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是不是源于分封制?为什么?

用户6100841632774


分封制: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始封诸侯。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直至秦始皇统一天下,才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士族又称世族、世家、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虽与分封制有一定关联,但并非同步。原始社会氏族首领与武士应该是最早的“士”。先秦有“士”的阶层,有一定技能或学识的人也被称为“士”。但直到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经学大师将其独特见解传与子弟,历代传授,造成了累世公卿,士族的雏形逐渐浮现。战乱年代,地方豪强,乡绅家族崛起,是士族的来源之一。

两汉到隋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士族所垄断,仕途的发展主要在于其出身背景,而个人的才能与专长反在其次。直到唐代,才逐渐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


怒不作札


士族的起源不是源于分封制

含义不同

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下的“士”是贵族之末、庶民之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贵族,依附于卿大夫。

而士族的起源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有知识或者有技能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导致上古三代贵族文化下移,“王官之学”散在民间,学术下移,士由此兴起。从出身来说,此时的“士”与分封制下的“士”完全不同,如苏秦、张仪等等。

士族的发展

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夫登上政治舞台,但是其势力还不足以形成一个政治集团。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许多官员都是以经术起家。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豪强地主势力庞大,东汉政权就是在其扶持下建立起来。由于书籍难得,经学基本在门户内流传,对知识的垄断就是对官位的垄断豪强地主实际上把持了当地州郡的政权

而此时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被辟的人又成为其门生故吏。大地主与门生故吏结成集团,政治力量庞大,累世公卿

整个三国时期,士族势力与皇权不断斗争,曹魏时期建立的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最终代表士族利益的司马氏取得天下。

东晋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士族发展至巅峰,其权利凌驾于皇权之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后期由于士族子弟不务实事,多居于清显要职,寒族子弟得以崛起。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积极推行“寒人掌机要”,削弱士族力量。隋唐时期建立科举制度,更是将选拔人才的权利集中在中央手中,士族已经失去了法律的保护跟经济的支持。


文史小栈


“士族”和“士”不是一回事。

“士族”,是个“专有”名词,特指东汉以后逐渐形成的,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的“世家大族”,亦称“世族”或“势族”。

《晋书.许迈传》曰:“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宋书.恩倖传序》云:“郡县抟史,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

也是在东汉以后,非“世家大族”者,称“庶族”或“庶民”。

还是《宋书.恩倖传序》:“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所以,“士族”和分封制没任何关系——从西周始分封算,前后差着大约一千五百年呢。

“士族”形成于东汉中后期,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皇权的衰微。

东汉中期以后,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宦官擅权、豪强自重,一方面使东汉皇权风雨飘摇,另一方使权臣和大地主们迅速坐大。

其次,始于西汉的“察举”选材制度,到东汉完全变味。

那时,“考试”无足轻重,“举荐”才是根本。

王充在《潜夫论》中说:“察举”“既不能昭练贤鄙,又劫于贵人之风指,胁以权势之嘱托,请谒填门,礼贽辐辏。”“察举”完全成了权臣贵族和大地主的出名进仕之路。

再次,皇权式微,无力掌控经济,于是世间财物特别是土地,大多落入权贵豪强之手。

这是“士族”迅速崛起的重要经济原因,同时也使最广大的农民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东汉末爆发了规模巨大的“黄巾之乱”。

因此,东汉以后的所谓“士族”,即谓有别于“庶族”的豪门——不仅指包括家族累世位居高官的“世族”;亦指家有权势且掌有巨财的“势族”。

曹操于曹丕,曾试图改变东汉末年的这种局面。曹操推行“唯才是举”;曹丕称帝后实施“九品中正制”。这些措施,尽管有过些微作用,但已经不可能改变当时的历史大势。

一俟司马氏三代掌权,完全将最主要的依靠力量,转移到各大世家大族方面,就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是“士族”横行的时代。

《新唐书.柳冲传》记述了南北朝士族大姓的状况,其曰:“过江则为侨姓(按:指南逃避乱的北方士族):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按:指吴国旧地贵族):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陆、源、窦首之。”

隋唐开国的杨家和李家,其实也是士族。

但到了唐朝,原有的“士族”势力开始衰微。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奈,又有新起的“藩镇”军阀取而代之了。

于是,宋朝吸取唐朝教训,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军阀不可能坐大了,但军队战斗力也大大下降了,以致抵御外侮屡战屡败。

说到这里,对本题目的回答可以画上句号了。

关于周朝的“士”,再另外多说几句。

周朝的“士”,首先是“官名”。

《礼.王制》说:“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这是说,在诸侯这一级下面还有这五等,其中有三等是“士”。

“士”,还可以是掌管刑罚的官员。

《书.舜典》:“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帝舜任命皋陶担任掌管刑罚的官,官名叫“士”。

正因为“士”是官吏,因此才有“士民”的说法。

《诗.大雅.瞻卬》云:“邦靡有定,士民其瘵”。“市民”就是“官民”。

后来,到了春秋时期,“士民”成了“四民”之首。其他三民是——商民、农民、工民。

此时的“士民”,仍然有别于“庶民”,是正在学习做官的人。

正因为这样,那个时候的“士”字的本义,是做“事”。同时,“士”又通“仕”,“仕”也是为周王或者诸侯做事。

所以,说周朝的“士”,是最下层的贵族,当无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