。神,指五脏神。河上公《老子》"谷神不死"注:“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藏之神也。”"引申指导引养生之术。

此章阐述了本体论的道,老子把道称为谷神,道之所以不消失灭亡,是因为她自有玄牝这个母体。引申为是道产生了宇宙的万物,是万物的本原,并认为她有绵绵不绝,永不穷竭的特性。

(2)玄牝:玄,玄奥、幽远微妙之意。牝(pìn):母性、雌性生殖机能的代名词,指女性生殖器。玄牝之门:玄妙的母性生殖之门,是天与地的根本。

第六章诗歌译注

谷神不死谓玄牝,玄妙母体生育门。

络绎连绵传不断,万物生长靠母根。

大漠雄鹰:《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七、《道德经》第七章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诗歌译注

天长地久自然行,缘于无私才长生。

圣人遇事谦退让,置己度外尚无争。

舍己为人得民护,无私方能有始终。

天地没有私情欲,厚德载物蕴生灵。

大漠雄鹰:《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八、《道德经》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词句解释:

(1)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此句:老子在阐述水之八德: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随遇而安,这是牺牲精神。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这是谦虚的品格。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这是大公无私的精神。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这是自觉自治的能力。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才能所长,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的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审时度势的的能力。最善的是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所以没有过失,无忧无虑,也就没有怨咎,无怨无悔。

第八章诗歌译注

最善之人性若水,滋润万物终不悔。

随遇而安自沉默,待人诚挚心莫违。

格守信用善精简,处理得当切实际。

循理相机把要害,美德如龙游四海。

大漠雄鹰:《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九、《道德经》第九章原文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zhuō)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不若其已。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解释 :

(1)文意解释: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锋芒毕露的人,终究是不能“长保” 的。人一旦发富发贵金玉满堂,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功成身退,是天之道也。

(2)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3)揣(chuǎi)而棁(zhuō)之:揣、捶、捶击。棁,木杖,引申为尖锐。此句意思为: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第九章诗歌译注

执持盈满适时止,锋芒毕露难长久。

一张一弛生息道,金玉满堂岂可留?

富贵骄横生祸端,事情圆满知敛收。

功成名就应勇退,遵守天道自无忧。

大漠雄鹰:《诗歌解读老子(道德经)之一》

十、《道德经》第十章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词句解释:

(1)本章的释义: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一样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2)玄德:玄,深奥不容易理解的东西。玄德,是最崇高深奥的道德。老子说:生化万物却不禁锢万物,有为生养万物却不居功,生长万物却不主宰万物,这就是玄德。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老子进一步将“玄德”阐述为:万物生命生于道、秉于德而形于物,故“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也。

第十章诗歌译注

柔和温顺聚精气,神形合一不分离。

清除杂念察灵腑,仔细观诊见瑕疵。

爱民治国行道德,天门开阖辨雄雌。

哺育万物不为己,秉德不宰为爱慈。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