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什么奇葩的类似“追星”的事件?

用户4212882933011


说起追星,好像都是现代的小姑娘小伙子疯狂的迷恋影星歌星等娱乐明星,其实古人也“追星”,和现代所不同的是,他们崇拜、迷恋的人并不是唱歌多好听或者跳舞多好看的人,古人所崇拜的,是身上具有能够吸引他们的高尚素质的人,例如刘邦“追星”魏无忌。

图为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

01 魏无忌其人。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战国时期也有“四大天王”,这就是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就是其中之一。信陵君其人,礼贤下士,门客众多,最高峰时门下有三千食客。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军队,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慑于秦国的强大不敢出兵,信陵君窃取兵符,率领军队打败秦军救了赵国。十几年后秦国攻魏,信陵君再次率领军队大败秦军,威震天下。可惜功高盖主,被魏王猜忌,心灰意冷,郁郁而终。

02 刘邦“追星”。汉高祖刘邦作为大汉朝的开国皇帝居然也会追星,着实令人瞠目结舌,知道了他的追星过程,更是令人大跌眼镜。刘邦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信陵君,但凡路过大梁,都要停留几天,以做思念,后来做了皇帝以后,甚至专门安排了五户人世代为信陵君守墓。追星追到这种地步,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信陵君死时,刘邦仅仅14岁,两人都未见过面,那么刘邦是怎么追星的呢?不得不提刘邦的“骚操作”。当时信陵君的门客里有一个人叫张耳,此人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的后代。信陵君死后,刘邦追星无门,自己的偶像见不到了,听说张耳跟过信陵君,居然马上变成了张耳的“粉丝”,千里迢迢跑过去追随张耳。如此追星,确是可笑又可敬。

古人追星之疯狂,丝毫不比现代差。例如张籍迷恋杜甫,将杜甫的诗写在纸上烧掉,然后将烧完的灰加上蜂蜜喝掉;再比如司马相如迷恋蔺相如,特意改了自己的名字等等。古人迷恋偶像,学习偶像,刘邦之所以成就霸业,靠的就是知人善用,除了个人性格,更多的大概也是效仿信陵君。现代人需要学习的,就是追星不要盲目,多去追一些社会正能量的“明星”,例如雷锋。


那年明月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浣溪沙-苏轼。

说的是苏轼下乡巡视时,村姑少妇们听说他要来,急急忙忙地打扮一番,三五成群结伴,一个个走出篱笆门,由于人太多都想往前挤,以至于姑娘连自己心爱的红罗裙让人踏破也在所不惜。

作者自己没有把他当作名星,只是一位“一肚子不合时宜”,“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落魄文人。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随着他的声名远播,无论他贬谪到哪里,哪怕是村姑农夫,也是他的疯狂追星族。

苏轼的粉丝群,可以说纵贯古今,横布朝野。地位最高的应该是三帝三后,尤其是仁宗之曹后,英宗之高后,以及神宗之向后。乌台诗案,苏轼命悬一线时,曹太后抱病召神宗至榻前,替苏轼开脱,并口授仁宗对苏轼的厚爱,才让苏轼幸免于难。

惠州有位才女,仰慕苏轼日久,便发誓非苏不嫁。亲戚父母苦苦相劝,却也不能打动她丝毫。可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转眼成老姑娘了,却还是连苏轼的面也不得一见。宋时交通不变,信息不畅,加之苏轼居无定所,想见苏轼,就只能靠运气了。

可运气就这么来了。有一天,她听到大街上人声鼎沸,很是热闹,便出门观看。只见人们欢呼相告:苏学士到惠州了,苏学士来了!听到这个消息,姑娘感觉到如同做梦一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马上回去梳洗打扮一番,带上自己之前所写的所有诗词文稿,匆忙岀门。

赶到驿站,姑娘拨开围观的人群,见到当时已垂垂老矣的苏轼,与他交谈一番后,没有任何嫌弃,更坚定了她要陪苏轼一生一世的决心。

当时苏轼爱妾王朝云已经去世,苏轼已年近花甲,身边正需要一位灶前床头侍候他的人。两人诗词唱和,琴棋融通,颇为惬意。谁知天意弄人,一纸谪令,苏轼又要启程,被发配到当时荒蛮的天涯海角——儋州(海南)。

四年后,苏轼遇赦回朝。路过惠州时,惦记这位姑娘,便让苏过找寻。谁知,姑娘由于思念成疾,已经离世了,苏过只带来姑娘这四年写给苏轼厚厚的一叠书信。

毋庸置疑,书信中的每一字都是对苏轼的崇拜与思念!

如果说苏粉只是人数多,范围广,却不够奇葩。那么,我再介绍几个称得上奇葩的追星故事吧。

先说靠脸被追的!

我们形容男人的美貌时,常常以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相比较,这些人成为当时人们崇拜的对象,是无数怀春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

潘安由于相貌奇美,出门时经常遭人围观。很多大姑娘小媳妇往往把水果扔在他所乘坐的车里,有时出去一趟就会满载而归——追星也要有成本啊,毕竟古代水果也价值不菲。成语“掷果盈车”就是这么产生的。

“”第一岳父”独孤信有一次回城日晩,慌乱中帽子被风吹歪而不自知,就匆匆纵骑进了城门。第二天,全城竟然人人歪戴帽子,竟相模仿。“侧帽风流”就这样无意产生了。

另一个美男子则让追星族追惨了,甚至送了命,这个人就是卫玠。卫玠由于相貌出众也常遭人围观,可是有一次观众太多了,挤着嚷嚷着要和他近距离接触,卫玠受到了惊吓,竟然过几天就死去了——“”气杀卫玠”由此而来。

再说说因才气被追的。

柳永相貌不佳,但才气远播。由于他词风婉约,很受勾栏青楼女子们崇拜。在世时无论走到哪儿,总有佳人慕名拜访。死后,汴京城万人空巷,全城所有的妓女出钱安葬,停业一天,哭声震天,声音都能传到皇宫里去。

名人追星也有另类。唐代诗人张籍特别崇拜杜甫,对杜甫诗歌的迷恋到了痴狂的地步。他把杜诗朗诵一遍后,一篇篇烧掉,然后把纸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勺。别人笑他迂腐,他却辩解道:吃了杜甫的诗,才能写出和他一模一样的作品。

还有因崇拜改名字的,比如司马相如因崇拜蔺相如而:易名为“相如”,民国时期教育家因崇拜王阳明而易名为陶行知,等等。

以上追星者尚能理解,可还有些另类追星,就更奇葩了。

比如公元前二世纪,也就是我国的秦汉时期,印度国王喜欢孔雀,由于经常打理孔雀羽毛等,身上常常有股孔雀粪便的酸臭味道。大臣闻到后,觉得这是高贵体质的气味,便想方设法让人从皇宫带出些孔雀粪便,用水泡几天,然后把水洒衣服上,举国效仿,以至于孔雀粪价比黄金,“孔雀王朝”绝非浪得虚名啊!

无独有偶,东晋王谢家族是士族大家,平常庶族哪怕是普通官员,想和他们握手或近距离接触都是不可能的。谢安有狐臭,上朝从别人身边经过时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狐臭味,尤其是夏天。可一些人认为只有高贵的人才能有这种味道,于是让人配制药方,制造出能产生狐臭味道的中药,缝进衣服里随身携带。久之,京城尽皆狐臭味了!

可见,迫星族疯狂起来,彻底颠覆了我们的三观!


非非空


追星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追星更奇葩。

一、最早的追星族可以追述到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绕梁三日”典故的由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女子,要到齐国去,可是走到半路没有盘缠了,为了解决旅费,决定沿街唱歌解决食宿问题。由于她唱的太动听,以至于她的人走了,声音却绕梁三日不绝。

显然这是听众的感觉,说明她唱的歌太动听。听众都陶醉在她的歌声里,没有感觉到她走远。这还不算,有的人不顾一切去追人家,央求她回来继续唱歌,女子没办法,只好留下继续给他们唱歌。这只是有记载最早的追星故事,也是标准歌星。

二、追星链条

实际古代追星大都追的是文人墨客,欣赏他们的文章和诗篇。尤其是唐宋时期,文化娱乐已经达到古代巅峰,超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一些著名文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形成追星链条。

张籍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节妇吟》等作品流传下来。他还有个身份,他可是文豪韩愈的大弟子,可是他却不崇拜韩愈,他崇拜的是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

他对杜甫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他把杜甫的诗都背下来,然后再一首一首烧成灰加上蜂蜜,每天早晨吃三勺。意思是吃了杜甫的诗,就能写出像杜甫一样的诗篇。这件事当时在文人中传为笑话。

杜甫也有自己的偶像,就是诗仙李白,他一生为李白写了十五首诗,最著名的有《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作品。由此可见,杜甫时常想起李白。

而李白对杜甫不是那么感冒,他只给杜甫写过一首诗,因为李白也有自己的偶像。

李白对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非常推崇,他多次在诗歌中表达对谢灵运的怀念和崇拜。如李白在自己的诗里引用谢灵运的诗句共有110多次。如“谢客临海峤”、“且从康乐寻山水”等句。原因是李白喜欢无拘无束、浪迹天涯的写作风格。

谢灵运也有自己的偶像,做为一个山水诗人,他的性格不羁且才华横溢,他追捧的人是曹植。他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意思是天下有才华的人他都没放在眼里,只有曹植能让他折服。

三、唐伯虎因为粉丝穷困潦倒一生

唐伯虎可不是像周星驰扮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那样风流倜傥帅气,真实的唐伯虎家里是开酒馆的,那时候社会底层的小商贩的生活很不好过。

唐伯虎的父亲一心让儿子读书,考取功名改变命运。唐伯虎天资聪明,十六岁的时候就考中秀才,十八岁的时候就以“江南四大才子之首”闻名远近。这一年他遇到真爱徐氏,家庭生活可谓美满幸福。

可是好景不长,五年后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妹妹都相继去世,他变成孤家寡人。为此他颓废了好几年,在好友祝允明的再三劝导下,唐伯虎才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他二十八岁。

弘治二年,唐伯虎考取乡试第一,可是在进京赶考的路上,他遇到江苏同乡徐经,就是后来的徐霞客。

徐经是个富二代,仰慕唐伯虎的才华已经很久了,是唐伯虎的忠粉。见到唐伯虎非常开心,包下唐伯虎“吃饭、住宿,玩乐”的所有费用。

可是,在那次考试中,考官出了一道非常难得题目。当时只有两个考生答得好,一个是唐伯虎,一个就是徐经。

考完试之后,唐伯虎对徐经说:“状元一定是自己”,说完就被人举报上去,说是“贿金得题”。朝廷一查,就查到两个答上题的人是好友。

从此徐经和唐伯虎被革去功名、废锢终身。徐经是浪荡公子答出题值得怀疑,唐伯虎就遭了殃。徐经家里有钱,游山玩水写出《徐霞客游记》,而唐伯虎却穷困潦倒一生。

古代文人墨客粉丝很多,其中李白为最,著名诗篇《赠汪伦》中的汪伦就是李白铁杆粉丝。而且从诗意中看,给李白送行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可见人们对李白诗篇喜欢的程度。

我们也都是李白忠粉,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