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称呼从“妈妈”变成“妈”,孩子的4个隐藏心理变化,不能忽视

文/诗韵的妈妈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有时候只是一字之差,可能就差了很多的意思。我们经常从一个人的语言变化对别人的经历进行分析和猜测,除了八卦吃瓜的因素之外,也是不想碰触到别人的逆鳞。

“妈妈”这个词应该是很多宝宝最先学会的一个词语,小时候乖巧的跟在我们身边“妈妈”“妈妈”叫的小娃娃,不知道什么时候,对我们的称呼从“妈妈”到“妈”的转变,很多家长都不以为意,其实这里面还真的蕴含了孩子的4个隐藏心理,家长不能忽视。

当称呼从“妈妈”变成“妈”,孩子的4个隐藏心理变化,不能忽视

女儿从“妈妈”改口叫“妈”,宝妈细心发现孩子的改变

邻居关关的女儿一直都乖巧可爱,人前人后也是妈妈叫个不停,周围的邻居都对他们夸奖不已。

可是最近我发现,关关的女儿不再喊妈妈了,而是改口叫妈。隔了一段时间,我就趁机咨询了一下关关。

关关也有些无奈的笑了。最初她发现称呼改变的时候有点担心,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导致孩子和自己关系疏远了。可是随着对女儿的观察,女儿有了自己的小秘密,面对自己的一些行为也表现出不满和烦躁。

这些行为都是“叛逆期”的孩子常有的,关关于是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尊重孩子的小秘密。

当称呼从“妈妈”变成“妈”,孩子的4个隐藏心理变化,不能忽视

孩子从“妈妈”到“妈”,这并不只是一个字的区别

孩子的称呼发生变化,隐藏着4个心理变化,家长不能忽视,针对孩子的心理变化,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有助于你们的亲子关系和对孩子性格的培养。

  • 第一个变化:孩子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在我们国家经常有一种现象,孩子小的时候叫妈妈,年龄大一点,就开始改口叫“妈”。几乎大部分学生都改口了,当一个人开口说“妈妈”的时候,往往会收获一枚惊讶的目光。

孩子注意到这点之后,就会随着大众发生改变,跟着改口,不做特殊的那个人。

当称呼从“妈妈”变成“妈”,孩子的4个隐藏心理变化,不能忽视

  • 第二个变化:孩子对独立的向往

“妈妈”这个词也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但是当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不想事事都依靠父母,想要靠自己的力量生活。而第一步,可能就是从改口做起,也是在告诉父母,不需要对我过度保护,我想自己试试。

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了,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去尝试去体验生活,自己只要适时的引导就好了。千万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决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

当称呼从“妈妈”变成“妈”,孩子的4个隐藏心理变化,不能忽视

  • 第三个变化:叛逆心理

我们经常建议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要严厉一些,很多家长也习惯了用命令式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当孩子改口之后,家长就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了。

叛逆期的孩子对尊重这一需求变得极大,一旦感觉自己没有被尊重,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得更加严重。他们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在争取自己的权利,是正确的。

当称呼从“妈妈”变成“妈”,孩子的4个隐藏心理变化,不能忽视

  • 第四个变化:亲子关系出现问题

这个心理变化不是针对所有的孩子,而是指其中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常见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变多,就会对之前的生活进行复盘,加上叛逆心理作祟,很可能对父母的一些教育方式不满。

他们会刻意的改变自己的称呼,意图用这种方式告知父母:我已经对你不满了。

家长在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一些生活的细节了,刻意通过一些家庭活动引导孩子的思想,帮助缓解亲子关系。

当称呼从“妈妈”变成“妈”,孩子的4个隐藏心理变化,不能忽视

这一字之差包含的这4种心理,家长一定要了解,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度过叛逆期。孩子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个问题只是其中的一环,但是隐含的内容却不少,值得家长关注。

当称呼从“妈妈”变成“妈”,孩子的4个隐藏心理变化,不能忽视

教育孩子这条路本身就崎岖难走,家长走到一些误区是常有的事情,毕竟都是第一次做家长,我们也只能在学习中进步;如果你觉得在这条路走的太累太辛苦,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帮助。

给大家安利我反复翻阅一套的书,帮助我处理了很多教育孩子的难题。

《正面管教》、《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父母不吼不叫》、《好性格让孩子受用终生》

当称呼从“妈妈”变成“妈”,孩子的4个隐藏心理变化,不能忽视

这5本书结合了生活的实际案例,从孩子蛮横、叛逆、孤僻、自卑、厌学等一系列问题出发,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吼不叫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希望这套书可以帮你避开一些教育的误区,找到属于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