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拆遷後,農民沒有土地了怎麼生活?

銀河41808710


沒有拆遷的大多數人都不種地了,打工,經商,自己跑運輸。農民生活越來越好,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涉及各個領域。


唯艾7


拆遷後農民怎麼生活?西北地區拆遷相對全國比較晚一些,農民原有基礎條件相對差一些,因而生活水平各有不同。從以下方面敘述所見所聞。

第一,土地少,補償款少。城中村過去七十到八十年代,隨著古城道路擴建,小打小鬧的拆遷,逐漸移出古城外,加之六十年代國家三線建設發展,工廠佔地一部分,農戶搬遷佔地一部分,人均耕地只有幾分地。因此,徵地拆遷得到的補償款較少。

第二,第一批拆遷戶,房屋面積少等級低,補償款就少。拆遷後安置房是以原有居住房屋面積,按不同計價,不同等級置換得到,絕大部分農戶房屋面積不多,而且都是土木建築結構,計價低等級低,得到安置房都要自繳現金,彌補不足部分。所以,房屋置換都存在差額問題,不足部分只有農戶自給補足。

第三,安置後就業情況怎樣呢?一是年輕人購置小轎車跑客運較多,但跑客運是有季節性,一般節假日,夏天比較多,冬天較少出於空閒。二是男性年輕人出於流動性打工,走南創北,除去交通費食宿費,沒有掙到多少錢。三是老年人撿廢紙廢品回收,也能取得一點微薄收入。四是有一小部分老年人,年輕時努力奮鬥,子女職業穩定,家庭安排比較好,在享受文化娛樂活動,如打牌下象棋,跳舞唱歌等。

第四,失地農民得到補償。達到六十'週歲老年人,國家給養老金,每個人過去遞交和失地部分,每月可領到四百八十元養老金。

總之,拆遷後國家給養老金,對老年人有幸福感,但隨著物價上漲,物業費,水電費,通訊費等剛性開支,還有醫療,教育,養老方面的開支,需要不斷的刻苦努力去完成。


南涼遇運


靠拆近後安置房的住不完的套房出租的租金還有節餘,城中村之所以還稱村,但土地早就沒了,田地還怎麼盤莊稼種蔬菜水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