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明水縣:家門口“扶貧車間”開啟幸福脫貧模式

本報訊(記者 吳旋 通訊員 高偉 孫志國)什麼樣的脫貧方式才能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呢?這是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明水為了脫貧攻堅而長期思考的問題。而在家門口開“扶貧車間”就是明水縣行之有效的扶貧舉措。近日,記者踏訪了明水縣的兩個扶貧車間,親身感受到在家門口就業的村民滿心的歡喜和知足。

“我這麼大年齡外出打工都沒有企業願意用,現在守家在地的打工,一個月有2000多元工資,真的感謝政府和企業啊!”51歲的李廣義說。

李廣義是明水縣永興鎮永興村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家中只有他和老伴兩個人,由於年齡大不能外出務工,就在家種地,可是一年中有大半年時間幹閒。像李廣義一樣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又找不到工作的村民,在農村還是很普遍的。2018年,永興鎮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把扶貧車間建在了村裡,村民不出村就能把錢掙。

黑龍江明水縣:家門口“扶貧車間”開啟幸福脫貧模式

據瞭解,黑龍江中凱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豆製品生產加工,包括豆油、辣片等豆制食品。產品遠銷長春、瀋陽、海倫等地,供不應求,企業年銷售額達100餘萬元,在企業發展壯大時,為解決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也帶動了地產大豆的種植與銷售。

“我們車間現有長期工15人,臨時工5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 6 人。”企業法人陳忠介紹說。他希望,能有更多的鄉親在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

如何開辦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呢? 明水縣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利用村學校、企業舊址、閒置的農宅等,在村裡設置產品加工車間,讓農民就近從事手工業加工等勞動密集型工作。探索出了一條以扶貧車間為載體、幫助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的“造血式”扶貧路子。

黑龍江明水縣:家門口“扶貧車間”開啟幸福脫貧模式

4月16日上午,在位於明水縣通泉鄉宏偉村的窪池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院內,一臺長廂貨車正在裝貨,叉車司機和工人緊張地忙碌著。打開沉重的冷庫車間大門,一股涼風迎面撲來,車間內數十名工人正在流水線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白色、黃色黏玉米經過工人切頭去尾、分等級、裝箱,然後入庫待售。儘管室內溫度有些低,但有的工人忙得還是滿頭大汗。

“我們這黏玉米可是個寶,線上線下銷售,一天最多賣1.8萬穗。去年我們種植3400畝,產出800多萬穗,網上賣500多萬穗,線下賣200多萬穗。帶動了農民土地流轉與種植,而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還在這個扶貧車間務工掙錢。”駐企秘書、明水縣委組織部幹部秦念平介紹說。

李殿文,60多歲,宏偉村貧困戶,家中三口人,媳婦有病,兒子殘疾,生活來源靠26畝地。日子過得非常的清貧,時常捉襟見肘。去年他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打工,李殿文變成了工人,一年打工工資收入30000多元。貧困戶王成、王友也是在合作社打工,月月都按時領工資。像他們一樣的,有30多名貧困戶在扶貧車間裡工作著。

“目前,我們合作社發展越來越好,今年計劃種植黏玉米10000畝,黑龍江省與阿里巴巴共建‘數字糧倉’,其中就有我們的明水黏玉米。我們合作社將擴大項目實現產業精準扶貧,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秦念平說。

扶貧車間的建設是明水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明水縣不斷拓寬貧困群眾就業渠道,引導企業進駐鄉村開設工廠,走出了一條小微企業進村辦廠、家門口就業助力脫貧的產業扶貧新路。近幾年來,明水縣有的村甚至有多個扶貧車間。比如育林鄉的服裝製作、肉鴿養殖、板廠、瓜菜基地、飼草加工、水泥板房加工等眾多的扶貧車間,為貧困群眾增收開啟了幸福脫貧模式。守家在地把錢掙,貧困群眾樂呵呵。

明水縣育林鄉黨委書記尚爾勝介紹:扶貧車間讓村民有事做,有錢賺,幫助貧困戶找準了貧困根子,解開了思想釦子,激發起致富信心,發揮了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大大促進了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是一條因地制宜的脫貧好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