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按照西方傳統,中午 12 點愚人節結束,之後就不能再惡作劇了。

但昨天的 12 點一過,我感覺整個愚人節都告別國內互聯網了。只想真誠地向對各位段子手、營銷號、媒體誠摯地發問:

“你們不能多花三分鐘好好地敷衍一下我們麼”

往年段子推文刷屏的盛況沒了。

一天下來就看到個:“京東出BUG了 549擼Phone X 速度上”。字母 i 都打掉了不說,走走心麻煩換個新款好嗎?

互聯網創業公司全民抖機靈沒了。

一貫熱衷於藉此體現自家“極客氣息”的小公司們要不裝作無事發生,要不就做個海報發條微博,糊弄鬼呢?

好的,你們窮,不怪你們。但大公司的惡作劇都是如此

我找了一下大概有:騰訊的“風味探測器”小程序、AI作業輔導機器人“鵝童”,基本延續了去年的“AI生態鵝廠”的路線。

阿里雲拿出了 AI謠言粉碎機、支付寶有“防騙手機”……腦洞在哪?直接說是新產品也有人信啊,請認真地愚弄我們一下好嗎?

看起來非常有誠意的天貓的“天貓精靈測謊儀”,一本正經地拍了個視頻,最後推起了自家的音箱,透著滿滿的尷尬: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當然,我最佩服的還是在風口浪尖都已經呆了小半年的羅老師,公司都沒了卻依然不捨得錯過這個珍貴的愚人節。與大公司們一比,高下立判。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各路手機廠商在 OS 中的集成的彩蛋我都不想提了,透著自嗨的尷尬。

不得不說,對於國內互聯網公司而言,愚人節逐漸從一個輸出企業文化的契機,變成了與勞動節、兒童節們“硬蹭熱點”沒多大區別的常規節點。

硬要說有什麼區別的話,大概是秀肌肉的想象空間能稍微大一點。畢竟,拐彎抹角地找到與自家業務的聯繫,在今天也是能被貼上“腦洞大開”的小紅花的。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要說起“腦洞”來,大公司們的確是在退步。

1

以前怎麼玩


要論傳播效果,就不得不提到微博以往的#我真的火了#系列。

在 2017 年 4 月 1 日點開熱搜榜,你不僅是熱搜榜第一的主角,還有一系列的熱搜新聞。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作為微博的“核心價值”,熱搜的概念幾乎不存在傳播障礙。不少用戶都會截圖再在朋友圈等平臺分享,這又進一步促成了二次傳播。

而反觀微博今年的#愚人節幸運鵝#,規則繁瑣得幾乎沒有引起大面積傳播;#愚人節彩虹屁大賽#則成了明星與粉絲的互動遊戲。

如同我上面提到的天貓賣音箱,阿里系似乎一直對愚人節吹下的牛逼,有一股子付諸實現的執念。

比如,2012 年愚人節,支付寶宣佈將支持視網膜支付功能,後被證實只是一個玩笑。但在 2016 年,螞蟻金服收購了美國生物識別技術公司 EyeVerify,實現“眨眼登錄”。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2014 年,支付寶的愚人節項目是“空付”。簡單來說,就是萬物皆錢包,身上的各種特徵都能成為驗證方式。

如今,掃臉支付已經開始大面積接入便利店等場景。以我所在的成都為例,在去年下半年開始接入後,目前已經幾乎普及。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腦洞都能實現。比如百度的“筷搜”。

2014 年愚人節,百度發佈了一個介紹“筷搜”的視頻。技術專家講解了“筷搜”的原理以及各項功能。通過與 WiFi 與電腦連接,“筷搜”能實現食材溯源、溫度檢測、油脂分析等功能: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儘管看上去就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但這條由百度市場部主導的視頻引起了百度高層的注意,並指定市場部聯合百度 NLP 部門與洛可可設計共同推進這一項目。

在 2014 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筷搜推出了 1.0 版,並表示 2.0 的量產版預計在 2015 年發佈。不過,最後的結果你們都知道了。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大部分時候,互聯網公司們的愚人節項目,都會與現有產品結合,或者將其放進之後的產品規劃中。比如還有騰訊去年愚人節的“AI生態鵝廠”,實體就是規劃在貴州的大數據中心。

看起來,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們在行業景氣的時候就是“務實派”,哪怕是惡作劇也有一定的業務考量。而寒冬之下,純開腦洞的項目只會更少。

2

國外怎麼玩


比起將言而有信奉為美德的中國人,大洋彼岸早年在愚人節歡脫了太多。

早在 2000 年愚人節,Google 就拿出了“意念搜索”項目,宣稱:“只要一直盯著旋渦動圖,新中默唸準備搜索的內容,點擊旋渦就能得到結果,算是開了互聯網公司愚人節惡作劇先河。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不過,19 年過去了,Google 的“意念搜索”依然只停留在想象中。

2011 年,Goole 甚至則針對中國用戶專門拿出了一款頗有中國特色的“穿越搜索”。官方表示其原理為:

利用搜索引擎內置的引力場扭曲功能,在關鍵詞超時空滲透技術的基礎上,將搜索者的全身電磁表徵分解後,降頻發送到目標時空重新組合匹配,以實現搜索者思維的跨時空穿越並獲取目標時空信息的新一代搜索技術。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但哪怕是娛樂精神滿格的美國人,也曾被互聯網公司的玩笑激怒。

誕生於 2004 年愚人節的 Gmail 在 2016 年就玩了一把火。當時,Gmail 好死不死地在“Send”旁邊加入了一個“Send+Dop the mic(丟話筒)”的按鈕。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只要點擊這個按鈕,你的郵件就會被自動加入一個 " 小黃人扔麥克風 " 的動圖,然後直接被髮送,而且整個後續的郵件對話都會被隱藏,也就是你無法收到對方的回覆……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在英語世界中,“Dop the mic”有“在對手面前發表勝利演說後,扔掉麥克風瀟灑離去”的意義。

顯然,Gmail 低估了這一整蠱行為引起的後果。這一功能上線不久,推特與 Gmail 官方論壇就被用戶憤怒的指責填滿。

有人在安排親人葬禮的郵件裡中了招,有作家因此錯過了老闆的在截稿日期的回覆,有人甚至直接丟掉了工作。Gmail 最終在上線兩小時後道歉,並匆匆下線了這一功能。

有了前車之鑑,Google 近年的愚人節活動收斂了不少:

比如,今年 Google地圖的愚人節彩蛋是一款沒什麼新意的貪吃蛇遊戲。去年則是一款找茬遊戲;前年甚至是把 2015 年的吃豆人搬出來改了改,一本正經炒了冷飯。

激進如微軟甚至直接下了禁令。

據報道,微軟營銷主管 Chris Capossela 在內部公開信中警告微軟員工不得在今年愚人節進行惡作劇;Chris Capossela 表示,從數據表現而言,愚人節活動帶來的正面收益極為有限,甚至會在品牌層面失去更多。

至少在“務實”這一點上,微軟算是走在了前面,也反映出的一個趨勢是:愚人節作為互聯網公司文化的影響力正在衰減。

3

今年為何“愚不動了”


按理說,越是艱難的時候,娛樂精神越不應該丟。哪怕是國內外都在走“務實路線”,多開開腦洞效果也不見得差,但今年愚人節啞了火,到底是為什麼?

“只要選對了人,愚人節每天都過”

“錘子TNT工作站:重新定義未來十年PC”

“保時捷的工廠,肯定比不上江淮的工廠。”

“蔚來ES8,百公里油耗 40 升柴油”

“榮耀V20遊戲吊打萬元遊戲電腦”

“ofo退押金,排隊人數破千萬”

“華為Mate 20 秒尼康D810”

……

如果你密切關注科技行業動向,不難發現過去一年的“惡作劇式”新聞簡直比愚人節多得多。尤其是不少廠商如今大砍市場預算,高管親自下場化身 KOL 衝到一線嘴炮現場,打造一批翻車言論。

你說市場紅利不再,競爭激烈的逼迫也好,資本泡沫被戳穿也好。論起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互聯網公司們今天拿出的推文們完全沒在同一個 level。預防針打了一整年,也是時候疲軟了。

“扛住996和裁員潮才是要緊事”

為什麼今年愚人節惡作劇腦洞不足?

行業遇冷,第一波挨刀的就是花錢狠的部門,首當其衝就是市場部。

扛住裁員的互聯網扛不住愚人節


放在往年,各家愚人節的腦洞都來自市場部的貢獻。如今,市場部的朋友們人人自危。且不說是否真的被裁,留下的朋友們也不得不面對被 996 支配的恐懼。

於是,愚人節這類“吃力不討好”的節點,自然是提不起興趣。

“愚人節不如造節”

接著市場部挨刀往下說,節點營銷說到底還是得看 ROI。

行業景氣時,ROI 放得松,預算花在一些“形而上”的企業文化輸出上無可厚非。哪怕是愚人節項目收效難以量化,給自家新媒體漲漲粉也是不錯的。但緊縮時代,邏輯就不一樣了。

消費者熟悉的大節點可能只有雙11、雙12 以及 618,但平臺為了維持流量,早就開始不停地加大造節、造活動的力度。你隨時打開電商App,都有各種叫不上名字的節日。

儘管,商家其實早就被越來越多的節日折騰的夠嗆,但為了保持與平臺的友好關係,不在營銷資源上被平臺“卡脖子”,也只能硬著頭皮參加。

營銷預算畢竟有限,重點當然需要放在情人節、聖誕節等有消費傳統的節點,而轉化潛力更差的愚人節自然被冷落。

說真的,國外互聯網公司都快愛不起來的愚人節,對於已經“愛不動”的國內互聯網公司而言,無疑只會愈加雞肋。今年這種愚人節,我們的確不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