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不流轉也能規模經營!堐西村千畝水稻田沒了各家田埂

“育的秧苗已經出芽了,再過20多天就能插秧了。”4月20日,利津縣陳莊鎮堐西村黨支部書記趙忠華正在查看黃河灘上1000畝水稻田的管道鋪設情況。

土地不流轉也能規模經營!堐西村千畝水稻田沒了各家田埂

這1000畝水稻田是堐西村的全部耕地,現在由村裡成立的合作社統一耕種。“好田家家分,孬地戶戶攤,堐西的土地一度嚴重細碎化。”趙忠華介紹說,原來的時候,堐西村每家平均2.7畝地,分佈在三四個地方。土地零散造成大中型機械收種難,村民也陷入矛盾之中:“守著耕地不賺錢,棄田拋荒心不忍,在外打工心掛兩頭”。

2014年6月,麥收過後,堐西村“兩委”和村民們商量:能否破除各家田埂,把土地集中起來,讓大農機在田間“撒腿跑”?這樣,村民們“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最重要的,可以安心外出賺錢。

土地不流轉也能規模經營!堐西村千畝水稻田沒了各家田埂

村“兩委”的設想,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響應和支持。全村296戶的農田,打樁確定界址後去除田埂、界溝,“一戶多田”變成了“一田多戶”,可耕地面積從原來的800畝一下子增加到了1000畝,耕種模式也由“人工種田”變成了“機械種田”。

因為“聯”,化肥、農藥等農資由合作社統一購進,大農機將秸稈全量還田做肥料,此兩項,每畝耕地比分散種植節約成本逾200元;水稻產量比分散種植增加了300多斤,戶均增收2000元。更重要的,因為“聯”,解放了村內大量勞動力,使他們能夠安心務工。目前,全村800口人中,有300餘名中青年勞動力“洗腳進廠”。

土地不流轉也能規模經營!堐西村千畝水稻田沒了各家田埂

地“聯”了,各種規模化生產要素也開始悄然組合。虹順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不到6年,購買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具10多臺。從鄰村聘請來的農機操作手孫東軍說:“農忙時僱個短工,平時農活就由我一個人開著這些機器幹。”

2019年10月,村裡建起了一座大米加工廠。“之前收的水稻都是送到墾利縣去加工,費時花錢不說,還非常不方便。現在村裡有了自己的大米加工廠,一小時能加工1000多斤大米,算下來一畝地的大米能節省下50元的開支。”趙忠華說。今年3月底,村裡又蓋了座養豬場,大米加工廠的下腳料立刻由廢料變成了飼料,而豬糞、豬尿、汙水等收集發酵後可肥田。一條生態循環產業鏈在堐西村初步成型。

土地不流轉也能規模經營!堐西村千畝水稻田沒了各家田埂

“今年秋天村裡準備種100畝小麥,同時建個麵粉廠,對小麥進行深加工,既能延長產業鏈,又能進一步增加收益。”趙忠華說。

增面積、降成本;促還田、添肥力;提單產、升效益……這種被命名為“聯耕聯種”的家庭合作經營新模式,讓堐西村不流轉也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和集約化生產。

農村大眾記者 郭傑 通訊員 吳根林 黃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