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生活過得通透有趣?快來瞧瞧這位“叛逆”的小老頭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如何把生活過得通透有趣?快來瞧瞧這位“叛逆”的小老頭

蔣勳曾說:

莊子是善於說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是神話,是語言,像今天的魔幻文字,充滿想象力和好奇心,也充滿活潑的畫面。

在中國古典哲學史上,莊子絕對是"離經叛道"的聖人。

先秦諸子的百家學說,多是探索國家社會的治理之道,用克己復禮的原則,來要求人們磨去稜角來適應社會;而莊子卻反其道而行,在王權至上的兩千多年前,他就已經從人類內在的精神世界,以破除現實條框的方式,來肯定個人的獨特價值。

更讓人驚奇的是,這些哲學思考並非嚴謹考究,而是充滿浪漫主義;就像是神奇的萬花筒,從每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繽紛和瑰麗。

所以時至今日,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之所以倡導大家讀《莊子》,不僅是因為奇妙有趣的故事傳說,更因為那些精彩典故的背後,隱藏了太多人生的境界和格局。

而這些思想迸發出來的火花,恰好能夠為迷霧穿行的我們帶來光芒!


【保持謙卑,才會認清自己的分量】

在當下浮躁的時代,名與利驅使著我們一直往前走;個人擁有卓越的成就以及豐富的見識,似乎越來越被美化為宣傳"自我價值"的個性特質。

無論是工作場所的應酬聚會,還是朋友同學的往來寒暄,都越來越偏向"顯擺"兩字:

聊自己取得的成就,聊自己的輝煌戰績,聊這些年的所見所得!

話說多了,再動聽的故事,也如同兌了白開水的酒,索然無味。

分享本是聚會上的樂趣,然而多數人的分享,更像是一場自吹自擂的表演。

對於這樣的現狀,《莊子·則陽》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就給了明確指引:

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也,可不謂大疑乎?

意思是說:人們都很珍重自己所知道的,卻不懂得,正是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物,才讓我們擁有了掌握更多知識的可能性!

如何把生活過得通透有趣?快來瞧瞧這位“叛逆”的小老頭


古人素來提倡知行的智慧,不僅僅是指用掌握的知識走的更遠;更是在於:依靠時下的收穫,去了解和觸及更大領域的見識。

就如古希臘名言:

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任何過分的強調,必然暴露出自己的不足;在別人謙卑恭敬的對比下,成為一場裝腔作勢的可笑賣弄。

用傲慢為自己畫地為牢,這是成長路上最大的困惑了!

能夠認識到個體的渺小和能力的侷限,以謙卑的心態不斷去汲取新能力,才是一個人靈魂高貴的真正體現。

保持謙卑敬畏的心態,才會看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才會真正認清自己的分量;在進取的同時,又能尊重更多的人,尊重這個世界,才能把人生經營的更加寬廣。

或許你此時感受不到它的力量,但走著走著,你會驚喜發現:

謙卑這種品德,是在所有社會活動和人際關係中,真正讓自己受益的,更是真正能贏得他人尊重和讚譽的。

人生的智慧,便是在自我悔改、自我反省中提煉出來的成長精華!


【心亂的根本,是難以接受得失無常】

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

老和尚曾問眾弟子:人生在世,什麼最難控制呢?

有人說是名聲地位,也有人說是富貴情慾;可答案卻全被否定了!

眾弟子百思不解:到底什麼是最難控制的呢?

老和尚笑著說:"人最難控制的,是自己的心;你們所說的他人的看法,錢財名利等,往往都是由於你控制不住自己的內心。明知道想到太多容易累,卻還是看不開,放不下,最後讓這些東西成為禁錮內心的牢籠!"

如何走出這種惶恐的得失怪圈,答案在《莊子·秋水》中:

"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

是說:當你知道得與失的界限並非是明確的,得到了便不急於歡喜,失去也不必深陷憂愁中!

如今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隨之而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也許是我們總想要太多,全心專注的卻太少,導致最後陷入煩躁不安的魔咒。

追根到底,心亂,大多是人們無法接受得失無常!

但無論是生活工作,沒有誰會一帆風順;學會把目光從腳下轉移到前方,路才會走得更順更遠。

我始終覺得,一個人變得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能慢慢理解生命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並非永恆,從而在短暫的擁有中,變得通透、理智且溫和。

不管經歷好壞,它們的出現也是與我們生命結緣;催化我們的成長,調劑我們的青春,治療我們的創傷,彌補我們的過失…

從這種意義上講,無常的得失,更加豐盈了我們的生活!

與其深陷患得患失的怪圈中,不如在無法迴避的失意中,儘量地尋找快樂和滿足。

把忍受失去的痛苦,變成享受當下的快樂,這種精神上的調節,便是莊子的哲學。


【做自己,是一生最寶貴的修行】 

在《莊子·人間世》記載了一則有趣的故事。

一位木匠在齊國曲轅這個地方,看見一棵被人當作神樹祭拜的櫟樹。它的樹冠遮天蔽日,光是樹幹就有十丈粗,足夠造十餘艘大船。

這樣神奇的櫟樹,讓許多人圍觀欣賞,可木匠卻視而不見,直接從旁邊走過。

木匠的徒弟從未見過這樣壯美的大樹,很是好奇師父怎麼不感興趣。

木匠說:這只是一棵無用的大樹。用它做船會沉沒,做棺材器皿會很快朽爛,做木門會流脂而不合縫,做大梁會被蟲蛀蝕。

聽聞此事的莊子,語氣略帶遺憾:

"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意思是說:雖然樹木枝幹彎曲,但卻不妨礙它自由自在的生長;人生在世,也各有各的活法,不同的標準下,有著不同的價值;有時候看似無用,卻是大用。


如何把生活過得通透有趣?快來瞧瞧這位“叛逆”的小老頭


樹木如此,人亦如此!

為生活忙碌的我們,總會陷入兩大誤區:一是活給別人看,二是看別人生活。

活給別人看,是因為:從我們懂事開始,就揹負著家人的期待,從學校奮鬥到社會,總想做出一番事業,成為與眾不同的那個。

看別人生活,是因為:我們都太膽小,怕在這諾大世間找不到前進的同伴,所以傾向把別人的生活模式當成自己的實踐標準,以擺脫掉孤獨感。

兩者交匯一處,就形成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始終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可若把個人的成就感以及安身立命的判定,寄託在他人的認同上,這本身就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從而也失去了自我可主宰的結果。

誠然,這個世上,總有人鮮衣怒馬,衣襟帶花;也有人浪跡天涯,摸爬滾打!但無論生旦淨末醜,每個人都是主角。

當你感嘆自己碌碌無為時,或許只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戰場。

別人的聚焦目光和認同掌聲,固然能夠帶來熱鬧,可伴隨熱鬧散場而來的,往往是更虛無縹緲的空虛感。

與其刻意去模仿他人的成功,不如把自己活成枝繁葉茂的櫟樹:以努力生長的姿態,愜意於清風明月間,放下攀比和模仿,專心做優於昨天的自己!

畢竟,做自己,才是我們一生最寶貴的修行!


【放在最後的話】

從古至今,怕是中國文人中沒有幾個不喜歡《莊子》的!

不同於其它嚴肅學說,"離經叛道"的莊子為後人開創了一個汪洋恣意、儀態萬方的精神世界;有莊生曉夢的心靈自由,有雀與鯤鵬的逍遙真諦,亦有秋毫泰山的大小之辯…

沉醉洪荒怪談中,也讓人有茅塞頓開的奇妙體驗。

就如蘇東坡說: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如果你正為瑣碎的生活頭疼不已,不妨讀一讀莊子;以隔空觀望的方式,看看這位兩千多年前的聖人,是如何在亂世的斜風細雨中,尋找內心的安寧和生活的樂趣的!

由於《莊子》是洋洋灑灑的十萬古文,有太多晦澀難懂的地方,錯過又實在可惜,所以初拾給大家推薦幾本解說《莊子》的有趣讀物:


這是一本把哲學融入漫畫的有趣書籍,作者把《莊子》中很多經典故事,繪製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彩圖,配上生動滑稽的解說,讓這位兩千多年前的聖人更加接地氣;讀這本有趣的彩圖全解,你對以往瞭解的《逍遙遊》《子非魚》《燕子結巢》會有更加鮮明的認識。

如果你對莊子懷有強烈的八卦心,讀這本書準沒錯。

熊逸的這部作品,從歷史人物與《莊子》的愛恨糾葛入手,以寫真的方式描述了“莊子遇到現實”的衝突畫面。

最主要的,這還是一本充滿推理性質的書籍,它以古今結合的方式,給讀者解釋了“逍遙”“齊物”“物化”等方面的智慧,並在其中穿插了很多小故事,總之,捧起這本書,就讓人忍不住要一口氣讀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