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團產城業務出表成為“二次創業”的開局之作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正處在新一輪科技創新週期。

而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不但能讓符合新經濟時代訴求的IPO企業充分受益,也有機會讓快速完成轉型升級、跟上時代脈搏的傳統行業煥發生機,未來培育出中國版的“FAANG”和中國先進製造業代表性企業是指日可待的。在此支持下,中國股市持續時間最長的慢牛行情或許已經揭開了帷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百年美股歷史便是美國經濟變遷和發展的真實寫照,從中也許不難總結出,科技創新是美國強盛、美股長牛的核心邏輯之一。更具體地說,近十年來的移動互聯網及先進製造業才是美國經濟和企業盈利增長,驅動美股長牛的兩大重要動力。興業證券發佈的研報指出,2009-2018年期間FAANG利潤增長6倍,佔標普500(利潤)比例從3%提升至9%,五家公司在所屬行業的利潤佔比均實現了翻倍,2017-2018 年美國先進製造業的18家代表性公司,它們的盈利增長了70%,佔標普500(利潤)比例從9%提升至11%。這些趨勢變動未來或有可能在A股、港股市場得到重演。

當前較為顯著的狀況是,市場給予中國的先進製造業代表性公司的關注度和估值預期,是要遠遠落後於互聯網或其他創新技術產業鏈(比如生物科技、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從經營產品獲得世界冠軍的比例,或從細分領域隱形冠軍出現的概率比較,前者或許要遠勝於後者。這意味著也許在某些領域,中國的先進製造業代表性公司在全球角逐過程中已經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別的競爭對手。

以中集集團為例子來說明,公司已有多個產品成功躋身世界第一,未來亦計劃繼續擴大世界冠軍產品的覆蓋面和數量,引領中國的先進製造和智能製造進一步在全球取得領先位置,以及快速追趕落後短板。

下注中國被低估的先進製造業,中集率先調整姿態重新聚焦

近兩個月以來,作為中國先進製造業代表性公司之一的中集集團,在多個領域突然動作頻頻,一系列行動和舉措所反映出來戰略調整和戰略聚焦的意味濃厚,這一切正是為了邁入新一輪騰飛發展階段所作的必要準備,值得一再深入思考。

8月份,中集集團的產城業務因增資擴股、第二次引入戰略投資者而將在年內最終完成。

繼8月6日中集旗下中集產城獲得其原股東碧桂園約16.06億增資後,8月18日再次公告中集產城擬引入西安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旗下的曲江文投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增資額約23.52億,完成後曲江文投持有中集產城約20%的股權比例,大股東中集申發在交易完成後的持股比例下降至約45.92%,這意味著本次交易完成後,中集產城將不再為中集間接控股的非全資子公司,而成為其聯營公司,合併報表範圍將發生變更。

10月9日召開的股東大會已正式通過了該議案,標誌著中集集團產城業務被正式剝離,而同時該業務也將完成出表。

這一行動完全可視作為中集集團戰略調整的重要標誌,在過去幾年提出的“實現有質量的增長”戰略發展目標基礎上,中集集團繼續踐行“穩中求進、戰略聚焦”的發展方針,產城業務出表實際上反映出的是公司戰略調整和聚焦思路的延續。

只有聚焦,才能凝聚核心競爭力;只有聚焦,才能在不確定性中爭取到確定性機遇;只有聚焦,才能實現穩健穿越,才有機會最終迎來質變式的成長。因此,產城業務出表的事件必定會給加速完成中集戰略調整這一歷史性進程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產城業務出錶帶來多重積極意義,有望成為中集集團估值提升的重要契機

至今仍然有不少投資者會把“出表”和“出售”的概念有所混淆,必須強調的是,中集的產城業務並沒有“出售”,只是在其成功引入新戰略投資者之後,中集集團(透過中集申髮間接持有股權)對產城業務的主要經營主體中集產城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集產城”)的持股比例被動地進一步下降至45.92%(即不足51%),中集產城因而成為中集集團的聯營公司而不再合併報表。

對於中集集團經營和股權的層面來說,據其所持股權比例,中集集團未來依然可以繼續分享到手握多個重磅且優質項目的中集產城所持續創造的盈利及持有資產的權益,這個大的方向是不會變化的。

根據中集集團2019年年報,中集產城及其下屬子公司主要運營中集集團的產城業務。截至2019年末,中集集團產城業務擁有深圳前海項目、太子灣項目、深圳光明新區低軌衛星物聯網產業園項目、上海美蘭湖項目,以及2019年新增項目揚州江廣科創金融中心項目、揚州市江都區225畝商住項目、順德軍民融合產業項目及廣州番禺亞運大道產業項目等。

原來所經營的產城業務可理解為中集為了更好地整合和開發自身的資源所設立起來的,如今產城業務引入新戰略股東後,中集產城股權結構進一步得到了優化,在民企+國資背景兩個新股東和新增雄厚資本的支持下,可寄望在專業化的發展道路上取得更快更好的突破,未來若能結合自身產業資源並積極利用好各股東的資源網絡優勢成功破圈,則其取得長期穩定、可持續的收益應是可預期的大概率事件。

產城業務作為中集集團的非核心業務之一,在出表後,中集集團可重新專注及定位在智能化、自動化製造、高端製造等先進製造領域,取得更多建樹,建立標杆、榜樣和示範性作用,同時亦可繼續享受到中集產城成長所帶來的權益,無疑,產城業務出表事件的多贏格局已經形成。

產城業務出表事件到底會給中集集團基本面帶來哪些影響?接下來便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在財務上,會確認一次性的鉅額投資收益,並減少資產負債率。按公告所示,集團初步估計,在碧桂園和曲江文投增資完成後,預計在2020年產生的投資收益為46億人民幣,對當年經營業績帶來重大提升和貢獻。眾所周知,房地產開發和經營業務屬於高槓杆高負債業務,也遠高於一般製造業的負債水平,而在中集產城出表後,中集集團將不再合併相關大量的資產和負債,從而帶來整體負債率的下降。

其次在資源分配和投入方面,引入新戰略股東和中集產城出表之後,有了新股東的增資支持和其他資源的幫助,中集集團可減少後續對該業務板塊投入,轉而可把資金集中投入在主營的製造業及其相關的服務性業務的轉型升級上,力爭打造出更多的世界冠軍產品。

另外,在資本市場方面也帶來積極影響,有利於恢復中集集團A股的再融資功能。產城業務主要涉及房地產及產業園區開發及經營業務,再融資難免會受到政策監管的限制。相信產城業務出表之後,A股定增再融資也將消除政策障礙,中集集團的財務穩健度有望進一步得到提升。

最後,從最為關鍵的業績和估值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

2016年至2019年中集產城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22億元、10.06億元、28.93億元、14.36億元,2019年其在中集整體營收的佔比僅為1.67%,因此產城業務出表實際上對公司整體收入帶來的影響並不大,同時也說明了產城業務一直不是主要的業績貢獻部門(2019年產城業務毛利佔比約為6.25%,近五年來該業務板塊的毛利佔比的均值水平約為5.28%),正如中集管理層所強調,中集的優勢仍然在製造業,而不是房地產。

中集集團產城業務出表成為“二次創業”的開局之作

出表後,未來中集產城對中集集團的盈利貢獻將會體現在歸母淨利潤上面,同樣地因新股東增資所帶來的股權稀釋影響,若拉長時間來看也是不大的。在房地產領域的股東資源幫助下,未來中集產城的資本更加充足、更加專業和專注,可實現更持續和長遠的發展,成長空間得到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的釋放和對中集大股東的長期盈利貢獻必然會帶來的是一個積極影響的過程。

而中集產城的總資產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則分別為204.54億元、280.85億元、300.95億元,同樣以2019年末的數據作為對比,2019年末中集集團的總資產規模約為1721億元,經營產城業務板塊的中集產城佔據了接近17.5%,由於市場對中集集團作出價值評估的時候也會考慮到其產城業務板塊的資產屬性和佔比問題。在過往,證券市場的賣方機構對房地產行業給出估值水平較低,且業績釋放波動性較大,中集集團整體估值也因此受到拖累;可以預見的是,產城業務出表後,中集集團的資產屬性將進一步得到明確和聚焦,多元化業務得到重新定義和協同,有利於整體估值提升。

中集集團的多元化反思與“二次創業”

多元化經營,曾經給中集集團在前幾輪經濟週期中一度帶來了做強、做大的益處。遺憾的是,業務快速擴張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後遺症”,比如說業務佈局相對分散帶來資源整合的困難和發展瓶頸,過度的舉債帶來的是每年龐大的財務費用持續侵蝕利潤,產業協同效果並不顯著,產業核心競爭力難以凝聚,由於分散了資源而導致相關產業投入不足,亦沒有發揮出多元化產業風險對沖和業績平滑的作用,非週期特徵也並不顯著。資本市場對其最直接的評價反映在估值上,則觀察到近年來估值持續下降趨勢明顯,再融資也因此受到了政策性的不利的影響(如房地產業務)。

近年來從不少公開消息可看到,中集已經逐步清理或整合那些與公司未來長遠發展目標並不相符,以及協同性、相關性較低的業務或資產。

例如,2017年9月,中集把孵化了4年的中集電商出售給豐巢科技,2020年4月又把中集智能55%股權轉讓給上市公司東傑智能,近兩年中集也一直在推動其海工業務進行重組,再到如今的產城業務出表,這一系列舉措均可看出中集集團的對過往、現在和未來如何實現多元化修正進行深入反思,並加速完成這個調整過程。

從目前來看,重新聚焦專業的、高端的製造業,完成公司整體面向未來的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轉型升級,再次建立起中集集團在新一輪科技創新週期的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正是其心之所願,行之所向。在9月22日中集公司日的“對話”活動上,公司內部各業務線條代表員工與出席活動的相關管理層,既回顧分享了中集及中集人,在過去經歷的所有重大轉折變革時刻,以及在歷經多次危機之後得到成長和成果的一段段寶貴經驗,也熱烈探討了中集未來如何在“迎戰大變局”下再創輝煌、實現跨越式發展等事關未來成功與否的多個重要課題。

另外,中集集團董事長麥伯良也在中集日·對話的活動中多次鞭辟入裡地指出“新時期已經來臨”。

他認為:“這個世界已經跟以往完全不一樣了,中集內部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所以我們要為未來的新中集,用我們創業的激情、創業的勇氣,主動創新、變革,迎接新挑戰”,但他更堅信:“歷史再一次證明危機必定使我們的組織變得更有效,使個人得到更大的提升,一定會使中集變得更強大……(當前)百年不遇之變局,我認為這也是給我們,也給中集帶來的一次史無前例的機會。”

在面對新時代、新經濟週期的轉換和過渡期帶來的挑戰,響應國家提出的經濟“內循環為主、國內國外雙循環”新發展方針,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性發展機會,同時迎接國家“十四五”規劃佈局新思路,據悉,近期中集集團在其內部已經提出“二次創業”的號召,並進一步擬定下一個三年戰略發展規劃,在未來發展方向和目標方面,公司內部上下一心已取得較高的共識。比如說,要把業務聚焦和科技研發放到戰略規劃的最重要級別,打造出更多的世界冠軍產品,比國家比行業更快完成向智能化和高端製造戰略升級的進程,真正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先進製造業代表性公司,以重新定義的核心多元化產業戰略為導向,實現先進製造業聚焦調整、協同整合的轉型成功典範。

8月26日,中集集團公告宣佈引入深圳國資作為第一大股東,這也將有利於中集集團在未來“內循環為主、國內國外雙循環”的中長期發展過程中,在國內經濟做出更大貢獻、發揮更大作用,也將獲得各大股東更多的支持。

立足於當前,產城業務出表、引入新的股東等重大變革,也可視為中集集團“二次創業”的開局之作,一個面向科技創新週期的懷抱著創新理念、重新凝聚和鉚足幹勁的新中集,正快速地跑向新時代的風頭浪尖,不念過去不畏將來的中集,有望再創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