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北建紫禁城,南修武当山”。作为明朝皇族家庙,明永乐年间修造的武当山道教建筑群落,其建筑风格与北京故宫一脉相承。那么,北京故宫与湖北武当山又有着怎样的难解之缘呢?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故宫供奉的武当真武神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型博物馆。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在故宫的中轴线上,有一座朱棣专为祭祀真武神而建的宫殿——钦安殿。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王子林发现,根据嘉靖十四年的记载,故宫钦安殿是明成祖朱棣供奉真武神的宫殿。该殿内所供真武神的规模与武当山金殿一样,都是四位从神,两者的造型、体形、神态、衣着等十分相似。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王子林认为,迁都北京时,朱棣把这位曾翊助他的真武神从武当山请到了北京,“有这位神陪伴,他的心里或许感到很踏实。”在朱棣的心中,祈求真武神继续为他守天下,可能是他一生的愿望,因此才有可能把供奉真武神的钦安殿置于自己的寝宫后,并与紫禁城同时落成,目的是请真武与己“一同守边”。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2004年9月,在修缮钦安殿时,发现了宝顶内的三千多部经卷,这是故宫建院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本就不同寻常的钦安殿,更添神秘。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故宫建成的491年间,遭遇大大小小火灾四五十次,而钦安殿次次幸免于难。传说这是坐镇此处的真武神威力显现。

今天,钦安殿内的陈列,仍基本保持初建时的原貌,似乎时间驻足于此,任春去冬来,我自不改。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中央正龛,真武神披发跣足,踏龟蛇,披玄氅,手执断魔雄剑,身着青云缎八团龙袍,端坐于王座之上。这尊铜像,自明代永乐年间起,就一直安放在这里。真武神断须垂面,双目炯炯有神,竟与紫禁城的缔造者朱棣,有几分神似。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当年,朱棣在北方起事,率燕军南下,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誓师当日,东方云开,一道霞光拨开数尺青天,洞彻上下。朱棣立即披发仗剑,告谕将士,自己乃真武神显灵附身,燕军乃神佑之师,南征乃神佑之战……

登基之后,他更是谕告天下:至我朝,真武阐扬灵化,阴佑国家,福庇生民,十分显应。尊奉真武神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于是,真武神便上升为大明王朝最尊贵的保护神,接受明朝各代皇帝的祭拜。每逢四季更迭之时,紫禁城里都要拈香行礼,祈求真武神保佑皇宫消火除灾。

公元1673年,武当山的道人们听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消息:清朝的康熙皇帝将要派御前侍卫来祭拜武当山的真武神。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这是明朝灭亡后,三十载春秋,武当山与清皇室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武当山是明朝皇帝修的一个道教圣地,明朝皇帝非常重视,清朝皇帝取得政权以后,对武当山不太好处理,不能特别重视武当山,因为这是明朝皇帝的家庙。另一方面又不能不重视,必须对道教给予一定的关注。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真武神是明朝的护国家神,明朝的历代皇帝都对他供奉有加,这使得清王室一统江山后对武当山敬而远之。另一方面,真武神在不断的演变中成为掌管皇帝寿命的神,这也让清朝皇帝对武当不敢鲁莽处之。《清实录》中记载,每年皇帝寿辰的时候,清皇室都会在供奉着真武神的钦安殿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真武神,掌握枢机,朝运洪化,一如紫禁城中的天之北辰。

后来的清朝乾隆皇帝,更是在钦安殿题下:“统握元枢”敬谒之语,昭告世人。真武神也同样决定着大清帝国的生机运转。

明清交替,时光荏苒,真武神始终目光如炬,看护着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武当建筑风格与故宫一脉相承

风水学说在故宫的规划当中也有所体现。故宫有紫禁城,武当有紫金城。故宫坐北朝南,前有金水河,后有景山,人为地造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中轴线把故宫分成东西两部分,东半属阳,西半属阴,形成了东西阴阳和南北阴阳两极“阴阳冲和”的风水格局。武当山宫观的规划则体现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处理到极致。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为了保护武当山的自然环境,明朝永乐皇帝严禁在武当山砍伐树木,而是派人赴陕西、河南、山西、四川等地采办,由水路运抵武当山。为了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又抽调精通堪舆之术的阴阳家选择地形,察看风水,以求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从武当山现存建筑与环境来看,山水川谷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宫观祠庙适形而止,不仅具有敏锐而准确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处理技巧,而且具有与自然完美和谐神奇而宁静的艺术美感。为了满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要求,遇真宫、青徽宫、太和宫等选择在四面环山的坡地、台地或盆地上,宫前利用原有河流或挖池、凿岩蓄水;五龙宫、紫霄宫将中轴线拉长,以龙虎殿前移近水,以东西两宫靠拢左右山脉,以便形成背山面水、左右回护、临水纳风的环境格局;玉虚宫则根据进山路线的需要只能坐南朝北,为能“藏风聚气”,筑有三道城墙,并巧妙利用山间泉水修建了一条弯曲的玉带河,这种出神入化的设计在美化了环境的同时还平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南岩宫建在绝壁之上,地势壅塞又无水源,于是将一组建筑建在北坡,又查水脉凿井一口,不仅解决缺水问题,扩建的建筑还与五龙宫、太常观形成对景。最具匠心的当属对天柱峰金殿的处理,沿山腰建紫金城环绕,除南天门可以开启,其余三门均为假门,以便“藏风聚气”。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武当山金顶周围紫金城的修建有效地抵御了四周的寒风,使得天柱峰绿树成荫、充满生机;同时高大挺拔的石头城有效地烘托了“天国”的神圣围堰,使金殿在视觉上更加雄伟壮观,成为武当山宫观建筑的一颗明珠。

近年来,在武当山遇真宫西宫考古发掘中,发现这里在早期建筑中,位于西宫南部的由F1-F4构成的1号院落之规模,明显大于位于西宫北部的由F6-F9构成的2号院落,这同现存的故宫前后殿建筑格局极其类似。根据文献记载,遇真宫是永乐皇帝敕建的,同故宫为同时期的建筑群,其建筑风格也相似,故有“北修故宫,南修武当”之说。

两者建筑装饰风格异曲同工

北京故宫和武当山宫观同是明朝永乐皇帝下令创建的两大建筑奇迹,也是保存至今的人类传奇。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又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也同时面临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利用的永恒主题。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故宫建筑材料取材多方,木材取自川、广、云、贵等各省,石材采自京西房山和门头沟,城砖由山东临清等地烧造,铺地金砖产自苏州。琉璃窑场原设在和平门外,清代中期迁至京西门头沟。石灰在京郊房山、顺义、怀柔等地设窑烧造,红土取自山东,包金土产于河北宣化,金箔则在苏州等地加工。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武当山大型宫观主要建筑以琉璃瓦顶为主,其余建筑使用布瓦。琉璃瓦顶有绿瓦顶和绿瓦黄剪边瓦顶两种,未见黄琉璃瓦顶。如紫霄宫为绿瓦、大殿为绿瓦黄剪边,复真观龙虎殿、大殿均为绿瓦。布瓦顶有布筒瓦和阴阳瓦两种。如遇真宫宫门、龙虎殿、大殿均为布筒瓦,元和观主要建筑为布筒瓦、其他建筑为阴阳瓦,大型宫观的次要建筑和附属建筑用布筒瓦或阴阳瓦。墙体为砖砌,外表抹饰红灰,宫墙为琉璃瓦或布瓦墙帽。地面条石或青砖铺墁。由于武当山是神山,不能就地砍伐木材,因此只能从四川等地采购转运。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敕建武当宫观,木材采买十万有奇,悉自汉口江岸,直抵均阳。”而琉璃诸物也来自东南产地,《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又记载:“永乐十年,管运武当山琉璃诸物到襄阳,小舟万计泊(真武)祠下。”建筑材料沿水路运输,长江沿岸的材料先运抵武昌集结,然后由纤夫挽船溯汉江而上,经襄阳运抵武当山。最近在距武当山70公里的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发现72座明代琉璃窑址及琉璃瓦件,为武当山建筑材料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馆员黄希明认为,故宫与武当山宫观的规划设计将皇权与神权的结合发展到新高度。“可以说,紫禁城宫殿和武当山宫观在皇权与神权、理想与现实、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处理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通过故宫与武当山宫观营建过程的比较,能看出两者都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历时十余年创造的建筑奇迹,这样的建筑奇迹能够经历磨难保存至今也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故宫与武当山,跨越六百年的隔空对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