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拂去歷史的塵埃,回望過去的時光。從65年前,肩負著振興中國鋼鐵工業的神聖使命成立,設計建設新中國第一座高爐、國內首套大型冷軋項目;到八十年代,踏上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支援深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種下改革發展的“試驗田”;再到2004年,以主業分立改制方式組建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投入運作,2016年,正式確立“3+N”業務體系,作為“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產業領跑者”,實現多領域協調發展,一個多甲子的時光裡,和新中國一同發展壯大起來的中冶南方,櫛風沐雨而歷久彌堅,踏平險阻而勇往直前,造就了無數的輝煌與不凡。

深厚底蘊: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

1956年,初春,微寒,武鋼一期工程建設現場。

空曠的原野,透風的工棚,沒有資料可查,更無經驗借鑑,白手起家的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中冶南方前身,以下簡稱“武漢院”)工程技術人員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中,用鉛筆和圖版描摹出共和國第一鋼都的宏偉藍圖。

武鋼1號高爐是武漢院科技工作者精心雕琢的第一項傑作。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1958年9月13日 武鋼一號高爐投產慶典(中冶南方供圖)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武鋼一號高爐(中冶南方供圖)

1958年9月13日,當第一爐火紅的鐵水噴湧而出,共和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親眼目睹這一壯舉。歷史將這一天定格為新中國鋼鐵工業的起點,武漢院在這天收穫了他們的第一個工程建設成果。

七十年代,又一份光榮的使命落在了武漢院身上。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型引進項目——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開始建設,武漢院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個國內首套大型冷軋項目的設計重任。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中冶南方供圖)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中冶南方供圖)

在參與會戰的十萬建設大軍洪流中,武漢院工程技術人員以主人翁的姿態,嚴把技術關口,虛心學習技術,用雙手托起了這顆當時鋼鐵行業最璀璨的“明珠”,引領著中國鋼鐵工業走向現代化。

從這個項目起步,武漢院奠定了在冷軋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

步入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

武漢院受邀作為湖北省第一批支援深圳建設的企業,以牽頭單位和設計標準規範制定者的角色,全面參與深圳特區建設。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期深圳深南大道樣貌(中冶南方供圖)

蜿蜒通達的道路、橫空飛架的立交、高樓林立的街區,在深圳這座快速崛起的新城中,留下了武漢院數不清的業績。第一版城市總體,五十年不過時的城市主幹道——深南大道,都在武漢院手中完成。

九十年代,在“科技強國”目標的感召下,武漢院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建設的以寶鋼1420mm、1550mm、1800mm冷軋工程為代表的一批項目,打造了集世界上高、精、尖技術於一體,世界一流、中國第一的冷軋薄板廠,全面提升了鋼鐵工業的技術水平。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寶鋼1550mm冷軋工程(中冶南方供圖)

新中國建設發展的道路上,武漢院始終枕戈待旦奮戰在最前線,無私奉獻著自己的激情與力量,用行動承擔起沉甸甸的國家責任。

多年的技術積累,多年的文化底蘊,積澱下來創新的膽識與魄力,也為中冶南方後來的平穩起步和飛速發展夯實了基礎。

(責編:關喜豔、張雋)

分立改制:助力蛟龍騰空

進入二十一世紀,處於市場經濟風口浪尖,幾十年一貫制的單一國有體制,阻擋了這家老牌設計院——中冶南方的前身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前進的步伐。

要讓一個有著五十年曆史和輝煌篇章的科技企業成功改制,獲得新生機,必須根除國有企業弊端,徹底改變產權單一、機制不活、觀念落後、管理低效的痼疾!

在董事長、總經理項明武的帶領下,企業以資本為紐帶,與武鋼、鞍鋼成為戰略聯盟資產優良,產權明晰,在體制上清除痼疾,從機制上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 2004年3月25日,以主業分立改制方式組建的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投入運作。

當眾多企業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徘徊時,中冶南方已經從老牌央企脫胎換骨,以全新的現代企業形象,走上科技型工程公司發展之路,拋開束縛,直面市場。

分立改制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搏擊風浪,中冶南方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斬獲了一個又一個佳績,創造了一項又一項記錄。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冶金行業首座大型高爐總承包項目——漣鋼2200高爐總承包工程全景(中冶南方供圖)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國內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冷軋系統工程——鞍鋼冷軋2號生產線(中冶南方供圖)

冶金行業首座大型高爐總承包項目、國內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冷軋系統工程、大型高爐平移大修的新紀錄、多條自主品牌的冷軋硅鋼生產線……多個行業內具有重大影響的工程陸續建成。

其後的十多年間,結合市場的變化、業務發展的需求,中冶南方都推動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與調整。

2016年,中冶南方又一次大刀闊斧作出戰略調整,結合國家供給側改革要求,依據市場形勢和自身優勢,加速培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環保等業務,打造出真正意義上的集團公司管理架構。

這一次的改革,進一步明確了鋼鐵、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環保三大主業發展定位,全面構建起“3+N”多元業務發展體系。

潛力再一次被激活。

一直以來在公司發展中充當配角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環保業務,當年一舉拿下約60億元的新籤合同,較往年翻了一番。

第二年,更創下了全公司新籤合同額超過150億元的歷史高位。

2018年,再度實現跨越增長,全年新籤合同接近200億元。

2019年,再創新高,全年新籤合同額達到235億元。

三大主業齊發力,高質量發展畫卷徐徐展開,中冶南方收穫了改革、創新、跨越的累累碩果。

三大主業齊發力:邁向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做冶金行業技術引領者

今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馬鞍山市寶武馬鋼優質合金棒材車間時,曾冒著高溫駐足察看了加熱爐運行情況。

“如果把鋼鐵生產流程比喻成麵食加工,加熱及熱處理就好比烤爐或者蒸爐,對產品的性能、質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冶南方熱工公司項目管理部負責人介紹說。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馬鋼特鋼優棒加熱爐項目圖(中冶南方供圖)

由中冶南方總承包建設的馬鋼特鋼優棒加熱爐項目,是囯內第一個採用無焰燃燒技術和WISave智能控制系統的加熱爐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內最先進的棒材生產線之一。它生產的高精度、高質量、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可以滿足國內外汽車、機械等行業用優特鋼棒材的需求。

這裡也是國內首次實現加熱爐無操作室的項目。“智能上料、智能跟蹤、智能燃燒,大大提升了加熱爐的智能化水平,減少人員操作中的不確定及不安全因素。”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全景圖(中冶南方供圖)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全景圖(中冶南方供圖)

在廣西,由中冶南方規劃並建設的千萬噸級現代化大型臨海鋼鐵基地——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是我國鋼鐵工業佈局戰略性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大項目,也是廣西工業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其中,項目一期的4座210噸轉爐,從開工到投產,工期僅15個月,創國內同級別項目最短記錄。煤氣櫃種類齊全,焦爐煤氣櫃櫃容國內最大,轉爐煤氣櫃櫃容世界最大。

這些工程項目,僅僅是中冶南方發揮以高端諮詢為引領的全流程、全產業鏈工程實施能力,圍繞獨佔鰲頭的核心技術以及智能化、綠色化等新技術,大膽探索、潛心鑽研,實現創新引領的一個縮影。

依託自身品牌、技術、市場優勢,在鋼鐵行業結構性調整不斷深化的過程中,中冶南方堅持需求引領、供給創新,逐步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發展道路。

在鞏固國內市場的同時,中冶南方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在海外尋求新的市場機遇。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越南和發400萬噸鋼鐵項目(中冶南方供圖)

先後在東南亞簽訂、實施了多個全流程大型鋼鐵基地項目建設承接第一個海外綜合性鋼鐵企業全廠總體規劃項目——越南和發400萬噸全廠總體規劃諮詢;承接第一個海外全流程總承包項目——印尼德信350萬噸鋼鐵項目,實現中國技術、標準、裝備一體化輸出的歷史性突破。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印尼德信鋼鐵項目(中冶南方供圖)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印尼德信鋼鐵項目(中冶南方供圖)

目前,海外客戶已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邁向新高度

10月1日,武漢光谷高新大道,這條武漢向東延伸的重要道路,雙向8車道的主車道恢復通車,大大提升了江城東大門“顏值”。這一工程是中冶南方城建公司在市政道路領域的重要工程。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新大道通車(中冶南方供圖)

在光谷東,九峰一路以南,光谷七路以東,光谷國際人才自由港·武漢未來科技城青年社區項目工地上,數棟高樓已經拔地而起。這個包含22棟房屋的項目,是今年中冶集團年度二十大重點項目之一。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光谷國際人才自由港·武漢未來科技城青年社區項目效果圖(中冶南方供圖)

憑藉上世紀八十年代支援深圳建設積累的經驗,近年來,中冶南方開始全面佈局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及景觀路橋、海綿城市、地下空間、軌道交通、智慧城市等領域,系統開發自主專有技術,啟動了數十項的課題研發工作,大力提升設計施工一體化核心競爭優勢。

針對當今城市規劃建設中經常存在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管理脫節等諸多問題,中冶南方首創綜合設計模式,實施光谷中心城總體規劃,統一協調“路網、水網、管網、綠網、智慧網”五網,實現一次投資、一次設計、一次建設,引領著未來城市發展和建設的新趨勢。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光谷中心城(中冶南方供圖)

依託近年來在海綿城市領域內的豐富研究成果和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積累的先進經驗。他們還成功地編制了我國第一部“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的行業企業標準,並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與實際建設相結合,實施了東湖、湯遜湖片區海綿城市EPC項目,武漢光谷韻湖公園海綿城市項目等。走出了一條環境友好、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之路。

——創新驅動實現能源環保技術全國領先

11月3日,江蘇某鋼企11520噸的汙水處理廠已經連續二百多天不再外排廢水,全部回用於鋼鐵生產工藝單元,這得益於該廠新近建成的中水回用深度處理系統。

此係統由中冶南方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建設。其核心技術全部獨立開發並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鋼鐵行業的發展中,“綠色化”也是重要方向之一。近年來,在環境治理標準日益嚴苛的背景下,中冶南方貼近國情,以技術創新為出發點,搶抓能源環保機遇,領軍地位進一步鞏固。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遷安九江線材超高溫亞臨界煤氣發電項目實景圖(中冶南方供圖)

在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領域,承接國內首套亞臨界參數小容量煤氣發電機組總承包項目——遷安九江線材超高溫亞臨界煤氣發電工程。這個項目是世界首臺投產的亞臨界煤氣發電機組,額定發電功率達10萬kW。

薪火相傳六十五載 中冶南方三大主業齊發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遷安九江線材超高溫亞臨界煤氣發電項目實景圖 (中冶南方供圖)

該項目以清潔、高效的方式將鋼企產生的富餘煤氣轉化為電能,煤氣發電全廠熱效率達40.5%以上,比上一代技術高出8-10%,有效提高了鋼企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能耗。

僅這一個項目一小時的發電量可以滿足500戶家庭用電一個月。一個電廠可同時滿足36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目前,中冶南方都市環保掌握的高參數小型化高效發電技術已迭代升級到第四代,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環境修復領域,國家出臺“土十條”政策後,迅速掌握了環境修復技術關鍵,並憑藉在餘熱餘能利用及煙氣治理上的深厚基礎,創新性地實現了熱脫附尾氣餘熱再利用,大幅降低了系統能耗及運行成本,修復成本比國外同類技術降低20%以上,自主研發的直接熱脫附和間接熱脫附技術在多項工程中得到應用。

在大氣治理、汙水汙泥處理、固廢處理等業務領域,中冶南方都市環保也正加快推進多種重點核心技術的開發工作。

與此同時,中冶南方不斷創新研發模式,積極推進研發共享平臺建設。成功牽頭組建全國首個“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建立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合作平臺,打通了市場需求和技術研發的高效轉換通道,為後續的創新發展積蓄了充足力量。

從傳統國企,到現代企業;從單一業務模式下的傳統冶金設計院,到以工程總承包為主營業務的工程公司……

65年來,中冶南方始終堅持戰略引領,在變革中求突破、謀發展,成為國有企業激發新動能,實現創新驅動跨越發展的成功典範。

與改制成立之初的2004年相比,截止到2019年底,中冶南方實收資本由1億元增長至32.68億,增長了32.68倍;總資產由13.78億增長至203.67億,增長了14.78倍;累計實現利潤總額82.79億,累計上繳各種稅費49.6億元,實現了國有企業做強做大的目標。

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他們仍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推進變革創新,砥礪奮進,再攀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