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學作文常記“流水賬”:該鼓勵還是該批評?

孩子初學作文常記“流水賬”:該鼓勵還是該批評?


什麼是“流水賬”?

流水賬,原指會計記錄日常資金或者物資來往的明細賬。後來,有些老師把孩子類似的作文叫做流水賬。會計的流水賬以時間為主線,按照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把有關資金和物資來往的事情一筆一筆的如實記錄下來,在賬面上顯示來往賬目的時間、地點、發生的經濟事件、資金和物資流量等,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經濟事項。與此類似,作文教學中所說的流水賬,指那些按照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記錄事情起因、發展、結果,沒有藝術加工的文章。流水賬只是把事情發生的經過記錄下來,沒有藝術上的加工,常常是沒有主次,沒有詳略,語言樸實,與老師對作文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流水賬這個詞,在作文教學中是一個貶義詞。有的老師家長和常拿流水賬這個詞來說孩子的作文,“你的作文簡直就是一本流水賬!”“這不能夠叫作文,應該叫流水賬。”“寫作文不是記流水賬。”

怎樣看待“流水賬”?

從文學的角度講,文章確實不能夠寫成流水賬。但是,從教學的角度講,孩子記流水賬並不一定是壞事。農村有句俗話說:“一嘴吃不了個胖子。”意思是說,做好一件事情,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一個過程。它揭示了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揭示了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和孩子學習作文的規律。學習寫文章也需要一個過程,一個由寫不好到寫得好的過程。流水賬,是最簡單的文章,孩子比較容易掌握它的寫作方法。當孩子會記流水賬後,就能夠寫出文章的毛坯,有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對它精刻細雕就比較容易了。沒有記流水賬的過程,直接要求孩子寫出有一定水平的文章,就像讓孩子一步登天一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作文教學的第一步,應該讓孩子學習記流水賬。

怎麼記好“流水賬”?

一要讓孩子學會記錄生活。

記錄生活,就是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譬如,放學回家的路上,和誰在一起,誰說了些什麼?誰接著說路了什麼?還有誰說了什麼?誰在路上做了什麼?誰接著做什麼?在什麼地方看見了什麼?走到什麼地方又看見了什麼?再比如說,一家人吃飯的經過,去外婆家的經過等。小孩子雖然不會寫文章,但是都會說話,能夠口頭敘述一些事情。可以先讓孩子口頭敘述一些事情,再要求他們把自己說的話記錄下來。老師也可以組織孩子集體活動,讓孩子帶上筆和紙,邊活動邊記錄。譬如,春天組織孩子郊遊,組織好隊伍後,讓孩子把組織的過程記錄下來;離開學校達到目的地後,讓孩子把從學校到目的地的過程記錄下來;看完每個景點後,讓孩子把在這個景點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最後,把各段記錄合成一篇記錄郊遊的文章。

二要讓孩子學會把握中心。

命題作文的中心比較容易把握,比如:像《快樂的星期天》《我的爺爺》《別開生面的一節課》這樣的文題,它的中心就分別落在:“快樂”、“爺爺”及“別開生面”這幾個關鍵詞上。要讓孩子記住: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箇中心,即只能向讀者傳達一個意思,中心要求明確、集中、深刻。文章中所寫的事情一旦偏離了中心或不能表現中心就很容易患上記流水賬的毛病。比如有的孩子寫“快樂的星期天”,本來是要寫在星期天發生的一件或幾件快樂的事,但結果大多數孩子都是從早晨寫到中午再寫到晚上,每個時間段所做的事情都交代的很清楚,雖然都發生在“星期天”,但很多事情並不是“快樂”的,這樣的事情寫在作文裡也就偏離了中心,成了“流水賬”。

三要讓孩子學會選擇材料。

選擇材料的依據是根據中心。一篇作文的中心並不能像我們分析文章那樣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出來,自己所寫的作文的中心隱含在對具體事例或具體場景的敘述或描繪上。中心是靠文中所描繪的人、事等材料表現出來的。例如,《別開生面的一節課》這個文題,我們天天都在上課,也經歷了很多課,隨便選擇我們經歷的一節課來寫行不行呢?當然不行,我們要選擇自己經歷的與其他課不同的、印象深刻的或對成長影響比較大的課來寫,這樣所寫出來的課才屬於“別開生面”,這樣寫進文章的材料才能表現中心。那麼,所經歷的其他課能否寫進文章中呢?也可以寫,但不能作為重點,可以用它作為陪襯,通過對比的方法來突出“別開生面”這一中心。

孩子初學作文,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生活經歷,設置不同的梯度,使他們拾階而上。不要把孩子記流水賬看成壞事,而應該首先教會孩子記流水賬,再讓孩子在流水賬的基礎上確立寫作的主題,刪去與主題無關的內容,壓縮與主題關係不大的內容,調整文章內容的順序,設計文章的結構,錘鍊文章的語言,逐步寫出高質量的作文。


孩子初學作文常記“流水賬”:該鼓勵還是該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