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質粒的常用組成元件

1952年,美國的生物科學家Joshua Lederberg第一次引進了質粒(plasmid)這一術語,用來表示染色體以外的基因物質。質粒是雙鏈DNA片段,能夠自我複製,並且通常攜帶基因[1]。20世紀70年代,隨著限制性內切酶,DNA連接酶,凝膠電泳的發現與發展,質粒漸漸變成了分子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工具,質粒也漸漸的開始被稱為載體(vector)。利用質粒,科學家們不但可以很容易的操作並且研究基因,還可以利用質粒表達生產各種蛋白質。

今天科學家們所使用的質粒有各種各樣的尺寸,功能也是多種多樣。對於一個質粒,最簡單的形式應該包括一個複製起始位點,一個抗性基因,至少一個酶切位點。這些元件可以保證質粒在細菌內的擴增,同時允許攜帶質粒的細菌從從不含質粒的細菌中進行分離。另外,限制酶切位點允許能夠將DNA片段插入到質粒中。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質粒中常見的一些元件[2]。

複製起始位點(Origin of replication,ORI)
ORI是一段DNA序列,質粒複製的起始位置。DNA解螺旋酶可以作用於這段序列,然後DNA的雙鏈被分開,複製隨即開始。質粒必須是能夠複製的,否則隨著細菌的生長,質粒的數量將會被迅速稀釋。

一文了解質粒的常用組成元件

抗生素抗性基因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存在有兩個作用。質粒轉化過程的效率其實是非常低的,平均10000個細胞中只有一個可以轉化成功。如果沒有一個快速的篩選手段,從10000個細胞中找到這一個,是要把人累死的。因此,抗生素抗性基因存在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快速篩選。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基中培養細菌,能夠生長的就是含有目的質粒,因為,不含質粒的細菌已經被“殺死”了。

另外,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個事實,從細菌的角度來看,質粒的存在是不利的,因為細菌不得不消耗更多的資源來進行外來質粒的複製,所以轉化成功的質粒有可能會丟失掉。抗性基因的另一個作用就是不斷給轉化成功的細菌施加壓力,必須要攜帶質粒,否則就不能夠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基中生存,因此在培養轉化成功的菌體時,不要忘了添加抗生素哦。

多克隆位點(multiple cloning site, MCS)
這是一段短DNA片段,包括多個限制性酶切的單一位點,便於外源基因的插入。一般來說,外源DNA片段越長,越難插入,越不穩定,轉化效率越低。在表達型質粒中,MCS常處於啟動子的後面。

啟動子
啟動子是能夠使基因進行轉錄的一段DNA序列。啟動子可以被RNA聚合酶辨別,並開始轉錄。啟動子常位於目的基因上游100-1000bp位置處,是質粒非常重要的一個元件,它決定著目的基因可以在何種細胞中進行表達,也決定蛋白質的表達量。

RNA聚合酶催化DNA轉錄成RNA。在細菌中,只存在一種RNA聚合酶。然而,真核生物中則有RNA聚合酶Ⅰ、RNA聚合酶Ⅱ和RNA聚合酶Ⅲ三種不同酶,分別催化不同種類型RNA的合成,而且不同的酶識別不同的啟動子。這就意味著,質粒上的啟動子類型必須與目標RNA相互對應。如果為了基因表達,我們需要mRNA,那麼質粒上就要有RNA聚合酶Ⅱ啟動子。啟動子也需要與宿主細胞類型相互對應,細菌啟動子與真核啟動子不可互用。

啟動子還分不同的類型,有些啟動子可以一直工作,而有些啟動子是需要進行調控的。另外,啟動子有強弱的區分,這會直接影響蛋白質的表達量。篇幅有限,我們只簡單介紹。組成型啟動子(constitutive promoter)就是一直工作的啟動子,這類啟動子用於組成型蛋白質的持續表達,不受時期、部分、環境的影響,這類啟動子一般比較弱。誘導型啟動子通常比較強,這類啟動子受到外界條件誘導後開始工作。啟動子的強弱主要跟其與RNA聚合酶相互作用的強弱或者RNA聚合酶量的多少有關係。強啟動子常常直接或間接影響著RNA聚合酶的產量。

引物結合位點
一小段DNA片段,用來進行質粒的PCR擴增或者測序。

選擇標記
抗生素抗性基因主要是細菌內質粒的篩選標記。對於其他的細胞類型,有些質粒上還會含有其他的選擇標記。比如酵母中常用的營養缺陷篩選(auxotrophic selection)。營養缺陷型指的是生物不能夠自主合成某種生長必需的有機化合物,這些生物能夠在含有這種特殊化合物的培養基中生長,但在缺少這種化合物時不能生長。對於營養缺陷型的菌株,配合使用與之相對應的質粒,質粒中有能夠合成這一物質的基因,含有質粒的菌株可以在缺少成分的培養基中生長,不含質粒的菌株則不會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