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兴平有一个镇,叫南位镇,镇子不小,是兴平面积最大,涵盖村落最多的镇子,20个大大小小的村子被分作150多个村民小组。许是因为面积太大,一些位于边缘或两地(主要是咸阳与兴平)交接部位的小村子就在一些行政职能单元上或是公共基础配套上变得有点尴尬。


提起井王村,或许没几个人知道,但说起村旁边不足50米的茂陵博物馆和霍去病墓,以及向西走上10分钟的茂陵本陵,不少人就有印象了。然而,教科书上的汉武帝与现实井王村旁边的土丘在时空中真的完美重叠在一起的时候,面对这样巨大荒凉的土丘,还是实在难以想象到几千年前的威仪。


这次我们不讲茂陵,讲讲井王村的事。2019年年底,我坐着6月末7月初才开通的1142路车去到了这个村子。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村里的房子都很好看,大多是二层,不过走在其间才发现,与外表看起来蛮“华丽”样子不符的是,住在村里的人少到可怜,如果不是因为突然冒出的小电摩和自行车,真会以为这是个无人村。但过了两排房子,还是能看见一团5,6个穿着花红棉袄的老奶奶和阿姨围在一起,晒着太阳,东家长西家短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管谁家门口,富裕还是贫穷,总会放着几个家里淘汰下来的板凳或椅子,实在没板凳了,长条石头也能用作招待人的工具。虽然村里人越来越少,但想要社交的欲望还是透过这些被太阳晒得明光光的凳子表露出来。而与小时候对村子印象比较相符的地方在于,50岁以上的阿姨或奶奶们,会对红色有种莫名的钟情和喜爱。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1


今年86岁的陈奶奶,就穿着一个花红的袄子,顶着满头银发坐在这群人中间。


听陈奶奶讲,打16岁她从隔壁村子嫁过来之后,几乎就再没出过井王村了,活了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兴平,至于离村子20公里之隔的咸阳以及30多公里之外的西安,就更没去过了。这话听起来颇有点不可思议,如今这个时代,交通日渐发达,道路也连年增多,竟有人只在10公里以内的地域活动。


陈奶奶说,去兴平,还是因为要出嫁,母亲带着她去扯花布做新衣裳。搁平时,可没有这机会。嫁人以后,如果想从婆家村到市里,得走30、40分钟快4里路,去到下一个村子,倒车之后再倒车,颇为麻烦。


平常的东西镇子上的供销社就解决了,但碰到一些大件的、少有的,还是得去城里。早先家里穷,既舍不得坐车,也买不起自行车,出门去城里就全凭走路,如果头天定好第二天要去买东西,那一般凌晨4、5点就起床开始准备了,带上几块干馍,罐头瓶子里装满满一瓶水拎着,在天朦朦黑大概5点半的时候出门。出发的早,回家也就早,一走一趟就是5、6个小时,省下的几毛钱车费还能回去给儿子带颗糖,给老母亲带块甜滋滋的油糕。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后来她跟老伴商量了一下,还是得有个自行车,干啥都方便,省吃俭用再加上有一年地里的收成能好点,终于买了一辆自行车。车子是有了,原本走上一圈打个来回没有十几个小时下不来的路也变成了7、8个小时。


但她说,自己不像老伴一样会骑自行车,让他带着吧,又怕因为身子重会心疼,所以,干脆把想要的东西直接给老伴一说,让他捎带着一买就成了。想着等以后村里通车方便了再找机会进城,但没曾想,这一等就是大半辈子。


要给村里通车的消息,近几年一直都有,但都只见打雷不见下雨,考察队也来过好几次,就是不见办事的。按理说,村子跟茂陵博物馆就50米距离,就算是为了增加旅游收入,也该早早有班车了,不过可惜的是,几十年了,也没见一条正经的班车。


之前老伴还说迟早要带她进城,但后来老伴身体不好,因病走得走,就留下她和年幼的儿子,没办法,公婆要照顾,儿子也嗷嗷待哺,家里干不完的活让她压根想不到自己要逃离或者出去看一看外面世界的事情。


只是在我问她有没有去过咸阳、西安的时候,仔细一回忆,才发觉原来80多年的岁月过去的这么快,自己活一把岁数了,竟然没有去过省城。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我问她,现在车通了,到村口了,你还想去西安看一看吗?她摆了摆手:“不去了不去了,现在腿脚不方便,出去都是别人的拖累,再说,儿子孙子都在村里呢,我出去看啥,没啥好看的,也不好奇了。”


6月底,西咸公交把1142路车通到井王村的时候,陈奶奶拄着拐杖也去村口看了。开线那天,村民敲锣打鼓地给公交公司送了锦旗,而茂陵博物馆也为1142路车专门腾了4个车位作为线路的专属停车点,老百姓的真诚和热情为这条线的开通拉起了一路绿灯。


但其实相比较看新车,陈奶奶是更喜欢那份热闹罢了,眼瞅着村里人越来越少,鲜少能有什么大活动让大家都出门参与,打建村就从来没有通过车的井王村,有辆公家的车可以坐着离城更进一步,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陈奶奶不坐车,但通了车她心里还是很高兴,她操心的是隔壁家比她小十几岁的六娘,她说:“有车好啊,有车的话,六娘家娃娃就能多回来几趟看看他妈了,省得她老一个人出门跑。”


2


六娘年龄比陈奶奶小,但碍不住辈分大,村里人都这么叫她,真名早已被大多数人遗忘,只留下六娘这样的代号。六娘嫁给了村里当年大户人家排行老六的孩子,几十年过去,她那一辈的兄弟妯娌也都走光了。


六娘是外地人,听说是从河南嫁过来的,早先老六去打工的时候认识了还年轻的六娘,后来就把六娘带回来了。六娘识字,在河南时是厂里的工人,后来爱上六叔就辞了工,在井王村扎下了根。


和陈奶奶不出门的性格相比,六娘算是非常爱往出跑了,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地方她都去过,说起和六叔曾经四处游的故事,六娘潮的一点都不像个村里人。


六叔走后,六娘还是喜欢出门转,虽然就她一个,但一个人她也不怕,问起为啥,她说:“我认字啊,实在找不到路,也可以找人帮忙问,从我们那一辈过来的人,谁没见过大风大浪,都法治社会了,不会遗的。”


六娘边拆着手里的绿毛裤,边漫不经心地散发出一股在江湖上闯荡多年的女侠气质。


但许是年轻时候在外跑久了,六娘上了年纪后,这浑身的病就出来了,身子骨哪都不得劲,三天两头的就得往医院跑。最开始一两个月去医院待上一阵,后来没办法,扛不住就去得勤了。从兴平到咸阳,再从咸阳到西安,六娘一个人把这三条线跑了个遍。


但不管去哪,从开始出门,都免不了第一步,走半个多小时去邻村搭出镇的车子,花2块5(这几年涨价了,变到3块5了)毛钱到兴平汽车站,再倒4路车进到咸阳市区里。4路车全程33站,最远距离的票价是6块钱,串联起了兴平和咸阳两个城市很多重要的村落站点,几乎是一半一半的划分着,线的这头是兴平汽车站,线的那头是咸阳市区早先的中心——七厂十字。但到七厂后,还得再倒个13路车到后卫寨,才能坐上1号线去西京医院。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六娘算是第一批坐上西安地铁的人了,最开始她不会买票,是让路过的学生帮她买的,后来她观察后发现,服务台可以人工售票,这可让她开心极了,便自己排队去买票。


六娘不喜欢麻烦别人,一个人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惯了,能自己解决的她都自己解决,这也是为啥活到七十多岁了,她还是喜欢住在村子,不跟儿女住的原因,她怕麻烦别人。


一旁的王阿姨悄悄地拍了我一下,“哪是怕麻烦啊,是觉得自己一身病,怕被儿女嫌弃,六娘争强好胜一辈子,哪愿意受这心累,还不如自己过着自在。”


六娘坐过很多次4路车,对于南位镇人喜欢的12路,14路车,她再熟悉不过了,但颠簸一路,连倒4趟车还得加上各种暴走才能去到目的地的她,还是很盼望自己住的村能有辆直达城市的车。


1142路的开通了了她多年的心愿。


说起1142,六娘开心极了:“车可干净了,是新车,70岁以上还不要钱,司机人也好,不管人多人少,都开的稳得很,我坐那车,一点都不晕,我们这条线人少,车一点都不挤,而且还特别准点,我去医院从来不耽搁事。”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我问了问西咸公交公司的李强,按六娘的话,车上人那么少,像1142路这种从城市到村里的公交还有必要吗?


李强讲的一个事情触动了我。


他说到现在他还记得去1142线路踏勘的经历,2019年6月20日,那天雨很大,风也很大,是那种下车一分钟,就能被淋浑身湿透的大雨,不是因为没打伞,只是刚出车,伞骨就被风吹断了。


他笑着打趣道,“我那把坏掉的伞当时就搁在村口那个村牌上呢。”


但和天气不一样的是,村民们的热情让瓢泼大雨也变得温暖了起来,打听到开线板上钉钉的消息,村里人都跑到村委会跟他们聊天,端茶送水拿好吃的不在少数。六娘就是跑到村委会跟他们聊天人里的一个。


对于腿脚不好的六娘来说,1142的开通能让她少走一会,少倒一趟,这件事重要极了。


3


今年50多岁的王阿姨在一众老奶奶的包围里,就显得年轻了很多,烫着卷发,还染了色,不过时间太久,卷已经看不太出来,但明显纹过的柳叶眉还是能看出来王阿姨的时髦。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我问她,你以前常去城里吗?她说去啊,不去城里咋挣钱。我问现在呢,她说;“现在去的少了,去一次也不过是帮着住城里的娃娃收拾一下卫生。”


年轻的时候王阿姨在咸阳市打工,最先在后厨洗菜洗碗,给厨师打下手,后来店里人手缺,她就到前厅做了服务员。


下过苦,从村子里出来的人勤劳肯干,手脚麻利大多是共性。王阿姨很勤快,别人都不愿意加班,她愿意,为的是多挣上一二百块钱,以前多加一天班50,后来涨到80,她就开心。


王阿姨很省,不止不花一分多余的钱用在自己的吃喝上,连回家不到10块钱的车费她都舍不得,她的理由除了车费还有嫌麻烦:“来回倒车花的时间太多了,回趟家半天就没了,有这时间还不如多挣点钱。”


本来一个月回趟井王村,后来干脆3个月,半年才回一趟。“没啥重要的事回村里也不知道干啥,除了夏秋两收,平常店里管吃住,加班也有钱挣,挺好的。”


这种情况在去年得到了终结,她跟丈夫给儿子攒出了首付在咸阳城里买了房,帮着付钱后的第二个周,她就卷铺盖辞职回家了。


“任务完成了,我也想歇会。”


生活中,大部分人对于子女总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供养上大学,娶妻生子,再给买房,全套交待了才算仗打结束。王阿姨说:“好在我只有一个儿子,对门那家生了3个男娃,孙姐今年60多岁了,还在城里给人当保姆。”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王阿姨说自己的儿子是孝顺的,房子装修好专门给她和老伴留了间卧室,让俩人去住,但他俩谁都不愿意去。“在娃们跟前晃荡久了还是不方便,偶尔去一两回看着还亲。”王阿姨看的很透彻。


能歇会就歇会吧,她知道明年有了孙子后,自己还是会接着去城里的。


今年夏天1142路开通后,儿子第一时间给了她一张长安通,说现在车方便了,刷卡只要1块钱,让她别省着,没事的话还是多去城里看看他。王阿姨说好。


1块跟10块比起来,对于过惯了省钱日子的王阿姨来说,真的便宜了太多,但即使是这,王阿姨还是觉得舍不得。



我去村子的那天很冷,在北上召汽车城等1142路车的时候,一度冻到怀疑人生,塬上不愧是“风水宝地”,风是真的大。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随我从起始站上车的,只有一个挎着小花包、拄拐的老奶奶。这趟车全程跑13KM,经过15个站点,我看了一下表,跑完一趟半个小时左右,车子有15个座位,人员最充实的时候算上司机一共7个,但到终点井王村时,往往不会剩一个人。至于回程,情况也差不多。


本以为人少是天气的缘故,但问了下李强,他说:一直都这样。


我又问了一下,像这种公交开线都是怎么个步骤啊,他给我讲述了5个关键词:调研——踏勘——请示——批复——试运营。


最早的调研是在原有已经开通线路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细分和空白站点的填补,而井王村显然就在原先线网规划图的空白区域。


王权国是1142路运行车辆的车长,从这条线试运行到现在他都一直跟着跑,提起让他比较难忘的事,王权国讲到在大王村一站,每逢上学的日子,会有很多老人送孩子去上学,能看到给娃娃嘴里喂包子的奶奶,也能看到偷偷给孙孙塞零花钱的爷爷,下车时候,许多老人一手拽着孩子,一手拎着书包,遇到行动不便的还会再拿把拐杖,每每这时,他会把车多停一会,等大家都安安稳稳下车或上车然后再离开。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因为这条线上的司机多是固定的,车开的久了,大家也就都脸熟了,上车时候,孩子们会叽叽喳喳跟司机打招呼,村里认识的大娘也会捎带给司机带点吃的,有时候是一个苹果,有时候是两颗枣,怪让人暖心的。”


“公司教导我们要笑脸相迎,服务大家,俺们也知道人心换人心,你对别人好,别人对你也好么,这都是相互的。”


同线路上的其它司机遇到身体不好的人,也都会在征得同意后,或搀或扶或背的把他们送上车辆,然后再启程。这点在和村里的阿姨奶奶们聊天的时候收到了特别的肯定。


“司机们尽心很,也不嫌我们这些老头子老太婆慢,老远看见了就等一下俺们,啥时候见都是个笑脸,好很。”


1142线每天来回24趟车,从早7点到晚7点,很多车跑着跑着就成了空趟,本以为没人的车跑起来会让这些司机们感到些许凄凉或孤独,但大家都很平和,少了很多戾气,多了几分人情味。


“就是觉得心里踏实,在这工作安心的很,用我们领导的话,我们这叫给大家‘引导公交需求,实现出行理想’呢,漂亮话俄也不会说,反正俄知道是弄好事情呢,给乡亲父老解决问题,为人民服务么。”


疫情期间,我又打电话给了王权国,问他现在车辆情况咋样,还在开吗?他说停了一段时间,但在3月底就恢复运营了,现在算起也有半个月了,虽然村子里出来的人很少,车辆比起以前少了几趟,但司机师傅们也都在尽力做着其它工作,比如更加尽心的消毒和检查。


“要让大家坐着心里踏踏实实的,平平安安的回家么~”


被公交解锁的小村庄:老人的等待和漫长的西咸一体化


早先,贞观发过一篇《跑了20多年,从西安回我们村的班车取消了》,引得很多人争相怀念和讲述自己与村际公交的故事,在农村不断空心化的今天,一些人和事都变得渐行渐远。


井王村慢慢的也就不叫井王村了,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新的片区划分里,它跟旁边的道张村和道常村合并称为道王村,对于这样的变化,阿姨奶奶们还是挺开心的,毕竟在新城里,啥都能变成新的,村里有了专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穿着橙黄的马甲印着大大的秦汉新城字样,早先一直没有的公交也在变了行政辖区后很快在西咸公交的助力下有了。


王阿姨笑着跟我讲:“俄现在慢慢也奏成城里人了。”


今年4月15日,西咸公交公众号上推出了一篇名为“公交线路,你来规划”的推文,文中发了个调查问卷,希望能通过调查了解普通人的交通需求,规划优化公交线路。


能看的世界越来越大,追着跑的时候就会遗忘掉很多地方,但好在总有些人愿意默默守候,为那些渐渐遗忘的地方点亮一盏灯,在城与村的最后一公里架上了自己的一座桥。


作者 | 汤加 | 贞观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