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省会,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教基地,是中央军委武汉联勤保障基地驻所,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
那么来到武汉,有哪些一定要打卡的地方,不然就像没来过一样~
东湖
东湖的黄昏时分,天气渐凉,微风徐徐,晚霞尽染,有河流的地方真的很养人,武汉有长江、汉江贯穿,又有湖泊数十。
自古以来,东湖就是游览胜地,屈原在东湖“泽畔行吟”,楚庄王在东湖击鼓督战(清河桥古桥遗址);三国时期,刘备在东湖磨山设坛祭天;南宋诗人袁说友用“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赞美东湖;李白在东湖湖畔放鹰题诗;毛泽东建国后先后视察东湖44次,在东湖接待了64个国家的94批外国政要;朱德在50多年前写下“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的诗句;当代作家陈运和在其散文《长江,中国的肠;东湖,武汉的胃》中,夸奖“曾消化过多少历史故事,也健壮了一座城市肌体”。
东湖可分为六大景区:
听涛区
听涛区东湖风景区的核心景区之一,位于东湖最大的湖泊郭郑湖的西北岸,前身是民族资本家周苍柏先生的私家花园——“海光农圃”,也是东湖风景区的第一个开放景区。主要景点有行吟阁、屈原纪念馆、沧浪亭、长天楼、鲁迅广场、九女墩、湖光阁、楚风园和中国内陆最大的东湖疑海沙滩浴场等。该区是一狭长半岛。
磨山区
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三面环水,六峰逶迤,既有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楚文化人文景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00多万人次,是武汉市最靓丽的旅游休闲胜地。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植物,别致的园中园和浓郁的楚风情是磨山景区的四大特色。充足的雨量与光照,使这里各种观赏树种达250多种,共200余万株,在武汉有“绿色宝库”之誉。
珞洪区
即武汉大学,掩映在山林之中。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错错落落散在樱花、桂花等花木间,引来游人无数。洪山也是林木葱浓,古迹甚多的好去处。 落雁区内有一鼓架山,相传是战国时楚庄王击鼓督阵讨伐斗越椒的地方,在一次战斗中,斗越椒向楚庄王猛射一箭,却射在鼓架上。此山因此被称为鼓架山。
白马区
落雁区的北面是白马风景区,区内有一白马洲。相传公元二〇八年赤壁之战后,鲁肃转回夏口骑马过洲,战马陷泥而死,鲁肃含泪葬马于洲,故此地称为白马洲。落雁区和磨山区的东面是吹笛山。据传明代皇帝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被封在武昌时,曾在此地吹过笛子,此山因而得名吹笛山。
落雁区
位于东湖东段团湖水域的沿岸,南源九峰马鞍山森林公园山谷,与磨山景区隔湖相望。拥有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30多株,是武汉市古树名木资源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的古树名木群落。
吹笛区
马鞍山森林公园拥有6个自然村湾散落园,最高马鞍山海拔136米,有大小山峰17座,森林覆盖率高达80%,相传姜太公、楚庄王、赵子龙、朱元璋等历史名人曾在这一带留下足迹和美丽的传说。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于1893年始建,是由中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的自强学堂,由原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不管是学生,还是已经踏上社会多少年,大学都是我们心中的一方净土,纯真美好的时光,都交付给了大学。
而多少“别人的大学”也在你的打卡清单里?川美?厦大?北大?清华?还是云大?
武大虽然以它的樱花而著名,可是避开樱花季,也就避开了人流,想要静静地感受这所大学的书香氛围,现在来也正合适了。
知音号
《知音号》首开先河,将具备怀旧和现代风格的游轮作为剧场,以游轮表演和体验为正剧,游客登上一条最能体现20世纪30年代时代特色、可以容纳1008人的大型主题观光 游轮,游轮走到哪儿,船上的故事就与所到文化历史景点有关,观众通过近身感受历史文化,进一步了解 武汉作为长江沿岸重要的 历史文化名城,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剧中故事取材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的大武汉,以知音文化为主题。在表演情境设计上,“知音号”的每一块甲板和客舱空间,都发生过、发生着或即将发生观众不可预知的故事。长江、船、码头均是线索和背景,旅程中,观众与演员融为一体,共同探究剧情,体验寻找、发现、相遇与团聚的全过程,最后凝聚成触及观众心灵的真情实感。
这艘有点像泰坦尼克的轮船,正是知音号,停靠在长江边,每天载着它的乘客,穿越回上世纪的“黄金时代”,仿佛遇见了《太平轮》。
游客们自主地穿上唐装抑或旗袍,这种全民大show的参与感,震撼到花叔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在船上参观轮船的老式布局,演员真实地还原着那时的场景,留声机、交谊舞、格子地砖,可以像一个看官在旁观赏,也能和朋友直接在舞池曼妙起舞。
看完大秀,上夹板看游轮从长江大桥下穿梭而过,两岸霓虹闪烁,在咖啡馆吃一块小蛋糕,船靠岸,就回到了我们的时代。
归元禅寺
归元寺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位于汉阳城内翠微路。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归元寺之名取《楞严经》,方便有多门”之语意。占地4.67公顷,有殿舍200余间。1922年建的新阁是归元寺的一大宝藏,除藏经外,还有佛像、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贴及外国友人赠品。有两件令人 惊叹的珍品:一是在长宽不过6寸的纸面写着由5424个字组成的“佛”字。写着全部《金刚经》和《心经》原文;二是血书《华严经》和《法华经》。归元寺现任住持是隆印法师。
归元寺归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
山门之内是中院,中院有放生池。放生池两侧分别为钟楼和鼓楼。还有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观。院内梅花、桂花、玉兰、紫薇等百花吐艳,松柏、棕榈相映,山石盆景相辉,形成景色宜人的“翠微妙境”。这里的翠微泉,泉水晶莹澄澈,取之不竭,经有关部门检测,泉水里含多种营养成份,适合酿制各类饮料。翠微亭边的墙壁上,镶嵌着白光的《翠微泉》一诗。
寺内有藏经阁、罗汉堂等景点,古树参天、花木繁茂,又被称为“汉西一境”。庙宇不太适合拍照,尊崇佛道的宝宝可以自己来看呐!
户部巷
户部巷作为地名,历史相当悠久,在明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里有一幅地图,上面清楚地标注着这条狭窄的小巷,由此看来,这条小巷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的户部巷,知名度很高,巷子虽小,名气却很响亮。此巷东临负责管理户籍钱粮、民事财政的藩署(直属京城的户部)而得名。 此巷古往今来,因地理原因(紧靠码头),舟车络绎,人气鼎沸。小巷人家勤劳巧作。汇江汉五粮、天下干鲜精烹细调,以鲜、香、快、热之汉味小吃惠及熙攘人群,名声鹊起,经久不衰。
户部巷从前,司门口为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户部巷某商家招牌20世纪40年代,肩挑小担沿街叫卖的谢氏面窝在户部巷安家落户,因其品种多、味道美,享誉三镇。解放初期,餐饮业进入合作化,谢氏面窝被国营餐馆“收编”,名声渐渐沉寂。
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户部巷做早点养家糊口,从而有了石婆婆热干面、陈氏红油牛肉面等众多名小吃。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华路临江一带是武汉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站、终点站,客运轮渡码头集中,搭乘轮渡过江上班的市民多,户部巷逐渐成为这些上班族“过早”的聚集地。1990年,谢氏面窝传人重操旧业,恢复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经营方式,重新在户部巷安家。
蔡林记门口的铜像这是户部巷兴盛的起点。从此,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汉,一有机会,隔江隔水也要来此“过早”,一条长不过150米、宽不过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顾,终年生意兴隆。
2003年,武昌区政府将其打造成汉味早点第一巷,通过仿古改造,这里的建筑呈现现出一派明清风格。并在全街设立了一幅19米长、3米高的汉味早点文化墙。
户部巷小吃已经成为汉味早点的代名词,现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说。
美食一览
传统小吃
炸饺子,酥饼麻花,油炸面窝,生煎包子,热干面,酸辣米粉,米耙粑,糊粉,烧梅,欢喜坨,发糕、锅贴饺、水饺、馄饨、糯米鸡、散子、油墩、汤包、烤红薯、糯米包油条、酥饺、酥饼、糍粑、剁馍、苕面窝、细粉、宽粉、汤面、清酒、蛋酒、豆浆、鸡冠饺、炒面、炒粉、炒花饭、鱼香肉丝、瓦罐鸡汤等。
江城名小吃
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谈炎记水饺,顺香居烧梅,福庆和牛肉米粉,五芳斋汤圆,小桃园煨汤,老谦记牛肉豆丝,田启恒糊汤粉,新农特色牛骨头,民生全科汤圆,福庆和米粉,雅园湖南米粉,楚宝桂花赤豆汤,宝庆牛肉面,一品香大包,老会宾五叶梅,精武路鸭脖子等。
汉味特色小吃
武汉热干面、三鲜豆皮,武汉面窝、清蒸武昌鱼、黄州烧梅、东坡饼、江陵八宝饭、云梦鱼面、橘颂饼,东坡饼,油香,发米粑,什锦豆腐脑,凉粉凉面,炒良乡栗子,冲糯米粉,炒白果(银杏果),武汉猪肉干、武汉香肠、武汉肉枣、猪油饽饽、麻烘糕、糯米藕粥、炖莲子、酸白菜、沙市甜独蒜头九鼎酱香猪蹄等。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后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黄鹤楼在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被占用;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有人说黄鹤楼没什么玩的,甚至说是武汉最坑的景点。但是如果说从文化底蕴的角度来说,你先去了解它的文化,你再来玩这样你就是能体味其中的乐趣,它确实是代表你来了武汉旅游必要之一!
汉口江滩
“两江四堤八林带,火树银花不夜天”,这是一位诗人对武汉江滩美景的赞颂。在武汉三镇的水景中,武汉江滩可谓是这座滨江城市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有三三两两的市民或游人悠闲地走在绿树繁花之中,穿行于鹅卵石铺成的小径,享受着忙碌生活中难得的闲适。
汉口江滩如此的美景,让人们很难想到在汉口新江滩建成之前,这片土地还是常受水患侵扰、直接影响武汉防汛的一大险滩。
作为一个名称,外滩起源于1843年西方殖民者在上海黄浦江滩地修筑的马路,称为thebund,中文翻译即为外滩。
汉口江滩人们对外滩的回忆,其实是根植于对繁华的一种怀念。在人们心目中,繁华本就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对武汉人来说,繁华更是“大武汉”这个名词中的应有之意。
漫步在汉口沿江大道上,从江汉关到市政府办公楼(前德国领事馆),12幢风格各异的百年老建筑连绵排列开来,每一座建筑的形成,都会固化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而建筑和建筑之间则构筑了一个城市空间,把过去和现在全都纳入其中,同时也暗暗昭示着未来。
从一个路口走到另一个路口,像一本书翻过了一页又一页。这本书所要讲述的是武汉已逝去岁月中最繁华的一段往事,那是作为近代历史上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和贸易中心的武汉,也是中国最西化的城市之一的武汉,而见证这一切的就是江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