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我家孩子今年小升初,他的“青春期”如我所料的一樣比較早一些就到來了。

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裡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孩子自主意識的增強和對我不同意見的應對態度變化,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了孩子的叛逆期已經到了。

對於這點,我在幾年前,記得是電視劇《小別離》上映的時候,我是藉著電視劇裡的情節有一天跟孩子再吃飯的時候開始聊起“青春期”這個話題的。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那時候印象中主要是談及了這幾個問題:

1、跟他講述一些青春期可能會帶來的變化,比如身體的、比如個人情緒的,比如和家人關係以及跟同學、朋友之間的關係變化;

2、跟他明確青春期的那些不太好的表現、問題終究是很難避免的,但是卻是可以控制的,但是需要的是我們彼此都得想去控制才行;

3、我會盡可能的尊重你的意見和想法,但是某些時候我可能還是會固執堅持我的觀點,遇到這還總是情的時候一定是我認為這事兒確實是比較嚴重的時候,所以即便是到時候你不愛聽、不接受我也會盡量讓你清楚,這畢竟是我的責任。

4、彼此的問題儘量指出來而不是靠發火來強迫對方接受。

……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父親和兒子在家裡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個人判斷就我孩子的性格、特點以及他的成長環境很容易導致他比其他孩子在精神上更容易“早熟”一些,而另一方面在他小時候由於我管得比較多,即便是後面上學尤其是從三年級開始陸續放手了,但是依舊會時不時提醒這個要求那個的。

所以我比較斷定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一定會對我更加叛逆——誰過去管得多一些、要求得多一些,孩子就最容易試圖去“擺脫”他的“束縛”。

因此,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很明顯的感受到了這點變化。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女兒看電話,無視她的母親

不過之前的“鋪墊”顯然也是起到作用了——偶爾我們在某些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的時候。確實是也會爭吵一下。實話實說不生氣那是假的,只是因為一方面自己知道孩子目前處於這個狀態還有孩子可能也是受到了之前對青春期認識的引導使得我們儘管日常偶爾會有一些小的爭論,但是通常會比較剋制。

而最關鍵的是關於這件事情之前我也有跟孩子媽媽溝通過。

我跟孩子媽媽講得除了上面我跟孩子溝通的那些事情之外,最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她能夠在孩子青春期的這段時間裡儘量接過我的“接力棒”——孩子是極少會同時逆反父母兩個人的,一般來說他只會對過去管教他比較嚴格的那一位逆反情緒更強烈一些,反而會對另外管他較少的一位相對更容易聽得進去。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當然,事無絕對,比如我一親戚家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是對自己的父母都叛逆,反而更容易聽得進去外人的話——比如同樣的事情我跟他講他就能夠聽得進去,而父母跟他講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聽……

目前為止我採取的方式很簡單——保持距離。

如非必要我基本上是不太跟孩子講什麼左右他行為、想法以及意見的話。

如果我認為有必要再提醒他一下的話,就會把我要說的事情和要達到的目標告訴孩子媽媽,讓她跟孩子講——孩子媽媽在我跟孩子之間成為了非常好的“緩衝”環節。

而如果一件事情比較嚴重一些需要我不得不跟孩子爭辯一下的話,孩子媽媽的作用就更大了——她需要及時控制住我跟孩子的火氣,出言提醒或者警告我們注意態度等等。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就比如昨天我們家就發生了一件事情,如果沒有孩子媽媽的及時介入,搞不好我跟孩子可能就會陷入爭論之中。

事情的開始其實是非常不錯的,孩子每週都要寫幾篇周幾,昨天孩子要寫的時候沒有了素材,一時不知道些什麼內容比較好,於是就來找我幫忙一起想想寫什麼(關於學習問題孩子主要還是會來找我的)。

我給孩子提了幾個建議都被他否定了。

然後隨著討論的升級我們倆慢慢進入了“研究狀態”——我們有開始探討內容和內涵的問題。

這是因為孩子總是想把每一篇文章都要寫得“有意義”“有內涵”,而我則認為既然是週記這種非命題作文那麼完全可以採取樸實的、沒技巧的、側重記錄的形式,所謂“返璞歸真”嘛。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幫助男孩做家庭作業

結果我倆就這麼個問題討論著討論著語氣就都開始激烈起來了,音調也開始提高了……

就在這個時候孩子媽媽插話說了句“好好說不行嗎?”

我倆這才又重新恢復了“就事論事”的討論中……

儘管孩子最後寫的週記我並不滿意且他自己也不太滿意,但是事後想想我們的溝通過程還是有意義的——我清楚了他的很多想法,而他也清楚了我的想法,並且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對寫作這件事情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想法,儘管這一次我們未必會去落實,但是必定是會對後面有一定幫助的。

這算是一件比較小的事情了,但是即便是這麼小的事情我們都有可能會因為意見不一致而陷入爭吵,可想而知如果日常我把所有我對孩子不認同的事情都提出反對意見的話,我們會陷入怎樣的爭吵生活中去了……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對此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不能夠像我們家這樣一個黑臉一個紅臉,那麼父母儘量做出有底線的妥協還是有必要的。沒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絕大多數情況下肯定都是“為了你好!”但是對孩子而言那一刻未必真的會讓他覺得這是為了他好……

要求孩子理解父母的難度一定是大於我們去理解孩子的,孩子的能力、閱歷決定了他們在看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受制於方法的多樣性上,但是對父母來說卻是相對更容易一些的。

為什麼一定要給孩子套上韁繩去約束孩子呢?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我個人倒是覺得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應該主動給孩子卸下各種各樣的束縛,況且我們也要清楚一個問題——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我們一些父母可能也都沒準進入了“更年期”,而且即便是沒進入更年期由於生活的各種壓力也可能使得我們的心情、心態出現了一些焦慮、不安、壓抑等負面的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跟“叛逆”碰撞的時候是非常容易導致矛盾升級進而使得彼此言語甚至肢體傷害事情的發生。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孩子終究是要長大、獨立的, 父母總是要適應更多時候看到的是孩子“背影”的生活,這點無論我們是否接受都必須要面對。

而青春期來襲,儘管孩子依舊更多時間還在我們身邊,可是我們跟孩子的很多地方比如觀念、想法、習慣、態度、理想等等都會開始出現偏差甚至說不定還會背道而馳……

給孩子套上韁繩我們就能夠保證孩子會發展成我們期待的樣子嗎?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中年男人幫助他的兒子在他的家庭作業

我覺得未必,因為對於絕大多數父母來說本身給孩子提出的要求自己也不曾經歷過,基本上要麼是“道聽途說”要麼是“主觀判斷”,我們之所以跟孩子固執的堅持是因為我們面對的對象是“孩子”,但是如果相同的觀點是在跟一些我們比較認同的有能力、有閱歷的專業人士進行探討交流的時候呢?我們還會如此固執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嗎?

所以,不要總是責怪孩子“不聽話”,換個角度來看事情的根源可能是我們的溝通方式太貧乏,態度太單一,要求太武斷……

在這場原本就不是對等的“較量”中,父母總是跟孩子要“理解”說真的,這個要求有點太強人所難了。

況且,我們冷靜分析下,“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呢?我們何嘗不也是因為孩子的一句話、一個態度就瞬間翻臉呢……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又何嘗只是孩子自己?

女人看著女兒,面帶微笑

很多時候父母試圖強制給孩子“糾偏”,無外乎兩個原因:

1、擔心孩子“浪費”時間;

2、擔心孩子因此而“變壞”……

關於“浪費時間”的問題,個人認為這就像我們總是告訴孩子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一樣,講再多不如讓孩子嘗一下;而對於“變壞”的問題,我反而覺得適當讓孩子去體驗、嘗試一下會有效減少未來他們僅僅是因為好奇、無知而做出更極端的錯誤選擇。

畢竟這個時期我們還是有很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的,有我們在,大問題應該是不會發生的才是,而小問題發生點對孩子來說也算是經驗的積累。您說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