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來福士“油轉漁”轉出新動能

中集來福士憑藉“海工+牧場”聯動模式,引領全國第六次海洋漁業浪潮,趟出了經略海洋的新路子——

“油轉漁”轉出新動能

水母網4月27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逄苗 攝影報道)

4月的芝罘灣,又一次吸引世界目光——

助力我國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成功的“藍鯨2號”鑽井平臺在這裡挺進深海;世界最大5800米車道雙燃料滾裝船在這裡開工建造;全球最大最先進深水養殖工船“HAVFARM 1”在這裡遠航挪威……這些閃耀國際海工板塊的“網紅”,都是中集來福士的“爆款”產品。

在保持半潛式平臺訂單數量世界前三位優勢基礎上,由專注海上石油鑽探向服務現代漁業裝備領域延伸產業鏈條,中集來福士遊刃有餘,秘訣就是“自主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集來福士時的評價,“基礎的、核心的東西是討不來買不來的,要靠我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來實現。”

“經過多年積累,我們創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我們發力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領域,引領全國第六次海洋漁業浪潮,向大海洋產業延展。”中集來福士助理總裁、中集藍總經理郭福元如是說。

如今,煙臺海工人牢記總書記的囑託,立足煙臺海洋優勢和特色,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轉換海洋經濟新舊動能為抓手,科學規劃發展“藍圖”,搶抓機遇,向海圖強,吹響了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衝鋒號”。

市場倒逼——

“油轉漁”開啟“新動能”

昨天上午,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碼頭,焊接廠區火星四濺,機械轟鳴聲聲聲震耳,項目建設者埋頭奮戰,努力把受疫情影響而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展現著煙臺海工裝備製造產業的勃勃生機。

世界最大的2萬噸橋式起重機“泰山”龍門吊下,上百名工人正在“海上花”——“耕海一號”網箱項目上緊張施工,為今年的交付做準備。“目前項目正在進行分段合攏中,該項目從設備、網衣幾乎全部採用國產化,國產化率可達95%以上。”中集藍裝備項目部經理盧曉介紹。“耕海一號”為鋼結構坐底式網箱,由3個大小相同的直徑40米圓形子網箱旋轉組合而成,構成直徑80米的“海上花”概念,每個網箱養殖體積約10000立方米,總養殖體積30000立方米。網箱採用太陽能發電和柴油機發電作為主要電力來源,配備自動投餵系統、水下監測系統、水下洗網機等,實現養殖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無汙染化。

值得一提的是,“耕海一號”的設計理念非常新穎,3個子網箱大小一致,但功能卻有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區別。“在國內,深水網箱還是一種新產品,處於摸索階段,我們創新設計理念,也是發掘新動能的一次大膽嘗試。”盧曉說。作為中國海工行業領軍企業,中集來福士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不僅保持了在傳統海工領域的優勢,更利用這些技術和經驗積累,向大海洋產業延展,求新求變、改革創新,開啟了“發掘新動能”之旅。

改變,源自市場的倒逼。

近年來由於油價低行成為新常態,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面對惡劣的市場形勢,中集來福士牢牢堅守中國海工陣地,延伸產業鏈。深水網箱作為海洋漁業發展的新興戰略產物,實現了從近岸養殖向深遠海離岸養殖的突破,成為緩解近海漁業資源壓力的主要手段。2018年4月,中集來福士孵化的新公司——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跨出了“油轉漁”的堅實步伐。2019年5月,中集藍研發建造的“長鯨一號”深水智能網箱投入使用,網箱集成了網衣自動提升、自動投餌、水下監測等自動化裝備,日常僅需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使之成為全球首個深水坐底式養殖大網箱和首個實現自動提網功能的大網箱。

“長鯨一號”是中集來福士在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領域的首要力作,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能夠實現系統定時、定量、高效自動控制,讓海洋牧場從近海走向深海。JOSTEIN ALBERT的交付,中集來福士更是順利打開了國際市場,成為全球深遠海漁業裝備設計建造龍頭企業,向世界展示了“煙臺智造”的實力。

信之愈深,行之愈篤。中集來福士通過自主研發設計,為客戶量身定製深水網箱,用第二產業裝備武裝第一、第三產業,以更智能、更生態的方式,激發海水養殖活力,提升海水養殖效益,引領海洋漁業發展。

人才驅動——

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

漫步廠區,極地惡劣海域鑽井平臺巍峨矗立,“泰山”龍門吊高聳入雲,海洋牧場平臺蓄勢待發。春日的陽光溫暖了碼頭,海風撥動著“海工人”的心絃。

就在4月10日,中集來福士建造的全球最大深水養殖工船“JOSTEIN ALBERT”號,如期從煙臺港4號錨地啟程前往挪威。JOSTEIN ALBERT堪稱漁業裝備中的“巨無霸”,全長385米,型寬59.5米,總面積約等於4個足球場首尾相接,由6座深水智能網箱組成,養殖規模可達1萬噸,約合200多萬尾三文魚。它是全球首條通過單點繫泊系統進行固定的養殖裝備,也是中集來福士在深遠海養殖網箱領域的首個國際訂單,克服首制船無先例可循、嚴格的設計建造標準等挑戰,突破網衣整體設計及計算方案等多項核心技術,填補了國內在相關領域的空白。

為何能取得如此突破?人才是關鍵。

“在新業務領域持續推進公司‘百人創業計劃’,為企業創新發展再增新動能,讓核心團隊與公司事業風雨同舟。”中集來福士技術領軍人、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總經理滕瑤說。近年來,中集來福士不斷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凝聚海工人才,和挪威MHWirth公司聯合成立鑽井模擬實驗室,這是中國第一家、全球第七家MHWirth鑽井模擬實驗室。

“實驗室的成立,意味著來福士成功握手國際知名鑽井公司,為創新研發,人才培養,引領前沿技術等爭取了平臺支撐。”滕瑤說,“實驗室通過數字化方式,為在建項目系統調試和相關課題研發提供技術支持,助推海洋工程鑽井系統關鍵技術發展,實現智能製造。”實驗室由控制機櫃、模擬器軟件、司鑽椅、大型拼接屏組成,應用範圍覆蓋了鑽井系統從概念設計到建造、調試的全過程,能夠真實模擬鑽井作業的場景,並實現3D可視化,展示逼真的人機互動效果。模擬器擁有強大的數據實時處理能力,每秒鐘可處理超過50000個數據樣本,大幅縮減了鑽機從啟動到調試的時間,既可以進行鑽井系統操作培訓,又能對在建項目的控制系統進行預調試,更加安全高效,並且降低了成本。

海工行業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業,中集來福士專注於高端海工裝備EPC總包服務,一直以來,堅持自主研發和持續創新,走通了深水鑽井平臺大包之路。

從2004年開始,中集來福士開始構建自己的研發團隊,消化國際設計、學習國外流程,同時從國內搞海洋工程、船舶設計的院校招聘了100多位本碩博專業人員。通過收購瑞典和挪威兩家知名海工設計公司(BT與BE),形成中歐互動研發格局,並搭建了研發技術平臺,實現了深水平臺自主設計突破。同時,培育了我國第一代深水平臺工程師,一批實戰經驗豐富的項目管理團隊。

目前,中集來福士擁有煙臺、上海、挪威、瑞典、深圳五個海洋研究院,以及煙臺、海陽、龍口三個建造基地,形成了“五院三地”的總體產業格局。其中,煙臺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主要從事鑽井平臺、半潛式平臺、海底勘油船等海洋工程設計、研發,是國家級能源海洋石油鑽井平臺研發(實驗)中心,擁有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員工近200人,聚集海工專業研發人員800人,佔我國海工技術領域人才隊伍的50%以上,先後完成重大科研項目20餘項,突破行業重大關鍵技術50餘項,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被國家工信部認定為首批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

中集來福士的研發團隊有1000多人,擁有各類知識產權230餘項、發明專利近100項,平均年齡只有34歲。80%自主知識產權的極地惡劣海域鑽井平臺維京龍系列,100%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平臺Gas Plant,100%自主知識產權的生活平臺CR600,都出自這些年輕人之手。

繪製藍圖——

深耕大海洋產業

發展浪潮,梯次奔湧,海洋經濟發展的浪潮更是拍岸而來。中集來福士,正在續寫著藍色海岸線新一輪發展的傳奇。

東營、濰坊、煙臺、威海、日照……如今沿著山東省的海岸線,中集來福士已在山東省沿岸矗立了22座海洋牧場平臺,覆蓋並滿足了山東黃海、渤海、黃河口等各類沿岸海域使用要求。

“這些平臺對現代漁業裝備轉型升級具有里程碑意義,有助於煙臺海洋漁業走在全國前列,引領全國第六次海洋漁業浪潮。”郭福元說。在大力發展海洋牧場的實踐過程中,來福士積極探索,大膽創新,闖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洋牧場發展新模式、新路子。“海工+牧場”聯動模式,將中集來福士的科研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僅提高了牧場裝備化水平,更加快了現代漁業向深遠海域拓展的步伐。

今年,中集來福士發力海洋漁業裝備將有大動作:市政府與中集集團去年年底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併為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揭牌;今年4月,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註冊預審核正式通過。這是中集藍布局海洋漁業產業在當前時間窗口中契合了煙臺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而孕育出的公司,經海公司的成立極大鼓舞了中集佈局海洋漁業全產業的信心。

“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以推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為發展目標,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和生態發展的戰略思想,重點佈局海洋牧場、智慧漁場、漁業園區、休閒漁業、育苗、飼料、海產品加工、貿易及物流等全產業鏈條。”郭福元介紹。通過推進“百箱計劃”,中集來福士將致力於成為裝備先進、規模化、高智能化、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深海養殖龍頭企業。

12級颱風中牢牢釘在作業海域進行鑽採可燃冰的“藍鯨1號”、全球最大的第七代雙鑽塔超深水海上鑽井平臺“藍鯨2號”、交付了國內80%的半潛式鑽井平臺、深水平臺建造數量世界第一……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的誕生,讓中集來福士不斷亮相於世界舞臺,成為海工裝備領域的一顆閃亮明星。

站在行業之巔,中集來福士在專注海工裝備的同時,不斷加強海洋新領域產品研發力度。從海上油氣田,再到海上糧倉,中集來福士正繪製一張大海洋產業藍圖,努力創新設計並建造更多能夠搭載海洋新技術的國之重器和民之利器,實現有豐富產業內涵的智慧海洋,助力煙臺高端裝備製造業挺進“深藍”,展現著 “經略海洋”的煙臺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