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下经济“急救包” 中国保守美国激进的背后考量

降息,一口气降到零。发钱,一口气花完全年预算的一半。

各国政府在G20之前就已经开始行动,G20会议上更是明确“穷尽一切手段”,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生活的冲击。

美国反应最为激烈,在危机露头之时,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直接“一口气打完所有弹药”。

之后疫情的发展证明,美国没有反应过激。最新的失业数据令人瞠目结舌,经济提振计划没能完全安抚市场的不安情绪。

反观中国,守着利率不降,几乎没有放松。疫情已经逐步得到控制时,财政刺激规模还远未达到美国的量级。

中国在刺激政策上的保守,与美国的激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背后则是两国不同的考量。

美国的激进

整个3月,美国的货币政策推出的速度和力度,几乎都超出市场预期。

3月3日,美联储突然宣布“紧急降息”0.5%,而此时市场预期是当月17、18日议息会议后降息。市场把这一举动看作事态严重的信号,股市不涨反跌,跌幅达2.8%。

议息会议前两天,15日,美联储宣布再次“紧急降息”,赶在周一亚洲市场开市前发挥作用,而且力度上一步到位,直接下调100个基点,降至0-0.25%的历史低位。同时宣布启动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市场接着不领情,继续“跌跌不休”。

至此,短短两周,美联储救市的力度已经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处于同等量级。

美联储没有停下脚步,一周后宣布推出了“无限量量化宽松”,并将首次支持购买企业债券并直接向企业提供贷款。此轮资产购买规模无疑巨大,分析师估计该计划将向非金融企业贷款4万亿美元甚至更多。

肺炎疫情下经济“急救包” 中国保守美国激进的背后考量

刘尚希称,今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财政都面临巨大压力,通过提高财政风险来对冲眼下的经济社会公共风险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导致财政不可持续的话,就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政策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风险。刘尚希认为,光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够,还应打通货币传导机制,因为传导瘀滞阻塞影响了企业的流动性,这是多年来没解决的大问题。

无论是加大投资,还是放松信贷,银行更愿意把钱给国有企业,以及有政府兜底的城投公司,而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只好用利率更高的影子银行,形成“挤出效应”。后者不得不承担更高的利率,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