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供給側改革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近年來中國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個詞。過去幾年,從廟堂到江湖,從國外到國內,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從業界到學界,都在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著、工作著,and工作著……可是,直到現在,要讓我說清楚,什麼是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還真的說不出一二三四。罪過。

但是,目睹今年3月份以來,沙特和俄羅斯這兩個全球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大打“價格戰”,引發的全球石油市場劇烈動盪和油價暴跌;以及4月13日,經過艱難談判後,沙特、俄羅斯、美國、墨西哥、巴西、加拿大等眾多產油國初步達成的減產協議,企圖拯救油價,收效甚微;再聯想到過去半個世紀全球石油市場的供給側變化:先是OPEC主導,接著是2016年12月之後“OPEC+”(維也納聯盟)重出江湖,再接著是2020年4月,美國、墨西哥、巴西和加拿大等眾多自由市場國家都加入了這個陣營,姑且稱為“泛OPEC+”吧……

這一下子讓我突然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OPEC、到“OPEC+”、再到“泛OPEC+”,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是什麼呢?簡直是一場堪稱經典和生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戲啊!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呢?

首先,這場大戲是“供給側”的。因為這場大戲沒有“需求側”什麼事。與眾多“泛OPEC+”產油國和出口國這些“嗷嗷的群狼”相比,東亞、西歐等傳統油氣消費主力國家,以及新興的南亞印度等消費體,顯得太沉默了,簡直就是“沉默的羔羊”。這不禁讓人感慨,在世界石油體系和全球石油市場裡,還真是產油國和出口國“叫囂”得厲害。無論是高油價時期還是當下的超低油價時刻,無論是供不應求還是供大於求的狀態,無論是買方市場還是賣方市場特點,往往都是供給側的那幾個國家在唱主角,需求側的那幾個國家群體,包括東方某大國在內,似乎永遠是配角,甚至連配角也算不上。

看看沙特,先是在上世紀60年代和委內瑞拉共同發起成立了OPEC,此後數十年一直領導OPEC與一幫發達消費國和國際石油公司(外國投資者,或曰“西方壟斷石油資本”)鬥智鬥勇。委內瑞拉近十年是不行了、已經趴窩了,但沙特似乎越挫越勇、越鬥越高明。近十年來,沙特更是成了OPEC的“超級盟主”,玩弄OPEC於股掌之間。同時,還能帶領OPEC一幫兄弟與俄羅斯這樣的非OPEC同行達成 “維也納聯盟”,在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側”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多國人眼中,經常把沙特當作“笑料”和“談資”,什麼宮廷政治,什麼“80后王儲”,什麼“極端主義”,什麼愚昧落後等等。

殊不知,沙特在過去數十年的國際關係博弈和縱橫捭闔中,成功贏得了超越其國家實力的“石油權力”。在國際關係體系格局中,沙特連二流國家都算不上,但其石油權力和影響力確實世界一流的。它是如何做到的,這才是東方某大國需要研究和反思的

看看俄羅斯,作為全球油氣市場供給側的重要一方,國力雖然孱弱,但卻將“石油天然氣大棒”揮舞得風生水起、出神入化。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顏面盡失、欲哭無淚,在國際政治和國家經濟上跌入谷底,但硬是在普京大帝等俄羅斯精英的領導下,打擊烏克蘭、棒喝格魯吉亞、與沙特聯手搞“OPEC+”、乃至現在與美沙搞“泛OPEC+”,唱出了一臺臺好戲,也贏得了超越其國家實力的“油氣權力”。其背後也許是沙俄、蘇聯、俄羅斯傳承數百年的帝國風格和手段使然,儘管實力不怎麼樣,但吃飯的傢伙猶在,工具箱中的“工具”甚多。

再看看美國,美國過去半個世紀壓根就不算“供給側”這一方,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但近十年來,硬是通過頁岩革命和技術創新這條路,贏得了供給側和需求側“兩邊通吃”的大好局面。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弱弱說一句,美國我們暫時學不來,是否可以學學沙特和俄羅斯?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呢?

其次,這場大戲是“結構性”的。說是“結構性”,原因有三:一是玩家數量的變化,從原先的OPEC一個國家集團的14個國家(厄瓜多爾今年年初退出),到2016年12月以後“OPEC+”兩個國家集團的22個國家,再到新近美國、加拿大、巴西和墨西哥等市場化國家加入,形成一個“泛OPEC+”的三個國家集群,供給側主要玩家的數量發生了變化,這是最大的結構性變化。要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以沙特為代表的OPEC、以俄羅斯為代表的非OPEC、以及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化發達群體的三方“聯袂登場”,與此前的單方主導或雙方合作的局面不可同日而語。

二是玩家順序的變化。過去數十年,沙特一直是供給側的主力,目前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但美國自2018年以來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隨著美國陸續在天然氣和石油方面成為淨出口國(美國已是天然氣淨出口國,預計在2025年前後成為石油淨出口國),其在供給側的影響和作用將同步提升。加上美國在全球安全、石油金融、科技創新等諸多硬實力和軟實力方面的優勢,美國未來很可能會超越沙特和俄羅斯,在供給側上發揮“主導”作用。說到底,沙特作為美國的盟友和跟班,很多時候還得為美國馬首是瞻。

三是遊戲規則的變化。全球石油市場供給側的機制將由“維也納聯盟”向“三國演義”轉變。相應地,遊戲規則將變得複雜化。沙特、俄羅斯和美國這三個玩家,是美沙聯合抗俄,是美俄聯合抗沙,亦或是沙俄聯合抗美(而3月份以來沙俄兩國大打“價格戰”,其背後有共同打擊美國頁岩油生產企業的動機),可能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策略。不過,三角關係常常是穩定的,美、俄、沙主導的全球油氣市場供給側預計將會比俄羅斯和沙特的“脆弱聯盟”更穩固一些。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呢?

第三,這場大戲是對全球石油供需市場的“重大改革”。之所以是一場改革,預示著其影響和效用將是長期性的和革命性的。雖然是新冠疫情近期在全球大面積爆發和加劇,迫使沙特、俄羅斯和美國這三大“千萬桶玩家”(三國的石油日產水平均在1000萬桶以上,也即年產5億噸)及各自陣營的大小產油國,臨時聚到了一起商討減產事宜,但是否也預示著美國、沙特、俄羅斯“千萬桶俱樂部”的產生?該俱樂部的誕生,於中國、印度和西歐等消費國而言,是好是壞?美沙俄三國會不會將油氣供應上的“共通性”轉化為左右國際油價的工具,以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更為可怕的是,會不會將這種“共通性”轉化為國際政治工具,用於打壓其戰略對手?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呢?

“石油即政治”。美沙俄三個日產千萬桶的國家,聯合發起並將在今年五月份開始實施的減產行動,實際上是一場生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案例,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國際石油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格局。同時再次證明了全球石油市場上供給側的活力度遠遠高於需求側,供給側是“嗷嗷的群狼”,需求側是“沉默的羔羊”。這種景象的對比相當強烈。

這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後續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讓我們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需求側不求變、不抱團取暖,其將會在國際關係格局和世界石油體系中的地位更加被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