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北建紫禁城,南修武當山”。作為明朝皇族家廟,明永樂年間修造的武當山道教建築群落,其建築風格與北京故宮一脈相承。那麼,北京故宮與湖北武當山又有著怎樣的難解之緣呢?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故宮供奉的武當真武神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型博物館。其位於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門,後倚景山,東近王府井街市,西臨中南海。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在故宮的中軸線上,有一座朱棣專為祭祀真武神而建的宮殿——欽安殿。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王子林發現,根據嘉靖十四年的記載,故宮欽安殿是明成祖朱棣供奉真武神的宮殿。該殿內所供真武神的規模與武當山金殿一樣,都是四位從神,兩者的造型、體形、神態、衣著等十分相似。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王子林認為,遷都北京時,朱棣把這位曾翊助他的真武神從武當山請到了北京,“有這位神陪伴,他的心裡或許感到很踏實。”在朱棣的心中,祈求真武神繼續為他守天下,可能是他一生的願望,因此才有可能把供奉真武神的欽安殿置於自己的寢宮後,並與紫禁城同時落成,目的是請真武與己“一同守邊”。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2004年9月,在修繕欽安殿時,發現了寶頂內的三千多部經卷,這是故宮建院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本就不同尋常的欽安殿,更添神秘。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故宮建成的491年間,遭遇大大小小火災四五十次,而欽安殿次次倖免於難。傳說這是坐鎮此處的真武神威力顯現。

今天,欽安殿內的陳列,仍基本保持初建時的原貌,似乎時間駐足於此,任春去冬來,我自不改。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中央正龕,真武神披髮跣足,踏龜蛇,披玄氅,手執斷魔雄劍,身著青雲緞八團龍袍,端坐於王座之上。這尊銅像,自明代永樂年間起,就一直安放在這裡。真武神斷須垂面,雙目炯炯有神,竟與紫禁城的締造者朱棣,有幾分神似。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當年,朱棣在北方起事,率燕軍南下,從侄兒手中奪取皇位。誓師當日,東方雲開,一道霞光撥開數尺青天,洞徹上下。朱棣立即披髮仗劍,告諭將士,自己乃真武神顯靈附身,燕軍乃神佑之師,南征乃神佑之戰……

登基之後,他更是諭告天下:至我朝,真武闡揚靈化,陰佑國家,福庇生民,十分顯應。尊奉真武神為:北極真武玄天上帝。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於是,真武神便上升為大明王朝最尊貴的保護神,接受明朝各代皇帝的祭拜。每逢四季更迭之時,紫禁城裡都要拈香行禮,祈求真武神保佑皇宮消火除災。

公元1673年,武當山的道人們聽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消息:清朝的康熙皇帝將要派御前侍衛來祭拜武當山的真武神。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這是明朝滅亡後,三十載春秋,武當山與清皇室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武當山是明朝皇帝修的一個道教聖地,明朝皇帝非常重視,清朝皇帝取得政權以後,對武當山不太好處理,不能特別重視武當山,因為這是明朝皇帝的家廟。另一方面又不能不重視,必須對道教給予一定的關注。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真武神是明朝的護國家神,明朝的歷代皇帝都對他供奉有加,這使得清王室一統江山後對武當山敬而遠之。另一方面,真武神在不斷的演變中成為掌管皇帝壽命的神,這也讓清朝皇帝對武當不敢魯莽處之。《清實錄》中記載,每年皇帝壽辰的時候,清皇室都會在供奉著真武神的欽安殿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真武神,掌握樞機,朝運洪化,一如紫禁城中的天之北辰。

後來的清朝乾隆皇帝,更是在欽安殿題下:“統握元樞”敬謁之語,昭告世人。真武神也同樣決定著大清帝國的生機運轉。

明清交替,時光荏苒,真武神始終目光如炬,看護著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

武當建築風格與故宮一脈相承

風水學說在故宮的規劃當中也有所體現。故宮有紫禁城,武當有紫金城。故宮坐北朝南,前有金水河,後有景山,人為地造出“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中軸線把故宮分成東西兩部分,東半屬陽,西半屬陰,形成了東西陰陽和南北陰陽兩極“陰陽沖和”的風水格局。武當山宮觀的規劃則體現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將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處理到極致。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為了保護武當山的自然環境,明朝永樂皇帝嚴禁在武當山砍伐樹木,而是派人赴陝西、河南、山西、四川等地採辦,由水路運抵武當山。為了處理好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又抽調精通堪輿之術的陰陽家選擇地形,察看風水,以求建築與環境的完美結合。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從武當山現存建築與環境來看,山水川穀遠取其勢,近取其質,宮觀祠廟適形而止,不僅具有敏銳而準確的尺度感和嫻熟的空間處理技巧,而且具有與自然完美和諧神奇而寧靜的藝術美感。為了滿足“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風水要求,遇真宮、青徽宮、太和宮等選擇在四面環山的坡地、臺地或盆地上,宮前利用原有河流或挖池、鑿巖蓄水;五龍宮、紫霄宮將中軸線拉長,以龍虎殿前移近水,以東西兩宮靠攏左右山脈,以便形成背山面水、左右迴護、臨水納風的環境格局;玉虛宮則根據進山路線的需要只能坐南朝北,為能“藏風聚氣”,築有三道城牆,並巧妙利用山間泉水修建了一條彎曲的玉帶河,這種出神入化的設計在美化了環境的同時還平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南巖宮建在絕壁之上,地勢壅塞又無水源,於是將一組建築建在北坡,又查水脈鑿井一口,不僅解決缺水問題,擴建的建築還與五龍宮、太常觀形成對景。最具匠心的當屬對天柱峰金殿的處理,沿山腰建紫金城環繞,除南天門可以開啟,其餘三門均為假門,以便“藏風聚氣”。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武當山金頂周圍紫金城的修建有效地抵禦了四周的寒風,使得天柱峰綠樹成蔭、充滿生機;同時高大挺拔的石頭城有效地烘托了“天國”的神聖圍堰,使金殿在視覺上更加雄偉壯觀,成為武當山宮觀建築的一顆明珠。

近年來,在武當山遇真宮西宮考古發掘中,發現這裡在早期建築中,位於西宮南部的由F1-F4構成的1號院落之規模,明顯大於位於西宮北部的由F6-F9構成的2號院落,這同現存的故宮前後殿建築格局極其類似。根據文獻記載,遇真宮是永樂皇帝敕建的,同故宮為同時期的建築群,其建築風格也相似,故有“北修故宮,南修武當”之說。

兩者建築裝飾風格異曲同工

北京故宮和武當山宮觀同是明朝永樂皇帝下令創建的兩大建築奇蹟,也是保存至今的人類傳奇。

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又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也同時面臨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利用的永恆主題。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故宮建築材料取材多方,木材取自川、廣、雲、貴等各省,石材採自京西房山和門頭溝,城磚由山東臨清等地燒造,鋪地金磚產自蘇州。琉璃窯場原設在和平門外,清代中期遷至京西門頭溝。石灰在京郊房山、順義、懷柔等地設窯燒造,紅土取自山東,包金土產於河北宣化,金箔則在蘇州等地加工。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武當山大型宮觀主要建築以琉璃瓦頂為主,其餘建築使用布瓦。琉璃瓦頂有綠瓦頂和綠瓦黃剪邊瓦頂兩種,未見黃琉璃瓦頂。如紫霄宮為綠瓦、大殿為綠瓦黃剪邊,復真觀龍虎殿、大殿均為綠瓦。布瓦頂有布筒瓦和陰陽瓦兩種。如遇真宮宮門、龍虎殿、大殿均為布筒瓦,元和觀主要建築為布筒瓦、其他建築為陰陽瓦,大型宮觀的次要建築和附屬建築用布筒瓦或陰陽瓦。牆體為磚砌,外表抹飾紅灰,宮牆為琉璃瓦或布瓦牆帽。地面條石或青磚鋪墁。由於武當山是神山,不能就地砍伐木材,因此只能從四川等地採購轉運。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據《敕建大嶽太和山志》記載:“敕建武當宮觀,木材採買十萬有奇,悉自漢口江岸,直抵均陽。”而琉璃諸物也來自東南產地,《敕建大嶽太和山志》又記載:“永樂十年,管運武當山琉璃諸物到襄陽,小舟萬計泊(真武)祠下。”建築材料沿水路運輸,長江沿岸的材料先運抵武昌集結,然後由縴夫挽船溯漢江而上,經襄陽運抵武當山。最近在距武當山70公里的丹江口市習家店鎮青塘村,發現72座明代琉璃窯址及琉璃瓦件,為武當山建築材料的來源提供了新的佐證。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黃希明認為,故宮與武當山宮觀的規劃設計將皇權與神權的結合發展到新高度。“可以說,紫禁城宮殿和武當山宮觀在皇權與神權、理想與現實、建築與環境關係的處理上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通過故宮與武當山宮觀營建過程的比較,能看出兩者都是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歷時十餘年創造的建築奇蹟,這樣的建築奇蹟能夠經歷磨難保存至今也是人類歷史的奇蹟。

故宮與武當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