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芬克斯之謎如何破解?高級教師的教學實踐助你解開謎團!

希臘神話中的斯芬克斯,是長著獅子軀幹、女人頭面的有翼怪獸。她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懸崖上,向路人出一個謎語:“什麼東西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而腳最多的時候,又是力量最小、速度最慢的時候?”沒人能猜出謎底。多年過去了,俄狄浦斯一語道破:“人”。後來,斯芬克斯之謎,被人們用來比喻不可理解或難以猜度的事情。


斯芬克斯之謎如何破解?高級教師的教學實踐助你解開謎團!


對於語文教師而言,同樣有一個斯芬克斯之謎留待我們破解——如何善用教材,舉一反三,提高教學效率?

1. 細讀慢品,用好教材。

教材是專家組從海量的文章素材中,經過篩選對比、斟酌精選、優化組合,最終精選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典範文章,形成體例完整、適合教書育人的教材。每篇課文都可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教材正文作為細讀慢品的核心,同時還應仔細閱讀單元提示、預習提示、閱讀提示、註釋、插圖、習題等,幫助學生形成初步認知。

如《大雁歸來》一課,初讀以為只是平淡地記錄了大雁春天北歸這一季節性遷徙過程。通過細讀慢品,才發現本文不僅僅是一篇生態學的“觀察手記”,文中更蘊含了對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態的溫情和尊重,形象地闡明瞭尊重生命、熱愛自然的道理!

斯芬克斯之謎如何破解?高級教師的教學實踐助你解開謎團!


《恐龍無處不有》,初看標題,以為是描繪恐龍家族繁衍生息,遍佈世界的盛況。但反覆閱讀文本,才知道本文是通過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學說的科普說明文!

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通過反覆品讀文本,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及重難點,這才是“舉一”。確定了目標,有的放矢攻破重難點,教學效率自然提高!

斯芬克斯之謎如何破解?高級教師的教學實踐助你解開謎團!


2. 潛心挖掘,用足教材。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這句話意思是:教師以教材為示範,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同類書的能力。

如教學《社戲》時,不能糾纏於作品是小說還是散文的文體認證,不能定位於批判封建思想等陳腐的解讀,而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上。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文中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分析“我”“雙喜”“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讓學生明確:想讓人物形象更鮮活,刻畫人物就要以描寫為主,綜合運用敘述、議論等表達方式。

斯芬克斯之謎如何破解?高級教師的教學實踐助你解開謎團!


又如《社戲》經典片段“月夜行船”“月夜歸航”,教師可引導學生品味:調動多種感官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善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讓環境描寫更生動;環境描寫可以烘托氣氛,表現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

《社戲》教學中,教師用足教材,把“人物刻畫”“環境描寫”視為“抓手”,學生今後刻畫人物或者環境烘托時就可依葫蘆畫瓢。

長此以往,便會形成能力,學生讀一篇,會一類,讀書和寫作都有章可循。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學效率自然提高。

斯芬克斯之謎如何破解?高級教師的教學實踐助你解開謎團!


3. 銜接拓展,用活教材。

教材無論如何更新,總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教師要發揮教育智慧,對教材適當增補、拓展、創新,使教材這個重要的課程資源顯示出生機與活力。

如教學《回延安》後,可以拓展“意象”的相關知識,並延伸閱讀“延安精神”的詩文,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教學《燈籠》後,可以讓學生從感知課文中的民風民俗走出來,談一談寫一寫本地的鄉村文化、民風民俗;教學《核舟記》後,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課文,寫作時大量運用細緻的描摹;教學《小石潭記》後,可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寫寫遊記,教學《信客》後,引導學生寫“感動中國”頒獎詞……

斯芬克斯之謎如何破解?高級教師的教學實踐助你解開謎團!


教師應善用《教師教學用書》及其他參考書(如教學刊物、工具書、經典名著等),等文字資料,以及視頻、音頻、電影等聲像資料,促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向趣味性、延展性、挑戰性轉變,教學效率自然而然提高了!

課堂教學是教育主陣地,而教材又是教學的主要資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師應打破教材的約束和限制,靈活地處理教材,充分開發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就煥發出活力,教學效率顯著提升!

專欄

學特殊文言現象,中考輕鬆漲分

作者:輕輕鬆鬆學語文

19.9幣

0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