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的清明裡,藏著三個積極地意義

天青色的世界、霏霏細雨、落寞又傷情的人,串起了我對清明的原始認知。2020年的清明,因為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更顯得黯淡無光。

無數家庭在疫情中失去了親人和愛人。有人說逝者在天上,有人說逝者在地下。我覺得天上太遙遠、地下太溼冷。我更願意相信,逝者大概都在一個和我們世界一樣的,平行空間裡。

黯淡的清明裡,藏著三個積極地意義

黯淡的清明裡,藏著三個積極地意義

老子說清明是“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六祖慧能說清明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中國的傳統文化崇尚慎終追遠,但清明不應該只有一種清冷的基調。先人們,其實早早的,在肅穆的儀式中,藏了三個積極的意義。

黯淡的清明裡,藏著三個積極地意義

黯淡的清明裡,藏著三個積極地意義

敬畏自然,知足常樂

中國的每個節日都有一種特殊的食物與之掛鉤,中秋的月餅、端午的粽子以及清明的餈粑。

清明的餈粑,2000年前,古人就在吃了。每個地區的餈粑有所不同,有雀麥草糯米皮皮、艾草糯米皮,菠菠草糯米皮;有八寶陷、蘿蔔絲陷、芝麻餡和紅豆餡;連名字都不同,有叫青團、菠菠粿、清明粿。

曉月家在南方,她們叫清明餈粑為“青糰子”。一個星期前,她就在媽媽家幫忙搓蘿蔔絲、搗八寶餡了。 本來曉月想去買現成的,但媽媽說,奶奶生前就愛吃她做的青糰子。


每年和叔伯們一起掃墓,各家都是自己做,因為配方的不同,有不同口味的青糰子可以分享,祭祖時,可以每家拿出一份,一起祭拜。買現成的就沒有這種樂趣,也表達不了敬意。

清明多雨,潮溼,吃艾草青團可以祛溼保健康。所以,在什麼節日吃什麼食物,既是節日賦予食物特定的儀式感,也是順應自然、敬畏自然的表現。先人們讓世人謹記,我們只是塵世的來客,不過分的向自然索取,知足常樂。

黯淡的清明裡,藏著三個積極地意義

黯淡的清明裡,藏著三個積極地意義

感恩先人,懂得珍惜

清明的聚會要有特殊的儀式感,祭祖掃墓就是。

掃墓必須是一個家族前往的,大家一起清掃墓地,拔除雜草,和小輩們說說先人的故事,插上一束黃白菊,磕三個頭。每一個鄭重的祭祀流程,都在訴說自己對先人的思念和感恩,也維繫著家族的情誼,一年又一年。

曉月每年都和叔伯們一起去掃墓。掃墓完畢,和同去的家人聊聊自己的生活,分享著各自制作的,不同口味的青團。叔伯們常說,當年奶奶含辛茹苦的拉扯三個孩子長大,大家要珍惜現在的一切,要照顧好自己。


“即使媽媽不在了,我們也是一家人”這是大伯說的。父親退休後,不是在叔叔家下棋,就是在伯伯家喝小酒。好像爸爸和叔伯間要補上成家後分開的時光。估計叔伯們意識到,“父母在,尚有來路,父母去,只剩歸途”。

珍惜當下,不留遺憾。


人只有在經歷一些悲慟的事之後,才會有徹悟。別等到了失去,才懂得珍惜身邊人。


黯淡的清明裡,藏著三個積極地意義

黯淡的清明裡,藏著三個積極地意義

知道來路,繼續前行

清明的踏青掃墓,有溯源的意義,關於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先人墓碑上的大字,寫的是祖籍地,那是家族的源頭,我們的源頭。

《史記禮書》中“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我們通過探究家族的歷史,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

大家攢了一年的思念,在清明又聚在一起,翻看奶奶的照片,說著和照片有關的回憶。


叔伯們翻看著曉月奶奶留下的相冊,指著一張黑白全家福說,這是某某年的春節(解放前),做為畫家的爺爺,當掉了家裡的一幅畫,換了錢,給奶奶和叔伯們買了新衣,大家一起高興的在照相館裡留下的唯一一張全家福。全家最遺憾的是小叔,因為那時他還沒出生。過了一年,爺爺走了,小叔成了遺腹子,瘦弱的奶奶堅強的撐起了一個家。

叔伯們說奶奶特別吃苦,學習力特別強,開始跟人學裁縫,後來做出的衣裳很多有錢人搶著定作。可她自己卻特別節儉,能修就修能補就補。這也形成了各位叔伯的巧手,家裡的物件壞了也是能修就修,能補就補。

奶奶年輕喪夫,樂觀的面對生活的困苦,這種精神也遺傳給了幾位叔伯,就算因為爺爺的身份,叔伯們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禮,大家回憶起小時候,依然還是快樂的事居多。

奶奶言傳身教的就是家風,叔伯們的講述,就是家族精神的傳遞。小輩們聽著家族的趣事,也許以後也會傳承轉述給他們的小輩,包括相互扶持,相互守望,以及相信“家和萬事興”的精神力量。流淌在中國人血液裡濃厚的家族觀念,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

家人是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們用清明這個節日溝通生死,一面回望,一面前行。願兩個世界都有希望,願生者懷著感激和勇氣,認真的生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