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學大師中的“一代禮宗”,倡導“以禮代理”

他是清學大師中的“一代禮宗”,倡導“以禮代理”

從清初開始,中國學術思想逐漸由推崇程朱理學轉變為推崇漢代經學,進而推崇上古禮學。與之相應的是清廷四庫館和三禮館的開設。凌廷堪的禮學思想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的,淩氏試圖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文明,提出'舍禮無學'、'舍禮無教'的思想觀點。他對禮學的相關論述,在當時及後世都影響巨大,下面就簡要介紹一下淩氏的生平和學術貢獻。

凌廷堪 字仲子,又字次仲,安徽歙縣人。時人記載他“生有異稟,觀書十行俱下。”幼年時家裡很窮,母親教他讀書。長大一點後,工詩及駢散文,兼為長短句。客居揚州時,被學界目為奇人,有人勸他去京師拜訪名流,他就去當時的大學士翁方剛家裡做幕賓。

凌廷堪究心經史,繼承其鄉先輩江藩、戴震的學術。後來,幾次科舉不利,就發奮苦讀,終於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知縣。但凌廷堪不願做行政官員,自請改教職,任寧國府學教授。他安貧樂道,勤於著述。母親去世後,他主講敬亭、紫陽書院。阮元曾請他到自己家裡做塾師,教自己的孩子讀書。

凌廷堪學術研究的領域很廣,“於學無所不窺,凡六書九數,以迄古今疆域之沿革,職官之異同,史傳之參錯,外屬之源流,靡不井然條貫。”但主攻之處在禮學。宋代以降,理學大行於世,漸將儒家教化哲學納入“性理為一”的本體化框架內,而致時人於修身實事處,則逐失入門之徑,進而使得聖賢道德學問愈發遠離真章,流向虛渺。此時,凌廷堪為矯“宋學”之弊,提出“以禮代理”之創見,即學人通過識禮明禮,便可在日用禮行的過程中復性盡道,與聖賢同。此一思想在本體論層面上消解了人性與外物的隔閡。從而給儒家的修養提供了一個方便法門。

他是清學大師中的“一代禮宗”,倡導“以禮代理”


凌廷堪認為在儒家各類經典裡,禮學部分最為重要也最難。不懂禮學則後人對先人的一些社會生活以及行為就無法理解,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他在《復禮》中闡述了禮學的重要性:“古聖使人復性者,學也,所學即禮也。孔子言‘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又曰:‘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孟子曰:‘上無禮,下無學。’故知所學者即禮也。顏淵問仁,孔子告之者惟禮焉爾。顏予嘆‘道之高堅前後迨博文約禮,然後如有所立’,即立於禮之立也。于思言‘天命之為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所教者因人所當行而品節之,即禮也。盡乎禮,斯可以復性。故所謂格物者,物即理也;所謂慎獨者,亦即禮也。禮有節文、度數,非空言理者可託也。”

自古禮樂並稱,所以凌廷堪又潛心於古代音樂的研究。謂今世俗樂與古雅樂中隔唐人燕樂一關。遂著《燕樂考原》六卷。學者江籓嘆以為“思通鬼神”。

他是清學大師中的“一代禮宗”,倡導“以禮代理”


另外,凌廷堪在戲曲理論和戲曲樂律學研究方面也成就卓著,這方面也深受其禮學和樂學思想的影響。其成就集中體現在《論曲絕句三十二首》和詞集《梅邊吹笛譜》中。他的戲曲觀與他的學術觀、文學觀有著同構性,均表現出來崇古、崇雅的特點。 他的《論曲絕句三十二首》以詩的形式,逐一對戲曲史上自關漢卿到洪昇的三十餘位名家作了點評,表達了自己的戲曲主張。

淩氏有詩集十四卷存世。其中有首《點絳唇·春眺》寫的非常清新自然,“青粉牆西,紫驄嘶過垂楊道。畫樓春早,一樹桃花笑。前夢迷離,人遠波聲小。年時到,越溪雲杳,風雨連天草。”

凌廷堪生平所結交皆一時名士,朋友中與江藩交往最密,江藩在《漢學師承記》中為其撰寫的傳記也最詳審。凌廷堪五十三歲就去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