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能有很多方法,这个可以让你看到本质

喜欢读书的人心里有一个鄙视链,读纸质书看不上电子书,读电子书看不上听书,听书看不上读自媒体文,自媒体文看不上刷视频的。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是一个自私的人。

因为你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更看重时间效用,不希望自己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事上。

就像我们读书会只读经典,认真看有价值的书,就是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看完一本书,结果也没有什么收获。

仅以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说,我希望你只看书,因为大部分新闻和自媒体文都是垃圾。看起来是有点极端,但是在信息超载的时代,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里肯定会有所损失,对比收益了来看,是可以接受的,在此之外看的都只能当做新鲜资讯。

思维的密集度

你看完一本书,对有收获无所谓,那就随便看。


读书可能有很多方法,这个可以让你看到本质


既然都看书了,还是希望有点收获,而很多人最大的烦恼有两个:

第一,是没有收获,

第二,是看完什么都记不住。

造成这两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思维密集度”,如果不懂这个概念读书会很辛苦。

比如,你看一本书,发现里面讲的内容好水,有些问题还没你思考的深,那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就很低。

同样,你看一本书,感觉读下来都很吃力,很多名词概念要反复读才能理解,这说明本书的“思维密集度”很高。

有了这个概念,在去读书,选书,都有一个看问题的框架,该读什么书,为什么有些书比较难读。


读书可能有很多方法,这个可以让你看到本质


如何计算一个内容的思维密集度?

我们俩聊天,都是边说边想,聊一个小时,这个思维密集度就是1;

如果是你看我写的文章,从思考清楚这个问题,写成文,修改好发出来,一共花了 2 小时,而你看完只用了 5 分钟,那么这个文章的思维密集度就是 24。

这里说的是有价值的文章,如果写的人本身就很水,密度就没有那么高。这里只能算一个参考,文章质量怎么样一看就知道。

公式;

思维密集度=准备这个内容的总时间÷看完需要的总时间

用这个标准看书,当然是思维密集度越高越好,付出了相同的时间,思维密集度越高收获就越大。

这里还有另一个角度,密集度高是好事,但是你接收信息的能力有限。就会出现读不懂,看不下去,读完记不住这些情况出现。

总结下来:

思维密集度高阅读收获就大,同样阅读难度也大。

思维密集度低阅读收获就小,同样阅读难度也小。


读书可能有很多方法,这个可以让你看到本质


我第一本书准备的差不多了,从定大纲准备素材,删除修改成书花了大半年时间。如果你用一个速读1小时看完了,那这个思维密集度可能会到几百的程度。

为什么说读书是最好的投资,这个就是最科学的解释,一本书才几十块,但是你获得的是作者长时间准备的内容,在密集度交易中你赚大了。

为什么要重点讲这个理论,因为思维密集度代表了效用,效用背后代表了时间。而时间是我们唯一真正的资源,你想要什么都需要拿时间换。

有人为什么厉害?

每个人时间都一样,你过一天,他也一天。区别就是跟你你投入相同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上面。

虽然明白这个概念,但是真正能做的人不多,因为诱惑太大了。打开手机就是一堆狗血八卦,成功焦虑,刺激视频,很多人都会忍不住点开刷一会。


读书可能有很多方法,这个可以让你看到本质


就是因为难做到产生的竞争力才有价值,这就是牛人为什么那么少的原因。

因为大部分人都陷入,一个个正反馈中。从一个刺激点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点。

多读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总是有用的,不提什么成功和发财。

只是做到下面这两个,就已经收获很大:

当没有学问的人大惊小怪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可以见怪不怪。

当没学问的人熟视无睹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却可以见微知著。

学习除了技能应付世界,还可以有求知,提升自我的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