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故事|我的家 在油坊

老家故事|我的家 在油坊

“天南海北孟津人講述老家故事”系列篇,今日編髮張紅帆的老家故事——《我的家 在油坊》。

“孟津發布”投稿:[email protected]

老家故事|我的家 在油坊

我的家 在油坊

張紅帆

我的家,在油坊,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即使離家多年,仍抑制不住對家鄉的思念。在外漂泊了將近三十年,隨著工作調動,我終於在不惑之年又回到了這片熱土!

油坊村位於孟津縣會盟鎮最西邊,人多地廣,文化和體育氛圍濃厚。記得小時候寫作文《我的家鄉》,開頭都愛寫:我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南鄰巍巍邙山,北依滔滔黃河。龍馬負圖寺和漢光武帝陵分別坐落在油坊村東西邊界,靈氣匯聚到整個村裡。所以村裡流傳著這樣一副對聯:東負圖西漢陵人傑地靈;南邙山北黃河山明水秀。油坊村的外三隊:蔣廟,張莊,小梁村,向東和雷河村搭界,向北延伸至白鶴鎮鐵謝村。民間還有“油坊街,兩頭歪,一歪歪到鐵謝街”的說法!

據歷史記載,油坊村名字的由來,要追溯到西周年間,周平王為供給周王室和軍隊用油,在當地建立多個榨油作坊。四五里長的大街兩邊,佈滿了大小不等的油作坊,故名“油坊街”。幾千年的歷史變遷,朝代更替,油坊村如今轄17個生產組,四千五百餘人,成為會盟鎮數一數二的大村。

從小生活在這個村子,兒時的回憶時時縈繞在腦海。雖然經常回家,但在外面生活的時間更多,以至於好多人都不太熟悉,村裡的一些變遷我也不太清楚,一切看起來有點陌生卻也使我倍感親切!

門口這條寬闊的道路叫“會小線”,從會盟鎮直通小浪底。平整的六車道像光滑的綢緞般向東西延伸,古樸的鐵欄杆將行人的活動範圍限制在人行道里,兩排整齊的路燈宛如站崗的衛士在路旁聳立。前方路邊的牌子上,寫著“油坊”兩個大字,白底藍字很是耀眼,吸引著我的視線,也把往事在心底點燃。

小時候,這條柏油路還是一片莊稼地,旁邊的土路狹窄泥濘,坑窪不平,路邊緊挨著各家的豬圈和廁所,夏天蒼蠅肆虐起舞,到處散發著臭味。遇到下雨天,我上學必須穿上膠鞋,深一腳淺一腳地趟水前行。2000年開始,歷時三年多,終於修成了一條柏油路,雖然只有四車道,兩邊的排水溝也還會散發氣味,但是乾淨整潔的路面讓人馬上擺脫了膠鞋的束縛。豬圈的拆除,廁所的統一改造,讓環境更加優美。

廁所革命和道路擴建喜相逢,便引來美麗鄉村大建設。新修的道路寬敞明亮,排水系統升級後,老式旱廁被水衝式馬桶代替,不但乾淨,也解決了清理茅廁的煩惱。路邊間隔不遠就有一個綠色環保垃圾桶,每天都有環衛車來清理垃圾。走在乾淨整潔的路上,恍如進了城市。

沿著會小線向東緩行,幾分鐘就會看到油坊的文化廣場。兩塊巨大的宣傳牌非常顯眼,裡面的內容彰顯著油坊村黨群幹部對共產黨的擁護,對習主席的擁護。耀眼的五星紅旗屹立在路邊更加醒目,引領著油坊村人民奔向小康。走過小橋,拾階而上,最北邊是高聳的文化大舞臺,文藝演出,文化學習,節目表演都在這裡舉行。西邊和舞臺相鄰的是老年活動中心,老年人在這裡讀書、看報、下棋、聊天,安享晚年快樂生活。廣場中間的地面平整乾淨,是練習柔力球和跳舞的最佳場所。兩側有乒乓球檯和羽毛球場地。廣場南邊入口兩側有很多健身器材,方便人們鍛鍊。旁邊的長廊通幽,涼亭典雅,環境甚是優美。

油坊村的領導幹部是有魄力的,油坊村的人民也是有毅力的。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村幹部們想方設法,群策群力, 斥資200餘萬,修建了文化廣場。根據村實際情況,提出了“打造全國柔力球第一村”的目標,全村群眾積極響應,大力支持,從年輕人到老人、小孩;從幹部,工人,到學生;基本上家家有球拍,人人會打球,由個人到團體,由單一到多樣,互相交流學習,努力練習配合。付出終有回報,2015年4月迎來了全國21個省市柔力球代表隊700餘人到油坊村觀看千人共舞柔力球表演。2016年、2018年油坊村柔力球代表孟津縣、河南省參加了全國“久久星杯”柔力球大賽,雙雙獲得集體全能一等獎,得到了國家老體協,省市縣有關部門表彰,得到了國家老體協及全國代表隊高度讚賞。

廣場上我最愛去的地方是舞臺東邊的燈光球場,那裡有兩塊籃球場。夜晚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籃球愛好者們來此集合,有分隊比賽的;有練習運球投籃的。由於場地較好,燈光設施齊全,吸引了陸村,雷河,白鶴等地的籃球愛好者過來打球。還多次有其他球隊過來比賽,實在是籃球愛好者的樂園。今年又新建了全鎮第一家塑膠球場,必將把籃球運動推向新的高潮。

廣場隔壁的院落,前身是新建的油坊初中,撤校合併後又改建成了馨馨然幼兒園,繼續承擔著培育祖國棟樑的重擔。油坊學校最初是小學和初中混合集中在高廟,優異的教學質量讓油坊的學子們大量走進高校,考入名校的不勝枚舉,更有多人出國繼續深造。孟河、馬莊、溝口、下河圖的學生也紛紛慕名到油坊上學。為了給學生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村裡又選址修建了寬敞明亮、教學設備齊全的初中和小學,讓油坊優良的學習氛圍持續延伸,節節拔高。

文化生活需要和物質生活相配套。三十多年前,油坊村的村辦企業十分紅火,節能材料廠,機械加工廠,麵粉廠,磚廠,酒廠,汽車廠,都曾經興旺一時。酒廠生產的小香檳,漢陵酒在當地享有盛譽;汽車廠生產的“神劍”小汽車震驚全縣。俱往矣,都是舊事。在改革的大潮中,油坊村的步伐有些緩慢,經濟也逐漸掉隊,曾經的興盛和美好,只能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

油坊人民是勤勞勇敢的,油坊人民是自信堅強的。為了讓油坊村再創輝煌,一批批的村幹部帶領群眾緊跟時代步伐,依靠臨近華陽產業集聚區的優勢,根據村子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大膽創新,不懈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油坊將被打造成美麗鄉村,綠色鄉村,富裕鄉村,油坊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我作為見證者,參與者,也一定要為家鄉鼓與呼,歌與舞,為了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所有的力量!

作者簡介:張紅帆,筆名揚帆遠航,孟津會盟人,洛陽市作協會員,會盟鎮中心衛生院骨科醫師。有文字散在於《洛陽日報》《洛陽晚報》《潮州日報》《醫師報》等報刊雜誌和諸多微信公眾號。

老家故事|我的家 在油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